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成友善校園,建立自我價值—— 談校園犬計畫
去年農委會舉辦校園犬比賽,多數媒體的報導,和教育單位的認知,把校犬功能侷限在養成學生愛護動物,照顧生命的能力,培養責任感等角度去解釋養校犬的意義,但在校園會主動靠近狗的人是本來就對狗有好感的學生,比較積極的學校老師會成立照顧校犬的社團,有心的老師安插在課程中啟發學生關懷台灣流浪動物的社會議題,可以稍微擴大影響範圍。然而校犬不止於此,養校犬對於「友善校園」的促成有潛移默化的效果。
多年前教育部開始重視霸凌問題,許多學校被要求辦理反霸凌教育,辦教師研習。印象很深刻,有位老師在我演講「霸凌預防與處理」結束後,噙著淚水前來問我,「雖然身為老師,勢力比學生強,但學生情緒不穩常常嗆我,例如我請他上課不要說話,他大聲嗆『你別管』,我請他把考卷訂正,他生氣地把考卷丟到垃圾桶……我知會家長,家長說孩子在家不會這樣。我感覺我才被霸凌…」,老師除了委屈,一定還有不少的挫折感,怎麼連個小四學生都搞不定。
霸凌是指勢力不均等,弱勢方無力也無法去反抗強勢者的惡行。照理說,老師是握有比較多的權力,反而成為學生情緒性攻擊而不知所措的弱勢方,所以檯面上的身分職權不完全代表握有勢力,檯面下的情緒張力才是真實的勢力;霸凌是情緒張力的控制行為,讓弱勢方產生懼怕不敢反抗。
友善校園重在「情緒梳理」
凡夫俗子面對生活步調快速、學業競爭、家人關係不穩、工作量過多……都會有心理壓力而有負向情緒,當老師和學生沒有梳理負向情緒的機制,當負向情緒累積到一定程度,就要找管道發洩,於是勢力低弱的人就會成為情緒發洩的出口。
所以「友善校園」的經營重點在於情緒梳理,要將負向情緒排解出去。排解方法因人而異,有運動、唱歌、畫畫、烹飪等,而有關寵物的安定情緒功能,在心理學實驗上是呈現高度安撫效果,牠們的靜默與陪伴成了最好的傾聽者,這也是很多牙醫診所會有魚缸,用觀看魚降低看牙所造成的焦慮感,也如同導盲犬不只有引路的功能,牠更給盲人深層次的安全感。因此,學校若只重視課業學習和成績,忽略學童梳理情緒和正向感受的導入,多數學生處於情緒不平穩狀態,人際關係問題頻傳,班級不好帶,連帶老師情緒受影響,學生學習效果不見得好。
學童在學校要面對的人際關係,有同學間和師生間的關係,在多數學童心中,被同學和老師接納是上學很重要的「任務」,渴望被人喜歡和肯定是人類的社會天性,而成功的關鍵在於情緒平穩與同理他人的能力。有些學童很幸運,天生開朗有人緣,善解人意,學習能力不差,可輕易地被老師和同學所接納;有些人天生內向,期待別人主動破冰,把自己設定為被動的「公主」等著「王子」來靠近;或是有些學童因為無法獲得友誼和老師的注意力,就用霸凌的方法去控制別人,讓別人懼怕他,以獲得假性的友誼,即使是被老師責備與處罰了,還是獲得了注意力,這是渴望被接納而用錯方法。
內向不善於表達者,往往是壓抑感受的人,如果同學和老師都不是主動型的「王子」,就會長時間壓抑需求而產生孤單感受,自我價值感(存在感)會一點一滴消失。而看起來像小霸王的學童,嗆老師捉弄同學,其實也是同樣原理,只是在發洩孤單壓抑的情緒。每次說此觀點,學校老師會說:
很多霸凌者在家是被密集注意的,父母也都非常在意孩子的教養,家庭教育也很嚴格。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