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不努力,而是做不到你滿意》:在墜落之前接住他們
無人肯定就不能說是「做得到」
「如果你努力,我就幫你」這句話背後隱藏了「如果努力不來該怎麼辦」這個疑問。
在討論努力或不努力之前,本章要分析「努力了也做不來」的人。首先,如何判定「做得到」與「做不來」就是個問題,就算自己認為做得到,看在別人眼裡可能根本沒做到。
最簡單明瞭的例子是考試分數。以為很簡單,都答對了,結果考得很差;以為很難,答不出幾題,結果成績比想像中來得好。大學入學考試也是一樣,就算自認已經很用功了,分數不好就稱不上「學會了」。也就是重點不在於自我評價,而是由他人評價決定結果。換句話說,必須提出成果並獲得肯定,才稱得上「做到了」。
以工作為例,向主管表示「我對這方面有興趣也很擅長,很願意做」,但做了之後沒有為公司獲利,就不會得到肯定,稱不上「做到了」。
其他例如「學業成績很差,不過打電動能全神貫注好幾個小時」也是屬於喜歡的事情再怎麼努力也不會被當作能力,反而遭到父母嫌棄:「我家小孩成天只會打電動,一點用也沒有。」
所謂「努力就會成功」、「努力就會幫你」,指的是要能做出學校或公司認同的結果。
賺不了錢就被當作沒用
無論是多麼厲害的電玩高手,倘若無法用打電動來填飽肚子或發財致富,就算不上「努力過」。如果小孩不念書,成天躲在房間裡打電動,還號稱自己在努力,父母一定覺得不安又憤慨:「這孩子是在說什麼鬼話!」
成年人也是一樣。無論多麼努力,只要努力的成果無法換得金錢的報酬,只會被當成怪人看待,遭人批評:「這傢伙到底在搞什麼啊?」連努力本身也會遭到否定。
然而,乍看之下毫無意義的行為倘若能換來金錢,眾人的態度頓時截然不同。近年來電子競技(eSports)廣受矚目,出現許多職業電競選手。部分比賽的冠軍獎金超過十億日圓,甚至出現年收上億的玩家。假設原本以為小孩只是關在房間裡打電動,實際上是默默賺進上億日圓的電競高手,別說是計較努力與否了,父母甚至會引以為傲,對孩子的評價突然從「只會打電動」轉變為「練功很認真」。打柏青哥和賭博也是一樣,要是賭到能靠這些事情賺錢,評價馬上從「好吃懶做的賭徒」變成「深謀遠慮的高手」。
這實在非常不可思議。一般世人認定努力與否的標準其實跟成果能否轉換為金錢有關。志工與家事都是充滿意義卻無法獲利的活動,我不是要否定這些活動,但不可否認的是現實生活中的確存在「賺不了錢=不努力」的價值觀。
愈活愈辛苦的惡性循環
無論打電動或其他嗜好,能為喜歡的事物付出並以此維生或許是至高無上的幸福,然而現實生活中能做到的人恐怕是鳳毛麟角,大部分的人都必須勉強自己從事不喜歡的工作來過活。
鼓勵努力不來的人從嗜好開始發揮是沒錯,問題是單憑嗜好無法維生,而要求他們做沒興趣的事情也很困難,換句話說就是進入以下惡性循環:
無法靠有心努力的事維生。▼必須做不喜歡的事。▼缺乏動力。▼努力不來。
在這個社會,努力不來的人非常難生存。
對於成績的誤解
有的孩子「努力了也做不來」,儘管如此,站在父母的立場,仍然會想盡辦法刺激子女好好奮發努力。相信不少家長都認為自家孩子「試了就會」,並且這麼鼓勵小孩:
只要多試幾次,你一定可以的!
這句話究竟束縛了多少人,教多少人為此痛苦不堪呢?
有些孩子無論外人如何激勵、本人如何賣力,就是做不來;而這些做不來的孩子又被迫得和做得來的孩子比較。補習班有時會頒發優秀成績獎給功課好的學生。得獎的孩子當中有些是孜孜不倦後獲得甜美的果實;有些是原本就頭腦聰明,考到好成績簡直易如反掌。而拿不到獎的孩子裡卻有人是怎麼焚膏繼晷也考不到好分數。
令我感到疑惑的是評價造成眾人的誤解:
好成績=很努力壞成績=不努力
這世上有些孩子就是怎麼勤奮苦讀也念不好書,還因為拿不出成果而遭人誤會是「不努力」、「在偷懶」。
對於運動的誤解
過去眾議會召開「青少年問題特別委員會」時,我曾經以該領域專家的身分出席。當時討論的議題是體罰和霸凌,坐在我兩旁的是曾在奧運奪牌的運動員。會議上依照座位順序,由右到左依序發言。
我記得討論過程中,運動員表示應當透過運動培養團結合群、互助合作、互敬互重等健全的精神。透過運動的確能獲得珍貴的經驗,培育出健全的精神,但我總是不免想到:「那些不擅長運動、討厭運動的孩子又該怎麼辦呢?」
這其實是源自我的親身體驗。
我從來沒在運動時感受過團結合群、互助合作、互敬互重的精神。我跑得很快,但球技拙劣。升上國中時因為哥哥曾經加入籃球隊這個單純的理由而選了籃球社,踏出失敗的第一步。
我不擅長運球,投籃總是失敗,學長還以「沒打招呼」等理由逼我做嚴苛的訓練,所以我經常蹺掉練習。當時籃球社分為一軍到四軍,我基本上都隸屬三軍,連熱身賽都不能參加。國中三年唯一一次參加正式比賽的經驗只有五分鐘,而且是一場確定會輸掉的比賽。
堅持了三年也不過爾爾。我在國二學期即將結束時向父母表示想離開籃球社。起初父母強烈反對,後來了解我的心情,告訴我:「你想退出的話,什麼時候都可以。」或許是因為終於有人理解我而安心了下來,我反而持續到最後,並未半途而廢。
國三時,社團練習對我而言只是看隊友的熱身賽,我甚至帶著英文單字冊去背單字好應付段考。即使隊友打進錦標賽,我也無法抱持祝福的心祈禱他們獲勝。當看到大家比賽輸了,確定所有國三隊員要退出社團時,我打從心底鬆了一口氣。對我而言,國中時代的社團活動不過是心理創傷,現在仍會在夢裡出現。
直到現在我仍舊不覺得單憑運動能培養出健全的精神,比我更沒運動神經或討厭運動的兒童應該遭遇了比我更痛苦的體驗。學業成績和運動表現都不是努力就會有成果的,有些人就是努力不來。擅長運動的孩子看起來「很努力」又耀眼,不擅長或討厭運動的孩子看起來就是「在偷懶」。
或許有些人會認為,運動神經不發達的孩童也能從失敗的運動經驗中學到一些教訓。比賽屢戰屢敗或一次也沒上場,的確各自有其意義,然而能從中發掘出意義的兒童恐怕是少數。認為孩童能明白每件事情都具有意義,不過是成年人任性的願望與幻想。
※ 本文摘自《我不是不努力,只是做不到你滿意:讓每個孩子在「墜落」前,都能獲得該有的幫助》第三章,遠流出版授權刊登。
《我不是不努力,只是做不到你滿意:讓每個孩子在「墜落」前,都能獲得該有的幫助》作者:宮口幸治譯者:陳令嫻出版社:遠流出版出版日期:2022/2/24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