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哥亮的賀歲片:國民父親與集體記憶

聯合新聞網 鄭秉泓
「現實生活的豬哥亮」的犯錯與失格,為「電影的豬哥亮」提供了最豐沛的故事骨血和情感...

這篇文章上承前篇發表的再見《大釣哥》:最後的豬哥亮,主要談賀歲片的豬哥亮現象,以及豬哥亮作為一個本土ICON耐人尋味之處。

賀歲片,顧名思義就是在歲末上映橫跨整個年節假期的院線電影。這個專有名詞雖來自香港,概念卻非華語電影所獨享,它往往配合在地脈搏,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生命週期。所謂的賀歲檔,之於華人,指的是農曆春節檔期,但廣義來說可以延伸至元宵檔都算;之於西方,當然是從聖誕到新年這段長假,但就美加來說,好萊塢在感恩節檔期所排的應景片(往往是闡揚家庭價值的闔家歡親情電影)似乎更符合華人世界「賀歲片」定義。

台灣早期賀歲片除了1980年代的瓊瑤電影,還有朱延平的大堆頭喜劇《迷你特攻隊》和《七隻狐狸》,以及侯孝賢與鳳飛飛合作的《就是溜溜的她》《風兒踢踏踩》。侯導和鳳飛飛合作的兩部片尤其有意思,堪稱「反瓊瑤三廳公式」的鄉土愛情片,以歷史脈絡來說,它們可視為《海角七號》這條「新本土電影路線」前身。

不過,台灣影迷共通的賀歲片集體記憶,應該是被港片佔據。成龍的動作片、黃百鳴的「家有囍事」系列、王晶的賭片、徐克的新式古裝、周星馳的無厘頭喜劇,皆曾各領風騷。只可惜2000年以後,無論台片還是港片皆不敵好萊塢動作大片從製作、發行到映演的先天優勢,相繼退出台灣賀歲檔戰場(偶有《英雄》、《霍元甲》等華語武俠大片與美商合作才能成功突圍),加上陸片在台灣上映有配額限制,很多對岸的賀歲片無法在台同步推出,所以台灣的賀歲檔這幾年逐漸形成土洋大戰的局面。

豬式喜劇再怎麼粗製濫造,依舊能夠吸引觀眾買票進戲院,即便在去年和女兒謝金燕公然決裂,導致他復出後首部非賀歲片《大顯神威》在暑假檔票房失利,破億神話於焉瓦解,卻仍舊隨隨便便跨越許多台片無法達成的千萬票房門檻。究竟豬哥亮有何魅力,可以讓台灣觀眾既嫌惡又認同,感到厭煩卻仍願意支持?我以為可從「餐廳秀的豬哥亮」、「賀歲片的豬哥亮」及「現實生活的豬哥亮」三個層次來討論。

豬哥亮於2011年復出後,每年皆推出賀歲片作品,並打出國片票房神話的名號。究竟豬...

「餐廳秀的豬哥亮」除了抒壓、搏君一笑之外,我以為在特定層面上,他成為部份台灣女性的「性幻想對象」。這樣說好了,豬哥亮提供的性幻想,和彭于晏或者其他日韓小鮮肉如朴寶劍所提供的性幻想截然不同,但更精確的說法是,葷素不忌的豬式笑話,為台灣(尤其是中老年)女性創造出一個粗鄙但坦率的意淫空間,讓她們可以光明正大地身在其中,進行一種性的精神交流,並享受性的意識解放,而且這可能比女生窩在一起分享私密性事更令人感到愉悅。

餐廳秀的豬哥亮在1990年代後期因為沉迷大家樂而積欠大筆賭債,「出國深造」隱姓埋名十年,後來因緣際會東山再起,進化到2.0版本成為「賀歲片的豬哥亮」。幾部以他為主打的賀歲片都是家庭劇,他所飾演的父親角色往往兼具餐廳秀的豬哥亮那種帶著即興趣味的舞台式鹹溼幽默,以及「現實生活的豬哥亮」躲債落跑、愧對妻女的愧疚感兩個面向。

現實生活的豬哥亮的犯錯與失格,為電影的豬哥亮提供了最豐沛的故事骨血和情感溫度,而身為觀眾的我們抱著重溫(餐廳秀)舊夢的心情進到戲院,在開懷大笑的同時,也藉由觀看這位電影中的父親的悔改與彌補,取得了某種心理上的優越感,進一步對他達成一種帶著憐憫的認同,於是一個「國民老爸」ICON就此成型——他非常容易犯錯,但卻知過能改;他集小奸小惡小貪小淫於一身,卻又本質善良敦厚溫暖,而且還誓死捍衛傳統價值的平凡父親形象。他是這樣一個去神化又充滿瑕疵的父親形象,不可思議地收服了台灣戰後橫跨半個世紀的觀眾,超越不同世代,創造出共通的集體記憶。

「餐廳秀的豬哥亮」除了抒壓、搏君一笑之外,在特定層面上,更為女性創造出一個粗鄙但...

以豬哥亮為主打的賀歲片都是家庭劇,他所飾演的父親角色,往往兼具「餐廳秀的」鹹溼幽...

理解豬哥亮的魅力之後,我們不妨思考一下,為什麼豬哥亮能夠成為賀歲之王,創下五連勝紀錄,完成其他巨星、名導都做不到的事?假如賀歲片也可以被視為一種類型,每個國家理當要能發展出充滿自身歷史文化特色的賀歲片,那麼台灣土製賀歲片的優勢是什麼?

年節時分,全家大小、親朋好友一起進戲院團圓,無論黑幫械鬥、穿越時空、運動勵志、民俗奇觀、白爛搞笑、都會愛情、古裝奇幻都好,最後觀眾真正在意的,其實仍是情感上的共鳴。

豬哥亮的賀歲片用很多老掉牙的豬式笑料讓觀眾笑開懷,但真要打動觀眾,靠的仍是人情義理。兩部《大尾鱸鰻》連說故事的基本技巧都達不到,但是郭采潔飾演的小芹乍聞父親過世突然就哭了出來的真情流露,或者苗可麗和連靜雯飾演的苦情姊妹花的悲歡離合,你明知它非常投機、明知它只是要欺騙、引導你的情緒,但你還是會被它收服,那道理等同三立和民視的八點檔,它們再怎麼煽情狗血荒誕離奇,它終究抓到了觀眾,而這正是豬式賀歲片賣座的原因——台灣缺乏大小通吃有悲有喜且情感真誠的庶民電影,我們只好接受豬式賀歲片這樣的次級品。

所以,豬式喜劇再怎麼令人疲乏,一旦返鄉過農曆年,我們仍然願意陪著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一起進戲院看豬哥亮,或許在潛意識裡,我們只是想藉此和家人一起做一件事,牢牢抓住那份逐漸在消逝的情懷吧!

如果《大釣哥》成為絕響,豬哥亮真的就此從賀歲檔告退,台灣還有哪位演員能夠取代他成為新的Local King?還有哪位導演可以針對台式賀歲片進行改版升級,規劃新的庶民電影?那個驅使全家大小共同進場的動力,究竟是在哪裡?邁向後豬哥亮時代,期待明年的賀歲檔期,能夠出現一部有草根味、充滿年節氣氛、而且真材實料的庶民電影。

台灣缺乏的正式大小通吃有悲有喜且情感真誠的庶民電影,即使豬哥亮的賀歲片用很多老掉...

鄭秉泓

鄭秉泓,高雄人,寫影評,策劃影展,也在大學教電影,著有《台灣電影愛與死...

鄭秉泓 觀影賀歲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