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辯金剛】從基本收入看台灣社會
在各國社會資源分配惡化下,世界各國開始了一項社會實驗:無條件基本收入(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 UBI)。
基本收入,指的是不論工作、收入、財產等條件,每個人都可以定期從政府/組織領到一筆錢。領取者必須是當地的居民。一般來說,政府在福利發放上,會優先給予弱勢族群。已經有良好工作能力的人,不需要領取政府直接發放的經費。
基本收入顛覆了既有的福利觀念,讓高薪族群一樣可以領到錢。其背後的預想是,把人們從經濟壓力中釋放出來,讓民眾有餘裕去尋找更適合自己、勞動條件更佳、對社會更有貢獻的工作。
芬蘭從2017年1月1日開始,在全國隨挑選2,000名失業者。不管實驗過程中他們有沒有找到工作,每個月都會得到560歐元(約新台幣1萬8,843元)的基本收入。芬蘭政府認為,現行的失業補助申請系統繁雜,社福體系組織成本也高,一體發放的基本收入,有助於簡化組織,促進社福效率。
然而,各方對於UBI的質疑並未停止:讓人失去工作意願、鼓勵不勞而獲、政府財政無法負擔、只是左派學者的幻想等等。
UBI到底是甚麼?適合運作在台灣社會嗎?這次我們請到哲學普及工作者朱家安、道家主義愛好者梁靧,對正在萌芽起步、還在社會實驗階段的UBI政策,進行概念上的釐清與探討。
本次專訪一樣由老班底溫朗東、宜蘭主持,敬請收看。
|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