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之不飲,出自天性」?——雍正,口是心非的酒鬼

聯合新聞網 鳴人選書
圖/聯經出版提供

雍正皇帝,御批寫作愛好者,一流瓷器鑒賞家,資深cosplay(角色)扮演者,大清勤政第一人,但他到底是不是傳說中的酒徒呢?

雍正13年(1735)8月22日,雍正皇帝突然得病,當晚匆忙召見朝中重臣,宣布傳位給乾隆。第二日,他便在圓明園駕崩。皇帝短短一日內猝死,原因眾說紛紜:有說他過勞死,有說他服用了過量丹藥,也有說是好色酗酒所致。

那麼,雍正真的是傳說中的酒徒嗎?

我們先來聽聽四爺的自我陳述。雍正自登基以來,一直飽受流言非議。雍正6年(1728),漢族文人曾靜公開宣揚雍正即位不法的言論,並企圖煽動當時的川陝總督岳鐘琪起兵反清。岳鐘琪假裝同意,套出曾靜的口供後,立即逮捕押送京師。

曾靜一案也許讓雍正感受到了一場全國性的輿論危機,他決定逐一回應曾靜等人指責他的十大罪狀,合成《大義覺迷錄》,刊版發行,要求朝廷上下,地方官吏人手一冊,並向百姓宣講,堪稱大清皇室危機公關第一人。

現如今翻看《大義覺迷錄》,不得不稱讚四爺的靈魂深處住著一位特稿記者和一位新媒體編輯。全書一問一答,情緒飽滿,每一章節的標題都自帶「十萬個為什麼」風格,比如:「清朝統治八十年後,造成地塌天荒,神哭鬼號嗎?」「雍正錢發行不久,不能普遍流通,你便造謠『雍正錢,窮半年』,是何居心?」堅持用人民群眾願意聽、聽得懂、聽得進的方式做思想工作。

其中四爺最掏心掏肺的一章題為「朕到底是不是謀父、逼母、弒兄、屠弟、貪財、好殺、酗酒、淫色、誅忠、好諛、奸佞的皇帝?」好了,我們來看看關於酗酒,四爺給出的官方回應:

又逆書謂朕為酗酒。夫酒醴之設,聖賢不廢。古稱堯千鐘,舜百榼,《論語》稱孔子惟酒無量,是飲酒原無損於聖德,不必諱言。但朕之不飲,出自天性,並非強致而然。前年提督路振揚來京陛見。一日忽奏云:「臣在京許久,每日進見,仰瞻天顏,全不似飲酒者,何以臣在外任,有傳聞皇上飲酒之說。」朕因路振揚之奏,始知外聞有此浮言,為之一笑。今逆賊酗酒之謗,即此類也。

首先,四爺斬釘截鐵地稱自己不喝酒——「朕之不飲,出自天性,並非強致」,從DNA層面否定了傳聞;接下來,引用了路振揚面聖時所言「全不似飲酒者」來從旁佐證;最後,姿態頗高地補了一句:才知道外面有這種傳言,「為之一笑」。這就算放在今天也是公關稿寫作範本。

雍正未繼位之前,小心謹慎,為博得康熙好感,他假裝潛心佛道,以「天下第一閒人」自居。既是修道,必不可酗酒,至少不能表現出來。但雍正真的不愛喝酒嗎?

圖/聯經出版提供

答案藏在雍正元年(1723)4月18日他回覆給撫遠大將軍年羹堯的奏摺中:

在寧夏靈州出一羊羔酒,當年進過,有二十年寧夏不進了,朕甚愛飲,尋些來,不必多進,不足用時再發旨意,不要過百瓶,密諭。

羊羔酒,一要就是一百瓶!四爺您不是說「朕之不飲,出自天性」嗎?

這種讓雍正「逆轉天性」的羊羔酒到底是什麼酒?真的有羊羔嗎?《本草綱目》裡記載了羊羔酒的釀造古方:「用米一石,如常浸漿,嫩肥羊肉七斤,麴十四兩,杏仁一斤,同煮爛,連汁拌末,入木香一兩同釀。勿犯水,十日熟,極甘滑。」

羊羔酒裡真的有羊,與杏仁、酒麴、浸好的米一同煮爛,加入木香,封存個十天。這種以肉入酒的方子,並非羊羔酒獨一家。廣東佛山著名的「玉冰燒」(原名「肉冰燒」)就是把米酒與熟豬肉泡在一塊兒,封缸半年而成。與一般酒不同,羊羔酒要趁新鮮,越陳反而越不香,而且基本上放不過夏天。所以四爺非常內行地說「不必多進,不足用時再發旨意」。

雍正一生最為勤政,從不南巡北狩,只愛批摺子。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匯編的《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摺匯編》足足40冊,約2,800萬字。不知那些成為故宮禮品店暢銷商品的金句「朕就是這樣漢子」、「朕亦甚想你」,是否是雍正爺在紫禁城的燈影搖曳下,就著一杯杯羊羔美酒寫下的。

※ 本文摘自《皇上吃什麼》。更多內容請參本書。


《皇上吃什麼:歷史,是吃出來的,一起享用甄嬛的豬蹄、乾隆的火鍋、如懿的白菜豆腐、令貴妃的荔枝、慈禧的玫瑰餅,和溥儀的香檳》
作者:李舒
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19/01/04

《皇上吃什麼》書封。 圖/聯經出版提供

鳴人選書

編輯室嚴選好文好書,作為各種議題的延伸閱讀。

中國 鳴人選書 聯經出版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