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地開花的影視園區(上):促進產業發展,還是蚊子館的前奏?

聯合新聞網 蕭文杰
民進黨台南市長提名人黃偉哲(右三),率隊考察鹽水岸內糖廠,表示將爭取轉型為影視園...

近年台灣有個奇特的文化現象,就是地方政府打著李安、魏德聖等名導的名號,紛紛卯足全力號召興建影視園區,彷彿是最新、最火熱的促進經濟發展之仙丹妙藥。

在「拚經濟」的大旗下,影視園區被各地方政府官員形容成未來產業的金雞母,伴隨地方民意代表天花亂墜的描繪想像,民眾也多信以為真,認為會帶來地方發展、繁榮當地產業,恨不得馬上開工。

在這股「全台瘋影視園區」的熱潮下,中央政府可能礙於地方自治,在過去並未多所置喙,但筆者認為影視園區遍地開花的現象,缺乏由國家高度進行整體需求評估,而現有影視園區的規劃,土地多為公有地,實施方式多採用BOT、OT方式,時間多長達50年,雖然立意旨在「促進影視產業發展」,但也可能造成環境破壞,犧牲農業用地及文化資產,甚至助長土地炒作的歪風。

筆者並非反對台灣興建影視文化園區,而是建議國家應由國土規劃角度,進行需求與效益評估,在完整的評估報告底下,思考如何集中財源選擇適當地點,才能不使影視園區成為另個蚊子館的前奏。

你知道全台灣打算蓋幾個影視園區嗎?

盤點全台正欲進行與正在進行的影視文化園區,有台中霧峰「中台灣影視基地」,占公有地3.12公頃。爭取李安造浪池留在原址不成的水湳經貿園區,台中市政府依舊給糖吃,在該園區另規劃電影文化園區,這個電影園區面積1.48公頃,土地成本不算,台中市政府就需要編列約12.4億元。

其次,位於台南白河佔地35公頃的「台影文化城1,在南台灣擁有一定知名度,然而去年影城因為營運不佳,才把道具、服裝全數拍賣,關門歇業,即使蔡英文總統親至依舊無法力挽狂瀾。

白河台影文化城在這波影視園區熱潮中似乎也成不了前車之鑑,當地依舊如火如荼在公有土地上規劃了好幾個跟影視有關的園區,民代更為了政治仕途,更是努力開出「影視建設」的選舉支票。

據媒體報導,台南地區另有沙崙影視基地、鹽水岸內糖廠影視園區等。而魏德聖希望拍攝「台灣三部曲」的場景,最初選址位於台南安南區佔30公頃的天馬電台舊址,但是魏導認為腹地不夠大,因而將目標轉移至後壁區烏樹林台糖林地118公頃的土地上。如今天馬電台舊址由明華園提出30億元影城投資計畫。而新營糖廠則被規畫成跟影視產業有關的動漫園區。若這些計畫都如期實施,近年光是在台南以國有土地規劃的影視動漫園區,已達五個之多。

中台灣影視基地。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沙崙影視基地計畫用地。 圖/台南市政府提供

台北市過往曾有北投製片廠跟士林中影文化城,隨著國片沒落兩者都已不再開放, 郝龍斌擔任市長時規劃了大直、內湖、北投三個新建的影視園區2。其中,面對北投製片廠的後續利用,時任市府以「具備文化資產價值」、「影視人的集體記憶」等理由,在2013年時由市府編列15.7億向國防部購買,當時的文化局長謝小韞曾邀電影人到製片廠,這些電影人表示希望保留製片廠,重現它的價值,或成為孕育電影人才的地方。

彼時,謝小韞局長公開表示:「製片廠裡面有兩個大片廠,架構非常完整 ,不必拆除現有架構,只要稍加整修即可使用, 節省許多經費。」可是,到了柯市府時期,卻一度想黑箱拆除具有文化資產價值的北投製片廠,宣稱是要改建為「數位影棚」。

影視園區宛若魔咒,很多縣市都著迷其中,新北市政府也對興建影視園區磨刀霍霍,根據媒體報導,新北市規劃了128公頃的林口「新北影視城」,以及占地2.6公頃的新莊「台灣電影文化園區」,這還不包含而民間投資的有林口阿榮片廠。在近期,桃園市市議員張運炳也因為桃園跟中央爭取到2,345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經費,建議於桃園內壢打造巨城影視園區。

當然,影視園區的熱潮不止在西部地區,搶著興建影城的縣市還有宜蘭56.9公頃的武荖坑影視文化產業園區,台開集團也在花蓮洄瀾灣投資興建占地22公頃的「華萊塢影視城」。然而,筆者質疑,這些遍布全台的新建影視文化園區真是為解決拍片需求?筆者還記得多年前台灣一片科技園區熱時,也是號稱為了發展特定產業,但現況如何,我想讀者多少在新聞報導中見過。

宜蘭武荖坑影視文化產業園區。 圖/取自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興建影城前景真的看好嗎?

目前擬興建的製片廠通常標榜巨資、高科技、大空間,例如數位影棚。影城也被賦予遊樂園的功能,這些投資其實就必須面臨到土地取得及國際上其他類似空間競爭的問題。

令人質疑的是,為何大多是採取BOT案50年?台灣的影城在強調高科技的技術端真有跟好萊塢拚重金的本錢?又投入巨資的高科技數位影棚往後若要租借的話,租金該怎麼算?年輕導演有足夠資金承租使用嗎?而單純比園區規模的話,台灣的影棚、影城要跟好萊塢、中國的影視園區比空間腹地大小嗎?但比設備、科技、園區規模跟資金,平心而論,台灣真的有跟好萊塢與中國一搏的條件嗎?

很顯然台灣面臨的問題,不是要不要影視園區的問題,台灣面臨的是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影視基地?該如何規劃才符合公共利益?因為影視園區並非只是單純有地、有影棚就能運作,若沒有足夠的產業能量,未來園區營運就會出現問題,也不符合經濟效應3

另外,眾所皆知,電影產業是受政治因素影響的,台灣電影業若將市場定位在大華人地區,就難以避免中國因素。業者為了在中國市場爭取更多機會,勢必採行與中國合拍、合資及使用中國片場的方式,相對也會壓縮使用台灣影視園區的需求,未來新建的影視園區將如何永續經營,恐怕還需要更多從業人員的討論,才能突破困境。

筆者認為,基於保障創作自由,可以即興發揮是台灣影視文化園區存在的價值,台灣一年拍片量大約45~60部,多數為中小型成本製作,吸引國際導演來台拍攝的誘因可能是人文地景勝過影棚、影城的使用。在這樣考量下,並非影視園區不重要、不值得投資,重點在於興建影視園區是否有進行需求及效益評估,根據評估結果設計適合台灣本地的園區類型,相較於到處灑錢的方式來說,此舉不是才更符合效益嗎?

▍下篇:〈名導光環下,被忽視的生態與文資議題

中影文化城一景。現已不再開放民眾觀光。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蕭文杰

中原大學設計學博士班畢業,現於大學擔任兼任助理教授,研究專長為美術史、...

影視產業 文化資產 公共政策 蕭文杰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