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是不是設計之都?從柯文哲坐地上充電談起
最近柯市長出訪以色列,返程時他在Facebook貼出一張在以色列機場隨意、不拘禮節地坐在地上充電的照片,引起了廣大熱議。有人認為:市長代表著一個城市的文化水準,而非市長個人,其舉止儀容都需經過慎重思考。網路也有人批評這是「假仙、演戲」的擺拍照片,但他卻回擊「台灣社會很假掰!」
不過我倒想利用這次引起爭議的充電與坐地行為,來探討台灣社會長久以來不注重的公共空間設計問題,尤其在這座自稱是設計之都的台北市。
「坐」文化
人們直接坐在地上,通常坐姿訴求是讓身體盡量舒服,古代「箕踞而坐」固然被認為是不雅、隨便,甚至沒禮貌的坐姿,但這卻是在坐具未發明以前,緩衝體力的有效方式。即使是箕踞而坐,大部分人基於身體感知需求,仍會選擇坐在比較舒服的石頭或木頭上,這種為了讓自己更舒適的概念,促使人類發明了坐具。
蓆子的發明是為了席地而坐,蓆子可能是獸皮,亦可能是藤或者草编。最初是基於衛生,爲了阻隔濕氣、防止衣服直接接觸地面等,後來,才慢慢由實用工藝,逐漸發展到基於美的實用藝術。蓆子的使用到了現代仍非常頻繁,功能當然也不限制於席地而坐才使用。
有了可以席地而坐的蓆子,人類依然不滿足,因為人們希望更舒服,所以「憑几」就被發明了。這種家具有一個「几」面,下方有三個蹄形足,或是兩足等各種樣式,讓席地而坐時可以依靠,舒適之餘又不失禮節。為了坐得更舒服,或為了彰顯地位等各式理由,比「憑几」更舒適的椅子也隨後出現。由西域傳入的「胡床」是椅子的前身,唐朝以後,椅子、凳子的使用逐漸普遍,樣式也越來越多。
在台灣,我們的祖先不少是唐山移民入居,將明末與清國時期的家具文化帶入是很自然的,被要求「坐要有坐相」也是來自唐山的文化。不過台灣有自己的風土,也發展出具備台灣特色的椅子工藝,例如台灣工藝之父顏水龍和他的弟子李榮烈,就大量運用台灣生長快速、具永續性的竹子,設計出許多美麗的竹椅。這類竹子工藝看似很台灣風味,其實也受到德國包浩斯(Bauhaus)運動影響。
西方的椅子雖然至文藝復興時代才普遍進入一般人的生活,但是近代的工業革命與設計,使椅子量化生產,提倡美學、人因工程、社會需求的觀念應運而生。椅子不只是居家用品,更成為城市的公共設施,成為文明的指標。然而,這種為了公共使用的設計觀念在台灣卻有待推廣,因為台灣人至今仍在討論柯文哲坐地上有沒有很假掰?
台北市號稱首善之都,卻缺少思索這個城市的椅子是否滿足市民需求、是否具有人性?例如台灣很多公共座椅拒絕遊民躺臥,椅子被設計得很不好使用,而加拿大的街道家具,卻開始思考座椅能否提供遊民夜間簡單庇護。
「充電」與城市公共空間設計
過去3C產品未普及,城市的公共空間設計並不會考慮市民對充電的需求。但普遍上公共設施一定設有插座,這些插座的最初目的不一定是爲了讓手機、筆電充電,而是提供如清潔人員、維修人員等執勤時的用電需求。另外,設在這類建築空間的插座,還必須以不妨礙行人動線為前提,因此插座大多設在柱子或是牆壁角落。
人人擁有手機後,最初的公共設施並未人性化地趕上,有些民眾因為急用,在公共場合使用未經許可的插座,是會被移送法辦的,就連教育部跟《國語日報》這種針對青少年的聯合宣導都會強調「許多人沒想到只是借插座充個電,竟會觸犯了刑法第三百二十二條竊取他人的電能,以偷竊動產論罪。」後來,有些進步國家也開始增設公共充電區域,讓民眾免費充電,且大眾運輸如火車和公車上、交通節點如捷運站、火車站及公車站都設有充電插頭或是USB插頭,台灣各城市也紛紛效仿。
或許柯文哲坐在地上充電還是讓人感覺「怪怪的」,這個「怪怪的」行為還引發「英文程度」大戰,雖然他一直認為批評他的人很假掰,但是他後來說「我去以色列想說沒有人認識我,我在桃園機場就比較收斂一點,我就站著發」,顯然他應該也認為這行為不當,只是礙於面子不願意承認吧。
柯文哲的這個行為,正好讓我們思考公共空間應該如何設計,才更舒適、更人性化。柯文哲在以色列機場並非沒有椅子可坐,也非不足,而機場椅子由外觀判斷也符合人因工程,也就是坐椅子既然比較舒服,為何坐地上?另一個議題是,機場是可以提供免費充電的地方,只是柯文哲使用的那個插座並非是針對手機充電而設計的,因為若要使用那個插座,就可能出現會被認為不雅的坐姿,而對機場空間來說,反而是妨礙其他人。
我以台灣桃園機場為例,新的坐椅兩側都可以提供民眾充電,另外也有公共區域設置了超過500組免費的設施,尤其充電檯的設計在台北市也算普及,這種檯坐高度設計就是要避免坐在地上充電,柯市長應該不會不熟悉吧!這也就是為什麼那張擺拍故作跟台北車站大廳坐地上的常民一般的照片,會被認為是作秀行為。
由椅子與充電,看台北是不是設計之都?
柯文哲固然嘴硬,他也直言他所用的插座是「方便打掃,是個很沒有人性化的設計」,也就是那個插座根本不是針對手機充電需求而設計的。
我認為我們由台北看天下,也應該由天下看台北,遊客眾多的台北車站某種程度也是國門意象,雖然台北車站內的設計不屬於市府職責,但是我們是否也能藉此反省國內公共設施有什麼不足?需要多少張椅子,椅子的設計應該長怎樣,需不需要設立充電設施?
其實,人來人往的台北車站大廳設計本來有椅子,但是後來被拆除了,目前僅在不明顯的兩側迴廊設立約數十張椅子,根本不敷使用,因此不願或沒能力花較高消費上賣場的遊客,只能跟柯市長一樣盤腿而坐在大廳冰冷的地上。
車站缺乏座椅也曾被民眾懷疑是爲了阻止遊民使用、或為了賣場能發大財而半強迫民眾去消費區域,不過台鐵官員則表示「台北車站黑白棋大廳設計為多功能展演廳,是有償活動場地」,這也讓我好奇台北車站作為一個公共設施,到底靠出租場地賺錢重要,還是服務公民重要呢?
我曾針對台北車站是否需要增設座椅做過簡單訪談,多數使用者認為是需要的。其中有一個受訪者用電視流行用語回答「如果有神仙可以做,沒有人要做畜牲」,這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基於公共理由,我們的台北車站很需要座椅,尤其使用者也包括老幼婦孺,而這些人也需要充電設施。
柯文哲的坐地事件正好讓我們想想,擁有許多外國遊客的台北車站大廳,因座椅不足而被迫坐地上,跟柯文哲有椅子不坐,寧可坐地上是不同的。我們的公民與來台的遊客在台北車站大廳,也無法像柯市長在以色列機場一樣,想充電就充電,這樣也讓台北沒資格自稱設計之都。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