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映君/掃墓沒有那麼簡單?原住民祭祖文化和政府掘墓爭議

聯合新聞網 特約作者
清明到來,掃墓祭祖可說是台灣多數人的習俗。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清明到來,掃墓祭祖可說是台灣多數人的習俗,與宗教相關的儀式與活動常配合在這段期間舉行(例如佛、道教的法會,天主教的追思彌撒,一貫道的春季祭祖典禮等),連假返鄉潮也成為不少人的共同經驗與記憶。

清明為二十四節氣之一,嚴格說來是中國古代的農耕知識體系,屬於漢文化的一部分,隨著國定假日(民族掃墓節)的施行,「清明掃墓」便混淆成為一個既定印象。然而在多元族群交融生活的台灣,當大部分人忙著掃墓之時,不屬於漢文化的人們是否也掃墓、緬懷先祖?本文以台灣原住民族為例,概略介紹其喪葬、祭祖及相關的現代議題。

原住民的掃墓是怎樣?

不同於漢人的室外土葬,在台灣原住民族當中,有許多族群的傳統喪葬方式為室內葬,例如排灣族、魯凱族、卑南族、布農族、泰雅族。這些族群強調「家」的觀念,視死者為永遠的家人,死後將其埋葬在家屋內,代表繼續守護著家族。到了日治時期,日本政府推行衛生觀念,開始禁止室內葬,才漸漸改採今日常見的室外葬。

原住民的歲時祭儀通常圍繞著傳統作物——小米的耕作週期,每個族群依其生活環境、居住區域而發展出不同的祭儀時間與型態。例如在卑南族的傳統中,一年裡有許多祭儀內都有祭祖的儀式,像是小米收穫祭、年祭和除喪祭,是整個部落共同參與的祭儀;家戶的祭祖則沒有固定的時間,通常是家庭成員在某一陣子接連遭遇不幸或不順,才會請巫師到家中舉行祭祀,祈求祖靈護佑家庭平安。

圖為台東知本卡大地布部落年度的重要盛事「小米收穫祭」。 圖/中華電信基金會提供

隨著基督宗教成為原住民族的信仰大宗,加上現代化潮流發展迅速,原民部落的墓葬形式多半已與漢人無異,在部落附近常可見到公墓和整齊的制式墓碑,但在祭祀方式上仍可見區別,例如以檳榔、酒、傳統粿等祭拜(受漢人影響,也常見加入三牲作為祭品),並且祭拜後會留在墓地共進餐食,表達對祖先的思念與陪伴。

除了各個家戶內部的祭祖,有些部落也會在固定時間,由族人集體到祖先發源地進行祭祀儀式,例如卑南族知本卡大地布部落每年3月下旬的「陸發岸」(Revuavua'an)祖先發祥地祭祖,以及部落追思文化園區祭祖,皆已是部落的年度例行事務。

如果有一天,你家的墓突然不見了...

在漢人的喪葬觀念中,死者為大,墓地是莊嚴肅穆之處,須盡量使其不受侵擾,對重視家庭和祖靈的原住民族而言何嘗不是如此?然而在1987年,南投曾發生一起「東埔挖墳事件」。

東埔部落為布農族郡社群居住地,信義鄉公所與南投縣政府在族人自日治時期起即使用的信義鄉二號公墓旁,樹立公墓廢止與遷葬的公告,以該墓地編定為東埔風景區,因風景區觀瞻及地方繁榮為由,聲明將廢止公墓,隨後在未通知墓主家屬的情況下,直接挖掘墓地。家屬聞訊趕到時,族人屍骨已被挖掘並曝曬於烈日之下,週遭充滿混亂的破碎墓碑、棺材和瓦礫,滿目瘡痍。

東埔挖墳事件反映政府及工程執行單位未尊重與理解該地族人的墓地使用情形及由來,亦未與族人先行妥善溝通。事件後續讓各界原運團體凝聚,包括玉山神學院、基督長老教會、台南神學院等協助動員,走上街頭表達抗議之聲。

在東埔挖墳事件23年之後,2010年在台東知本卡大地布部落,再度發生類似的案件。台東市公所未經族人同意,逕自變更族人從日治時期使用的第六公墓之地目,並以觀光發展名義要求族人遷葬。該第六公墓為卡大地布傳統領域,台東縣政府及市公所公然藐視《原住民族基本法》第21條諮商取得原住民族部落同意參與之精神,更欲以草率而霸道的方式壓迫族人的土地權與文化權。

卡大地布族人自組捍衛祖靈行動小組,在資訊和權力均不對等的狀態下積極抗爭與協商,最終達成部落決議之目標——設立卡地布先祖追思文化園區。至此,我們應該思考,在漢人制度霸權下,部落族人需要花費多少心力保衛自己的家園甚至墓地?為何需要承受這些無端之災?

2010年台東市公所未經卡大地布部落族人同意,逕自變更族人從日治時期使用的第六公...

不同的時間祭祖,卻只能配合別人掃墓的時間放假?

前文提及不同族群有各自的祭祖習慣與形式,現行直接關於祭祖的民族掃墓節係以清明節氣為基礎制定,但對於原住民各族群的旅外族人而言,家族或部落真正的祭祖時間可能在其他季節。

依據內政部《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第4條:

下列民俗節日,除春節放假三日外,其餘均放假一日:......六、原住民族歲時祭儀:各該原住民族放假日期,由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參酌各該原住民族習俗公告,並刊登政府公報。

原住民族的「歲時祭儀假」,看似讓各族能在祭儀期間自行擇一日放假,實際上只能依原民會公告的各族群放假日期安排休假,而公告的日期也無法包含所有重要歲時祭儀。

除了公告日期的限制,放假一日也往往讓族人感到太過短促,往往返鄉通勤時間佔了大部分,無法全程參與祭儀,更難以參與儀式前的籌備工作或協助善後,此將影響族人接觸自身文化的機會與權利。此外,配合歲時祭儀請假雖有法律明文保障,但族人在請假的實際狀況仍有遭遇雇主變相刁難的情形。

綜合以上,當我們與家人團聚祭祖時,甚至清明連假成為許多人的出國假期,對於生活於此片土地上的某一些人,「慎終追遠」可能並不是一件理所當然且輕易的事。

示意圖,與本文無關。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特約作者

編輯室邀稿,補足更豐富的議題觀點。

原住民 宗教 歲時祭儀 時事觀察 特約作者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