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承恩/台宏斷交新政策:「雙重承認」?尋求以國家身分被承認
(※ 文:宋承恩,台灣制憲基金會副執行長)
台灣與宏都拉斯邦交生變,外交部在2023年3月26日早上召開記者會,宣佈立即終止與宏都拉斯的外交關係。接受記者提問時,外交部長吳釗燮表示:
有關[中國的邦交國與台灣的同時交往],我們沒有排除任何狀況。有任何國家希望能夠與我們提升關係,不論政治、外交、或經貿文化的關係,我們都會認真思考研議,看用什麼樣的方式,能夠讓我們的國際空間或經貿空間更加擴大。(括號內文經筆者順稿補充)
吳部長並未使用「雙重承認」一詞。但記者的提問是就「雙重承認中國和台灣」一事,詢問外交部的政策。考量到此段詢答發生在宣佈與邦交國斷交的時機,亮點是表明我國不排除各國在與中國建交的同時,提升與台灣的關係,包括同時建立或維持外交關係。
翻成白話,這樣的政策下,台灣在對既有的邦交國所說的是:
想與中國建交,藉以取得各種利益?我們祝福。但對我們而言(as far as we are concerned),與中國建交,不表示必須與台灣斷交。請考慮看看。
新政策的好處
將邦交國政策移轉到這樣的位置,有許多好處。
首先,是免除台灣邦交國的兩難。目前台灣的邦交國,都必須承受無法與中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的不便或不利益。有時這樣的不利益還包括其在聯合國或其他國際體系,遭受中國的壓迫或杯葛。
第二,是緩解中國對台灣所發動的「搶邦交國戰爭」。這樣的戰爭,有削弱台灣影響力,及製造話題以達成打擊台灣執政黨、分散對台灣外交成績注意力、乃至羞辱美國等多重效應。至終而言,其目的在否定台灣國家地位,為其「解決台灣問題」的民族大業盡一份力。
第三,這樣的政策,可以縮減台灣邦交國以「建立邦交」做為喊價籌碼的空間;而台灣也不需要每次遇到友邦別抱,以「見利忘義」、「獅子大開口」、「我們不做金錢外交」等不堪的詞語形容友邦。
與所謂「外交休兵」不同
但必須說明的是,吳釗燮此一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政策,與馬英九時代的「外交休兵」,外觀或有共通之處,但內涵實大不相同。馬時代的「外交休兵」政策,放棄與中國競逐邦交國數目,但隱含有禮讓中國、否定台灣主權資格、乃至縮減外交部職能之意。當時的指導原則,是「兩岸高於外交」;而兩岸政策又是以依從、配合為主軸。這些當然與當時執政集團對國家的看法息息相關。
但當前吳釗燮所宣佈的政策,除了不競逐邦交國的消極面,是否包括「積極爭取與中國的邦交國建立外交關係」?我打上問號,是因為目前的語言,是外交辭令的「不排除」。雖然就給出信號而言,已經足夠,但還少了些積極性。
不要因「雙重承認」以詞害義
媒體有以「雙重承認」一詞描述吳釗燮所宣佈的政策,但可能引發了一些誤解。「雙重承認」一詞,有可能有其特定的意義。以曾在上世紀80年代倡議該概念的前研考會主委魏鏞為例,他所定義的「雙重承認」,是在堅持一個中國,不動憲法上國家定位下,承認兩岸各有「政治實體」,不排除其他國家與兩方各自建立關係。至於「兩岸」之間的關係,則不是國與國的關係。
而吳釗燮所宣佈的政策,則近似基於台灣主權國家(不論相對於中國或國際上任何國家而言)之地位,尋求與所有國家建立外交關係,不受其與中國建立關係此一單一因素所妨礙。
後者其實是正常國家的國際關係:除了特殊狀況外,世界上有哪兩個國家建交,必須以不與第三國建交為前提條件?施予這樣條件的國家,很難不被認為是在霸凌第三國。
最重要的是,與「雙重承認」非常不同的是,新的政策並不是以「兩岸關係」做為考慮問題的出發點,不是在「一中框架」下與兩邊同時交往,而是以台灣的國家地位出發,邀請其他國家與台灣建立正式外交關係。
新政策首要在糾正歷史遺留的錯誤
外交部的新政策之所以是個突破,是因為中華民國政府在歷史上,曾經採取「有匪無我」、「漢賊不兩立」的政策。在1950至1980年代,民主化之前的中華民國政府主張自己才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不論在國際組織會籍或邦交國事務上,如果相對方要「納匪排我」,會在義憤下先制性地主動退出或終結外交關係,以避免「被逐出」、「被拋棄」的面子掛不住。而當時的情形,往往是友邦想方設法為台灣保留一席會籍(「退出聯合國」的情形),或邦交國並未主動提出與中華民國斷交(1964年與法國斷交的情形)。因此當時的情形,不待中國打壓,是中華民國政府自己,基於自己的政策,把「雙重會籍」或「雙重承認」的機會推出門外。
當時是中華民國爭「中國政府代表權」的時代。其後,國家論述有所改變:李登輝總統提出「特殊國與國關係」想法以來,台灣方面逐漸放棄爭「中國政府代表權」的政策。但是外交部門的歷史殘餘很難死去:外交部就釣魚台或南海主權的立場,至今仍以中國本位的觀點出發;仍以1912年做為計算邦交長短的起點;也難怪仍保留「主動斷交」的遺留。這些,在新政策下,是否將有所改變?
