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志男/只練登山技術,不重人文生態?——台灣戶外教育的反思

聯合新聞網 特約作者
我二十幾年來多次來到合歡山,也規劃過不少戶外教學活動。在教學中,我發現了一些值得...

(※ 文、圖:傅志男,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

海拔超過3,000公尺的合歡群峰,由於擁有迥異於平地潮濕炎熱的氣候、高聳的山峰及雲霧繚繞的環境,讓生活在平地的人們趨之若鶩。我二十幾年來多次來到合歡山,也為種子老師及親子團體規劃不少戶外教學活動。然而在教學中,我發現一些值得討論及思考的問題。因此,本文將以我曾帶領的合歡山戶外教學為例,試圖反思台灣戶外教育的現況。

沿著合歡山路線思考生態教育

我所帶領的合歡山戶外教學,通常會從埔里的台灣地理中心碑開始,這裡不僅是台灣土地的中心,也是測量、畫出精確台灣地圖的重要中心點。這裡的低海拔生態豐富多樣,儘管曝露在人為開發下,生命力旺盛的低海拔生物也能快速復原。

行經「人止關」,陡峭地勢形成天險,清代時期曾下令漢人上山到此就必須止步,人止關之名也由此而來。至今,陡峭的山壁上仍可見天然植被五葉松和闊葉樹。

過了人止關則抵達霧社地區——賽德克族「霧社事件」的事發地點。除了迷人的人文史,萬大(霧社)水庫周邊山區的天然闊葉林地,也蘊含豐富生態。白天在林間靜坐傾聽白耳畫眉、藪鳥和冠羽畫眉等鳴聲;夜間更可與許多美麗的生物相遇。

再往上走回望萬大水庫,就會發現萬大水庫已幾乎變成「土庫」。昔日水漾碧綠的「碧湖」,竟淤積七成,剩下的水所剩無幾。當時聲稱可使用百年以上的水庫,為何如今不到六十年卻已淤積七成?

來到清境更是慘烈,整個清境地區的原始林幾乎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歐洲風情的高檔民宿和農耕區。據政府資料顯示,此地的合法民宿不到十間,而蓋好的民宿卻已高達百間以上。

再往上走,則可清楚看到高山農業開發對土地的破壞。從合歡山翠峰地區附近,沿著濁水溪上游兩岸,一直到下游的清境地區,都是慘烈的開發狀況。另一支流塔羅灣溪的廬山溫泉區,由於地質脆弱、山勢陡峭等先天環境,下大雨時容易形成土石流,而這些土石流就流到下游的萬大水庫。

那麼,水庫的淤積原因到底是天災?還是人禍?

台灣高山蘊含著世界級的生態園,如此珍貴的物種,多少人不知不覺錯過腳邊的風景呢? ...

許多戶外教育只重視技術導向的體驗或訓練,而忽略了在地生態與人文素養。 圖/作者自...

合歡山群峰上的世界級物種

車行到合歡山的武嶺,這裡是台灣公路的最高點。武嶺昔稱「佐久間鞍部」,是為了紀念日治時期總督佐久間左馬太施行五年理蕃計畫時,率軍來到合歡主峰和東峰間的鞍部而取的名稱。武嶺往南方向的崩塌山谷是濁水溪的源頭;若往主峰爬去,在能見度好又有雲海的夕陽下,還能看見玉山主峰。

合歡群峰中能爬的山不少,大多遊客會選擇合歡主峰、東峰、石門山和合歡尖山。若是營隊的成員體能狀況好,除了較為簡單的山頭,我還會帶大家爬合歡北峰,北峰在高山杜鵑盛開時非常壯觀,且展望最好。

五月開始,合歡山區就掀開高山花季的序幕,從玉山杜鵑、高山杜鵑,到七、八月的百花盛開:高山薔薇、玉山小蘗、玉山山蘿蔔、早田氏香葉草、尼泊爾籟蕭、巒大花楸。

此外,與世界級冰河孓遺的稀有植物阿爾卑斯山「小白花(Edelweiss)」同等級的「玉山薄雪草」,也在冰河時期來到台灣,為了適應台灣環境而成為台灣特有種植物。如此珍貴的物種,不知情的登山者,是否已不知不覺錯過腳邊的世界級生態呢?

