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奕萱/搞懂生態系服務,創造產值打造理想城市

聯合新聞網 環境當代思潮
在台灣,目前六都人口的加總大約已佔總人口數的七成。 圖/歐新社

在未來的世界,你希望住在什麼樣的環境裡?

都市化已是全球不可避免的趨勢。1900年全世界只有七分之一不到的人口住在都市;到了2008年,都市人口已超越鄉村;據研判到了2050年,預計將有70%的人口住在都市。在台灣,目前六都人口的加總大約已佔總人口數的七成。

都市會持續扮演人類主要的生活環境,然而都市卻是很脆弱的。台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副教授邱祈榮說:「都市是一個很畸形的產物,因為都市所需的能源、物資,全部都必須從外面輸送進來。」

人為因素與氣候變遷皆對環境造成影響,邱祈榮點出,目前台灣最大的四個問題包含:氣溫不斷上升、降雨的區域分布越來越不平均、海平面上升以及極端的天氣。此外,空氣污染、水污染、都市熱島效應等,也讓居住在都市的人十分「有感」。邱祈榮說:

我們都希望居住在一個舒適的空間,有良好的水源、足夠的綠地,換句話說,我們都期望住在有「理想之基本建設」的環境裡,然而基本建設應如何考量?就是我們需要面對的課題了。

聯合國2014年訂定17條「永續發展目標」,其中第11項便是「促使城市與人類居住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性」,內容除了基本住宅、交通系統、減少災害的傷害、空氣品質、廢棄物管理等,也特別提到「綠色公共空間」。這表示在一個永續發展的理想都市裡,與生態共存是很重要的。

從都市生態學來看都市設計

近二、三十年來,「都市生態學」的相關研究逐漸獲得重視。都市生態學研究都市中的動物、植物、環境對人類的影響,也研究人類活動對整體環境的影響,並探討都市生態經濟系統的動態機制、能量分析、效益評估與調控方法等。

「我曾經去過美國馬里蘭州的巴爾的摩,拜訪當地長期研究都市生態的研究人員。」當時,邱祈榮訝異於對方的研究成果:他們發現如果社區綠色空間比較多,犯罪率就會比較低,而其中的關鍵便是「緩衝空間」。綠地提供了都市緩衝空間,緩和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減少摩擦產生,進而降低犯罪行為。邱祈榮說:

我們現在談的「都更」也是如此,大家想把房子蓋高一點,但這時就必須注意要有更好的空間來緩衝。

由此可見,生活品質與環境生態息息相關。未來都市要如何發展,必須將生態也納入考量,而這時「都市生態學」就派上用場。都市生態學的發展可以分成三個層次:

都市不僅面臨如氣候變遷、全球暖化的長期壓力,也遇到如大火、乾旱、風災、沙塵暴等的短期衝擊。長期壓力加上短期衝擊,將逐漸破壞整個生態系,生態系牽連環境,環境影響社會,社會影響人的生活品質及健康狀況。如何應用都市生態學進行環境規劃、減少災難的影響,是我們必須面對的課題。

目前台灣最大的四個問題包含氣溫不斷上升、降雨的區域分布越來越不平均、海平面上升以...

生態系服務:保護環境不忘創造產值

最理想的永續性都市須兼顧自然環境與人所處的社會。以自然環境的角度來說,最希望達成的便是「綠色成長」,並朝向成為具有生態系恢復力的「韌性城市」。於社會角度來看,則需要適當且公平的社會發展與經濟成長。到底該如何兼顧環境與社會?或許「生態系服務」可以做到。

生態系服務,指的是「生態系中,人類直接或間接得到的福利」。生態系服務大致上分成四大類:

生態系服務可放到不同的環境中來討論。以濕地來說,可供給食物、涵養水源、支持土壤和生物多樣性,還有發展休閒文化的潛力;都市的小公園,則提供松鼠、鳥類棲所,樹木也會調節環境溫度。

2015年開始,中國提出生態文明保存的總體方案,方案中提出口號,要把「青山綠水」變成「金山銀山」,這正呼應了生態系服務有其「價值」的一面。邱祈榮解釋道,以前保育山林,最好就是產業不要進來、農業不要做。但現在的觀念認為,要輔導民眾把農業做好,同時在過程中保育環境。邱祈榮說:

要讓產業能夠持續維持在那個地方,才有辦法好好去照顧環境。原有的產業走了,說不定對環境影響會更糟。

日本「里山」的概念正是如此,台灣也有許多地區,正朝著這個方向前進。邱祈榮說:「至少要讓山裡面的民眾溫飽,才不會有人去破壞。」他認為,要做到生態保育,就要「主流化」。

iNaturalist類似生物調查的社群軟體,任何人的生物觀察都可以拍照上傳,累...