時代的演進,是無法迴避不看的。由國家實踐的分析,即使近年來斷交的幾個國家,其所認定的建交對象,也是台灣,而非中國。台灣政府其實早已走出爭「中國政府代表權」的想法,尋求以自己的身份受到承認,是自然的一步。現在才明確化,其實已經延誤甚久。
即使在斷交之後,台灣自己的國家地位,仍然存在。巴拿馬與中華民國斷交後,我政府主張與巴拿馬的自由貿易協定,仍然獨立存在,依據的是維也納條約法公約中的規定,由條約所確定之法律關係不受條約當事國間斷絕外交關係影響。如果是「移轉承認」,該自貿協定應該是相對於中國存在的,由中國決定是否承接,不是嗎?很清楚的,與巴拿馬曾有外交關係的,是一個有別於中國的台灣,而不是代表中國的中華民國政府。
面對中國打壓的自我防衛措施
關於此一新政策,還有許多辨正必須述明。
首先,有沒有邦交國或邦交國的數目,不會影響台灣是否構成一個國家的認定。邦交國減少,不會使台灣被認為未滿足國家要件,即使降到零也不會。國家要件看的是一個國家是否具備與其他國家進行交往、承擔權利與義務的能力,不是有沒有邦交國,或有沒有被正式外交承認。台灣的國家資格問題,來自其他因素,包括中國的打壓。
第二,有沒有邦交國,對於事涉台灣的問題是否能在聯合國提案、能否在聯合國獲得支持,也沒有直接的關係。只要聯合國的會員,都能在大會提案。台灣若是有事,將很可能被認為是影響國際和平與安全的議題,每個國家都有權表態,雖然其決定,必然是依照各該國家的自身利益,而不僅僅是為台灣仗義執言。
第三,此一新政策,也不因為中國反對,短期內沒有實現可能性,而喪失意義。
這次的新政策,主要是對自己說的,以糾正中華民國政府耽於歷史遺留的錯誤。因此,本文文首的白話文版本,我才加上「對我們而言(as far as we are concerned)」。
這項新政策也是對台灣的邦交國說的:對台灣現存的邦交國而言,新政策提供他們額外的選項,而不是若是想與中國建交,就必須與台灣斷交。
沒錯,中國現在的政策,絕不容許這些國家選擇兩邊都要,保留與台灣的外交關係。但建交談判,要看雙方的態勢。在一般的情況,一個國家可能必須在中國台灣間做出選擇。但在某些情況,中國手上所掌握的籌碼,可能也不是那麼豐厚,而某些國家,例如以在地上推廣上帝國度、照顧牧養天主群羊為出發點考量外交關係的梵諦岡,保留兩邊的外交關係,可能是它的首選。在這些不同的態勢下,中國想要遂行其政策,將因台灣方面的不同表態,而增加困難度,或成本可能提高。
第四,新政策也是對現在還不是台灣邦交國的國家說的。在此方面,新政策形同「與台灣建交」的公開邀請。沒錯,各國可能都必須考量如此做是否會得罪中國,甚至中國將不惜與其斷交,但同樣的,這方面的賽局,在全世界都已產生變化。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已再三表明,其「一中政策」,向來基於台海問題必須以和平、尊重台灣人民意願的方式解決。言下之意,若是違反此一前提,什麼都有可能發生。而美國也一再言明,其「一中政策」並不接受「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兩個因素加起來,誰會說台美建交是不可能的?台灣方面的新政策,可能是歸零台灣外交關係各項因素假設,重新計算局勢的起始點。
第五,如果這項新政策具有如此爆炸性的潛力,台灣方面竟予宣佈,不怕惹怒中國?事實上,若是考慮蔡政府執政以來,中國已多次奪我邦交國,到現在只剩13個。面對這樣劇烈的打壓,我國政府的改變政策,已經是極度溫和,乃至隱忍至最後一刻始予出檯的反制措施。美國《2019年台灣友邦國際保護暨強化倡議法》[簡稱「台北法」(TAIPEI Act)],將奪取台灣的邦交國視為對台威嚇措施,並把台灣的外交關係,視為應予保護的對象。美國把台灣當成實質上國家、且是主要盟邦地位對待,再清楚不過。中國此時仍膽敢奪取宏都拉斯,難保美國不會升高其反制。
可攻可守?端看我們要什麼
最後,中國對台灣此項新政策的回應,是「反對一中一台、兩個中國」,言下之義,是指責台灣在「搞台獨」。果真如此?尚未如此重大。原因在於,台灣要以怎樣的身份尋求他國的承認,與他國建立外交關係,似乎還不是那麼確定。如果現在「中華民國台灣」下的中華民國,不再是「自1912年以來即存在的」中華民國,那是什麼?
我們如果不是中國的一部分,而且是有別於中國的獨立國家,這個國家到底是什麼?我們的國家正常化,明顯地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在中國軍事威脅升高,內外情勢緊繃的今日,更是關乎台灣安全的議題:我們如何確保中國一旦對台灣發動武力攻擊,將構成違反國際法,各國皆有權對台灣伸出援手?
總結而言,外交部長吳釗燮在3月26日在記者會中所宣佈的新政策,象徵了台灣在尋求外交承認上的重大轉變。它不僅意在導正過去的錯誤,還將過去類似的「雙重承認」,基於台灣國家主權地位,提昇至對全世界國家的公開邀請:邀請其承認這個國家是一個有別於中國的國家,以此身份與我們建立外交關係。這步站穩了,若是未來有一天,中國對台灣發動武力攻擊時,我們向全世界請求援助,也將是水到渠成。
此一新政策的核心,不僅僅是過去觀念的「雙重承認」,而是我們尋求以自己作為國家的身份被承認。這條路要走得順,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