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大釣哥》:最後的豬哥亮
與豬哥亮有多次合作的黃朝亮導演最新賀歲片《大釣哥》,號稱將是豬哥亮收山之作...。
所謂的期待感,是非常微妙的一件事情。你越是期待,越是容易失望;倘若放棄期待,有時反倒輕而易舉獲得滿足。想必我實在是太受不了《大尾鱸鰻》和《大顯神威》兩部電影,所以進戲院觀賞號稱豬哥亮收山之作的《大釣哥》時,非但沒有頻頻看錶,也沒有感到憤怒,走出影廳後甚至回味起來還覺得頗為有趣。
《大釣哥》的中英文片名都挺有意思,豬哥亮在受訪時表示,原本中文片名是「藍教練」,擺明要玩雙關語的鹹溼趣味,一度曾經考慮改為「大屌哥」,也許因為考量「屌」這個字直白得有點粗俗,會導致地方媽媽不曉得如何教小孩,所以最後改以「大釣哥」為名。
「大釣哥」是「貼藥膏」的台語諧音,豬哥亮在片中正是扮演人稱大釣哥的國術館老闆藍大釣,他靠著祖傳秘方製作藥膏治癒不少人而聲名遠播。不過,「大釣哥」就字面意思來看,也有「把大哥釣出來」之意,在此等著被釣的大哥,不是藍大釣,而是他的死對頭,由三金影帝吳朋奉飾演的黑熊老大。究竟「釣」黑熊老大的原因為何?又該怎麼釣?因為涉及觀影趣味,且讓我就此打住,也許還沒看過電影的朋友可以根據英文片名Hanky Panky(在此意指詐術)自行想像一番。
豬哥亮東山再起後所主演的電影,我喜歡《雞排英雄》和《大稻埕》兩部,導演都是葉天倫,我肯定他試著要去觸碰豬哥亮內在柔軟脆弱的那一面,而非一味消費豬式餐廳秀笑料、或者縱容豬哥亮跳脫劇情胡來的企圖心。
尤其是《大稻埕》,豬哥亮有一場內心戲讓我印象非常深刻,那極可能是他為數不多的戲劇演出裡唯一一次例外。在該場戲中,豬哥亮飾演的豬頭師在樓梯間聽到隋棠飾演的阿純對著宥勝飾演的有西說真心話,他那百感交集的情緒反應,讓我想起卓別林(Charlie Chaplin)在《城市之光》(City of Lights)最後那場戲。我第一次發現,其實豬哥亮可以不是豬哥亮,他可以成為他所扮演的角色,他可以扮演別人。
至於和豬哥亮合作多次的黃朝亮,可以說是漸入佳境。豬哥亮的電影最有趣之處與最無法克服的毛病,永遠都是豬哥亮本人。黃朝亮從《大尾鱸鰻》首集執行導演到獨當一面的《大囍臨門》和《大釣哥》,看得出來他努力想要把豬哥亮的餐廳秀情境式表演融入電影敘事的努力,偏偏豬哥亮是個充滿魅力又不受控的表演者,所以整部《大釣哥》依舊在到底是要隨著豬哥亮去到天涯海角還是一本正經說好故事的兩極中拉扯。
幸好這回《大釣哥》讓人感受到黃朝亮想要把一個故事說好說滿,努力在豬式餐廳秀典型搞笑橋段和八點檔本土劇煽情狗血兩種路線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的誠意。況且,挑大樑的藍正龍和豬哥亮在《雞排英雄》早已培養出默契,這回扮演父子自然輕易擦出火花;而金馬影后楊貴媚和三金影帝吳朋奉對於角色充滿情感的演出,則是為這個荒誕離奇的故事加深了說服力。
不過,我在本文第一段說《大釣哥》給我的滿足感,不是指它真的非常好所帶來的心滿意足,而是一種相對於「下限」(兩部《大尾鱸鰻》和《大顯神威》)的滿足,事實上也就僅止於「過關」罷了。畢竟,《大釣哥》無論在角色性格的建構上還是劇情邏輯的梳理上,還是有很大的瑕疵,硬要深究它的時代錯誤(懷舊的佈景陳設與人物造型予人時空錯亂之感)以及情節謬誤(差點被推入火坑的女主角黃心怡在三年內取得美國法律碩士學位又成為台灣主審法官的奇幻經歷和電影後段荒腔走板的法庭戲),其實是多此一舉的,就像我們吃飯配民視三立八點檔那般,一旦跟它認真就輸了。
我唯一比較在意的一點是,既然片名叫做《大釣哥》,既然號稱是豬哥亮最後一部電影,藍大釣和藍小龍的父子情,還是鑿得不夠深呀!例如藍大釣救子心切,片尾願意以證人身份出庭說明那場戲,明明就是可以發揮的機會,黃朝亮你怎麼就放任豬哥亮以一貫豬式餐廳秀套路插科打諢胡鬧帶過呢?不是應該為豬哥亮留下一場感天動地的經典演出嗎?只能說還是可惜啊可惜。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