▲ 美國林務署打造的網站i-Tree可查到美國各處行道樹的品種及數量,甚至還能算出一棵樹一年的生態系服務值「多少錢」。

用數字及證據說服人

然而生態系服務並不全都像「商品」一般,能夠具有市場價值,這樣要如何說服人呢?於是學者便開始將生態系服務「量化」。雖然有人可能會質疑量化是否太過「功利」,但要說服別人,科學的語言、量化的數值未嘗不是個好方法。

以「行道樹」為例,如果在都市照顧好樹林,其實能做到降溫、減少洪水發生、降低空氣污染、緩衝風速等功效,但這些要怎麼計算呢?美國林務署打造的網站「i-Tree」是值得參考的工具。

網站中,可以看到美國各處種植行道樹的品種及數量,甚至還可以算出一棵樹一年的生態系服務值「多少錢」。i-Tree也可模擬出二、三十年後,什麼品種的行道樹會帶來什麼樣的效益。邱祈榮補充:

未來的事情都是靠想像,但用模擬工具來溝通,就能讓一般民眾或政治人物理解,這些雖然沒有經過市場交易,但實際上是真的有價值。也就是讓生態有「話語權」,對說服公部門來說非常重要。

在台灣,邱祈榮也曾研究過一棵樹可以固定多少碳。「有的大樹一年是93公斤,但台灣樹生長的逆境比較多,死的也比較多,如果樹死了,固定的碳很快就會釋放出來。」由此更見護樹的重要。

除了行道樹固碳的計算,也可以計算森林能涵養多少水源,那些水源大概值多少錢;提供生態旅遊更是直接,可以計算每週有多少遊客、每個遊客消費多少錢。邱祈榮強調:

我們要談產業會不會有效益,如果效益很低的話,是無法持久的。就像我們現在很多保育都是政府的錢在支持,一旦經費被抽走,就沒辦法繼續落實。

在保護生態的同時創造產值,或許是當前環境保護、動物保護值得思考的方向。大自然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寶庫。而近年來常被談論的「物候學」,正是研究生物與氣候之間的交互關係。如果能透過經驗、調查,掌握好物候(像長年在阿里山帶遊客看日出的導遊,能準確判斷最佳日出時刻與地點一樣),就能精準判斷賞鳥、賞花的時機與地點,製造觀光商機。

每個人都可為將來盡一份心力

「對我們來講,現在比較重要的是怎樣教育民眾,一起處理這件事?以及我們怎樣讓它成為重要的議題?最後,是重新設計和思考都市規劃、林地管理策略。」邱祈榮進步一表示想要達到這個目標,最重要的就是資料,然而累積資料需要大量的調查工作,大型的調查工作尤其需要人手,這時該怎麼做呢?

邱祈榮推薦大家使用「iNaturalist」APP,它有點類似「生物調查」的社群軟體,上面有來自全球、大量的觀察家。任何人看到生物,都可以拍照上傳,iNaturalist上有很多線上圖鑑可供參考,以協助使用者比對生物種類,另外也設有「確認機制」,輔助比對的正確性。邱祈榮說明:

要看一個長期的趨勢時,我們需要資料。慢慢累積資料,才能掌握我們所需要了解的變化。有了資料,才能夠去計算服務的價值。當你紀錄了你在什麼地方、什麼時間、看到什麼,那就是一筆資料。

不過除了民間的力量,都市也需要更多監測體系,以不同的感測器,防止火災、空氣污染、山崩地滑等問題。想要做好資料的累積與分析,民間和政府都要動起來。未來的都市會是什麼樣子,其實就掌握在我們所有人的手中。在學者、民間、政府的協力之下,或許就有機會替所有人,創造出更理想的未來居所。

未來的都市會是什麼樣子,其實就掌握在我們所有人的手中。 圖/歐新社

環境當代思潮

Contemporary Thoughts on Environmen...

生態保育 都更 公共政策 環境當代思潮 李奕萱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