爬上合歡北峰等高山,就能好好細數腳邊踩踏的土地所流下的水,將流向何方。一個合歡山區,就分別孕育出幾百萬人口賴以維生的水域環境,如供應全國糧倉水源的濁水溪、台中彰化的界河大肚溪(烏溪)、水利資源最豐沛的大甲溪、和切割出超過1,000公尺落差,形成壯麗太魯閣峽谷的立霧溪等,其上游都與合歡山區主要或次要的溪流相關。

舉例來說,若您站在石門山或克難關,往東望去是壯麗的奇萊山連峰,而此處山溝集水區就是立霧溪源頭,甚至在克難關還能看到持續處於變動中的向源侵蝕作用,未來甚至可能侵蝕超過分水嶺,而將原來合歡溪(大甲溪上游支流)集水區的水源,變成立霧溪集水區的「河川襲奪」現象。這些都有待持續觀察及研究,不斷變動的地貌正是台灣土地的恆常現象。

再往上走,則可清楚看到高山農業開發對土地的破壞。從合歡山翠峰地區附近,沿著濁水溪...

這是合歡山國家森林遊樂區遊客中心的解說牌,解說內容犯了離譜的錯誤,這顯示不只一般...

反思台灣戶外教學之內涵

戶外探索教育是台灣教育中最被忽略的一角。在推動戶外教育過程中,我發現登山、攀岩、健行、划船等戶外教育雖然琳瑯滿目,但當中的教育內涵卻被切割得很破碎。許多戶外教育只重視技術導向的體驗或訓練,而忽略在地生態與人文素養。這顯示了,現有的戶外教育並不重視環境永續的相關議題。

或許是因為幾十年來的教育和師資培育,幾乎沒有累積對自然野地或人文歷史的理解和感受,以致大多老師對本土自然生態與人文歷史缺乏深刻瞭解。若教育活動只重視技術和表象,而對戶外教育地點的整體環境缺少瞭解,這就像是為了達到自己想要的技能磨練,而消費利用自然,甚至讓自然野地承受超乎負荷的承載力。這與戶外教育的永續目標背道而馳。

簡單的說,例如來到合歡山,就以平時訓練的登山健行來完成設定的路線,但對合歡山本身的環境生態特色,與沿路人文歷史脈絡的認識少之又少。那麼,到合歡山區和去玉山、台北的山或花蓮的山有什麼差別呢?頂多只有溫度、景觀上的差別,卻忽略了每個地方都有獨一無二的自然與人文環境。

此外,我們可能失去認識世界級生態系的機會。合歡山上的400多種植物中,就有200多種是台灣特有種。合歡山高海拔地區的生態系,猶如阿爾卑斯山高山或西伯利亞等北極圈的生態系,台灣高山讓地處炎熱的台灣,也擁有寒帶氣候的珍貴生態。當學生更認識台灣獨特的生態大國樣貌以後,或許會更加喜愛台灣,甚至以台灣為榮。

小結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從2004年即指出,以課室外的學習作為永續教育的方式,而許多國家也致力於推動戶外教育學習的各種方案。我們欣見教育部也開始為戶外教育做出努力,改變以往整個社會不贊成的攀岩、開放水域、登山等冒險教育。從小的探險(冒險)體驗,會讓孩子更瞭解自我,包含自己的能力和自我人格的養成,也學習和他人的互動、合作共好。

從小累積的野外經驗,長大後從事山野水域活動時,也能了解自己的能耐及尋求協助的方式,互助更使活動順利,減少山難、溺水等事件發生。

當然,除了自我實現,因親身踏上土地而瞭解生態或環境面臨的問題,進而對土地更有感情,甚至願意參與保育行動,這些都是戶外教育預期達成的永續內涵。期待我們的戶外教育能更充實,更具內涵與意義。

除了自我實現,因瞭解生態或環境面臨的問題,而對土地更有感情,甚至願意參與保育行動...

特約作者 生態保育 山域管理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