顏維婷/中國如何「河蟹」你的言論? | 菜市場政治學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顏維婷/中國如何「河蟹」你的言論?

圖/路透社
圖/路透社

你知道「河蟹」(和諧)嗎?你知道「8平方」和「VIIV」(六四事件)嗎?如果你是資深鄉民,那你可能對這些詞不會太陌生。很多如上列的網路用語,都是中國網民發想出來的創意,目的是避免留言被刪除。在中國,除了無法使用Facebook(要使用人人)、Google(要使用百度)或YouTube(要使用優酷)外,大家都知道中國會對網路上的言論進行管制。當你看到「這個網頁無法開啟或載入」時,表示那則發言可能已被中宣部(中共中央宣傳部)刪除。

在中國專門負責言論管制的中央機關是中宣部。簡單來說,中宣部管制言論的方式有幾種,一是直接將網站屏除在防火牆外,只要你人在中國的網域內都無法登入這些網站(像是上述的網站);二是針對某些敏感關鍵字(像六四),官方會透過偵測系統自動刪除;第三種,就是透過人工手動刪除(謎之聲:中宣部究竟聘用了多少人在做這項工作?)。

若說絕大部分的言論都必須透過手動刪除,那究竟哪種言論會被擋下呢?如果你去問一個中國人,他可能會跟你說只要不要觸碰太敏感的議題應該都不會有問題。那究竟,哪些議題算敏感?哪些議題又能安全過關呢?是只要出現反政府發言,中宣部就會「河蟹」那則發言嗎?

這個人人好奇但卻只能從外圍臆測答案的問題,哈佛大學的三位政治學研究者(Gary King, Jennifer Pan, and Margaret Roberts)透過史前無例的資料,提供了我們最新的答案。他們的研究顯示,跟我們想的不一樣,罵政府並不是一則發言是否會被河蟹的標準。相反的,被中宣部系統性打壓的發文,是隱含可能召集群眾走上街頭的訊息。換句話說,中共當局並不太鳥你在發文中是支持或反對它,只要你是在家裡打嘴砲就好,它在意的是這些發言是否真的有可能造成具體的抗議行動,因為抗議或上街頭才會對政權造成實質的威脅。因此當一則發文有可能引發、召集、或令人聯想到以前曾經發生的抗議事件時,這則發文被刪除的機率就會提高,就算言論內容是支持政府也會被刪除。

這項研究不僅結論勁爆,研究方法也相當新穎,因此分成了兩篇,分別刊登在頂尖的《美國政治學評論》期刊(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以及《科學》期刊(Science)。這些作者一共是透過三種不同的研究方法而得出這項結論,三種研究方法分別是:電腦輔助的文本分析法 (computer-assisted text analysis)、實驗法(field experiment)以及觀察參與法(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

圖/路透社
圖/路透社

首先是電腦輔助的文本分析,在2011年的上半年,作者透過自行設計的軟體與程式語言,擷取將近1400個中國社群網站的發言,由於軟體的自動設 定,因此得以在每一則發言一跳出來的瞬間就自動擷取,遠在中宣部能將看不順眼的發言手動刪掉前,這些發言都已被下載並儲存。為了知道哪些則發言遭到下架的 命運,作者透過程式語言讓電腦能自動偵測,定期連回各個網站,去比對哪些發言被刪掉了。

不過,在浩瀚的網路海中下載所有的發言並不切實際,因此作者採取分層抽樣法,在現有文獻的基礎上,先選了85個不同的主題,按照政治敏感度分成高、 中、低三類。舉例而言,與艾未未相關的發言屬政治性高的議題;一胎化政策算是敏感度中等議題;線上遊戲算是政治性低的議題。接著他們替每個主題設定關鍵字,由電腦去將含有關鍵字的每則發言都下載下來。用這個方式,在半年內作者總共蒐集到了三百多萬筆發言,然後從中隨機抽樣十二萬筆發言進行分析。除此之外,作者們也針對挑選了幾則時下的新聞做更詳細的追蹤(例如:薄熙來與谷開來的政治事件)。

根據作者的分析,中共在言論控管的執行上非常有效率。當重大的政治事件發生時,爭議性言論在24小時之內就會被予以刪除。不過並非是所有的發言都會被刪除,純粹與新聞或政策相關的發言只有1-4%的會刪除,但若發言涉及抗議或上街頭等集體行動,平均有27%的發言會被刪除。

作者按照發言被「河蟹」的幅度去排列各個事件,同樣發現河蟹幅度最高的幾個政治事件皆與抗議事件相關(例如:內蒙古的抗議、深圳的抗議、艾未未被捕…等),而且皆在事件發生的高峰(例如抗議的當天或艾未未被捕的當下),前置網路與刪文的幅度也最高。

除此之外,作者們另外發現有兩個主題,會持續且高頻的被刪文。其中一個不令人訝異,是與色情有關的內容;另一種也會被「河蟹」掉的發言比較有趣,是研究者發現,當發言內容涉及詆毀負責控管網路言論的情報人員時,那則發言從網路上蒸發的機率也會變高。

為了證明這些觀察到的刪文模式的確符合假設,也就是執政者並不怕詆毀政府的言論,怕的是有可能煽動人們上街頭的言論,作者們接著採用了實驗法與觀察參與法去重新建構中國政府箝制言論的邏輯。

在實驗法上,秉持了實作的精神,作者們直接在中國各大社群網站都註冊帳號(每個網站註冊兩個帳號,總共選了100個網站),聘請(不知多少個)研究 助理,隨著中國的時事發展,在事件發生當下隨機在各個社群網站上發言。事後,透過他們已經有的電腦軟體,讓軟體用同樣的方式逐一比對哪些發言被「河蟹」了,哪些沒有。實驗法同樣印證了他們的假設。

不僅如此,作者們最後甚至直接出資,在中國開設一個社群網站,實地和當地協助社群網站架設的公司合作,深入的透過架設網站的過程中,去觀察並了解「河蟹」一則發文的邏輯、可以有的選項、以及步驟1

透過這三種不同研究方法的交叉檢驗,得到的結論仍舊一樣,那就是:中共政府臉皮其實很厚,並不怕你罵它,只怕你真的走出來抗議拆它的台。

圖/路透社
圖/路透社

後記

文章的最後,想提供一個不負責任的小八卦,那就是作者之一Gary King在演講場合自述,他一開始並非是對中共的言論管制有興趣,而只是想將自己研發出來的文本分析軟體用在一個非英文的語言上,去測試軟體的表現是否一 樣好,但在檢視軟體表現的過程中,意外地發現某些抓下來的社群發文在數小時之後就從網路上消失了,經過比對,才發現消失的言論呈現出某種模式,因此也才發 展出後面這一系列的研究。

另一個小八卦是,King自己說,在這篇文章問世之後,中共高層有透過各式不同的管道讓他知道,他們知道這篇學術論文的存在,並 且中宣部也曾開過一個會,專門討論這篇論文。

|參考資料|

    (本篇文章的內容擷取自下面兩篇文章以及文章作者的演講內容。)

  1. King, Gary, Jennifer Pan, and Margaret E Roberts. 2013. “How Censorship in China Allows Government Criticism but Silences Collective Expressio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07 (2 (May): 1-18.點此
  2. King, Gary, Jennifer Pan, and Margaret E Roberts. 2014. “Reverse-engineering censorship in China: Randomized experimentation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Science, 345 (6199): 1-10 點此

  • 有興趣想知道詳情的人可參閱他們發在Science上那篇文章的第22頁。

 

  • 作者顏維婷,俄亥俄州立大學政治學博士候選人。
  • 本文原發表於菜市場政治學,經授權後轉載。
  • 更多菜市場政治學:WebFB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