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購美M1A2與解放軍99A戰車對決,誰會獲勝?
近日,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審議國防部2020年預算案,其中M1A2戰車採購案先編列45億元,以作為戰車籌料生產與裝備籌補預算;另編列「戰車軍事設施興建工程」計畫,以興建戰車模擬器與二級廠。美方發價書目前還在最終審查階段,預計11月可以簽署。
可能是為了爭取預算支持,陸軍特別在官網放置兩張圖表,其中一張利用技術手冊與國內刊物的資料,比較M1A2戰車與解放軍99A戰車。M1A2在火力、機動力與防護力三方面均能取得優勢,這結論與對岸媒體及網友大肆宣傳「99A必勝M1A2」的言論,可說是涇渭分明。
究竟何者正確?原則上,應以軍方內部的模擬與演習驗證結果為準,但我們仍能根據公開資料進行討論。
防護力:99A有反應裝甲加成
在陸總的圖表中提到,M1A2的車身具備複合式裝甲,抗穿甲力達到850公釐而勝過99A的700公釐,因此雙方在相同距離互相射擊的話,M1A2較有機會在正面對決中存活。
值得注意的是,這裡指的抗穿甲力並不是裝甲的真實厚度,因為從第三代戰車開始,裝甲就不是由均勻質地的鋼鐵,而是內含多種材質與多種形狀結構組成的複合式裝甲(俗稱為查布漢裝甲),能夠阻撓動能彈或高爆破甲彈(又稱為成形裝藥彈)的穿透過程,使抵擋能力等同於厚度更大的均質裝甲。因此,在比對不同結構的複合裝甲時,都會轉換成防護力相當的均質裝甲厚度。
解放軍在設計原版99式戰車時,的確是以700公釐防護力為目標,但最新的99A戰車曾在央視節目中宣稱,其不論對動能彈或高爆破甲彈,都能達到1000公釐以上的防護力。這是因為99A在複合裝甲之外,加計了反應裝甲的防護效果,這種裝甲利用爆炸推動外層鋼板,能更有效干擾穿甲彈的穿透。
美國自用的M1戰車也有法寶,在複合裝甲混入衰變鈾材質,可進一步強化防護力。然而,美國的衰變鈾裝甲至今沒有外銷過,但這不表示台灣買到的M1A2就會是「紙糊的」,因為廠商仍會依據最新科技設計出不輸其他國家的複合裝甲,只是其最大防護力可能比不上複合裝甲加上反應裝甲的99A戰車。
東西防護思維大不同
要注意的是,99A與M1A2的裝甲設計概念有很大不同。
99式戰車是解放軍在1990年代參考俄國T-72戰車所發展出來的,雖然改用西方的焊接式砲塔,而使形狀不像俄式那樣圓滑,但基本思維仍跟俄國一樣,是盡可能縮小砲塔(降低被彈面積),複合與反應裝甲集中在正面,側面主要靠反應裝甲防護。這是因為俄國戰車主要設計在開闊平原作戰,正面裝甲排成一線就形成銅牆鐵壁,碾壓敵軍防護線後,再用側面反應裝甲抵擋步兵的反擊就好。
M1戰車由於將彈艙設於砲塔尾部,其複合裝甲會從側面一路延伸到側後方來保護彈藥,使得它的防護較為全面。這樣設計的戰車較適合地形複雜的中歐戰場,因為森林、城鎮、甚至是南德的山區,會迫使裝甲部隊拆成多個小部隊前進,與敵軍戰線交錯,而導致側面被攻擊的機率較大。
另一方面,M1將彈艙置於砲塔尾部,是為了讓彈藥與乘員艙隔離,在彈艙被擊穿後,彈藥爆炸威力會從頂部宣洩而不會傷及乘員,在多次戰爭中展現「摧而不毀」的生存韌性。相較之下,俄式戰車將彈藥集中於砲塔下方的車體,一旦被擊穿誘爆,人員逃生機率大幅下降。
而從兩岸地形可以發現,99A最適合的戰場是華北平原,正好可與俄國戰車一較高下;台灣本島的地形複雜度不輸中歐,即便是最開闊的嘉南平原,也是布滿水田與魚塭而限制戰車的行動,能讓裝甲大部隊展開決戰的地形是少之又少,顯然比較適合M1這種防護較全面的設計理念。
火力:美方留一手,但可以快速升級
M1A2與99A的主砲口徑相當接近,99A沿用俄國的125mm而多出5mm,為了是多塞些推進藥來增加砲彈動能。不過美國同樣在穿甲彈用上了衰變鈾法寶,不論對複合裝甲或反應裝甲都有更高的免疫力。雖然衰變鈾砲彈同樣不在外銷清單中,但只要台美保持軍事合作,戰時就有機會接收美軍庫存,讓M1A2的火力瞬間升級。
除了主砲以外,射控系統對火力的影響力更大。M1戰車服役以來,一直以夜視距離較遠的熱影像儀,與較精準的瞄準系統勝過俄製戰車。尤其是M1A2又增設一具熱影像儀給車長搜索敵人,並加入車內與車外網路連線能力,而成為第一種「數位化戰車」,保持其技術領先地位。
不過,99A戰車的射控系統完全向西方看齊,一開始就用上了熱影像、雙人「殲—獵」、數位網路等資訊技術,發展至今已勝過俄國而與西方並駕齊驅。這也就是為何台灣亟需新一代戰車來淘汰已落伍的M60與勇虎。
機動力:引擎馬力雖相同,但重量不同
M1剛問世時,其AGT-1500渦輪引擎使其機動力成為當代戰車的佼佼者,因其馬力不但高達1500匹,而且柴油引擎需耗用較高的冷卻功率,使AGT-1500的實際馬力又比柴油引擎高出130匹。不過,M1戰車為了增強防護力,重量從最早的54噸,發展到M1A2已達到67噸之譜。在引擎不變的情況下,馬力重量比已從27.8匹/噸下降為22.4匹/噸。
相反地,99A戰車的機動性則是逆勢成長。最早的99式戰車採用1200匹馬力的柴油引擎,馬力重量比為23.1匹/噸。99A則將引擎馬力提升到1500匹,重量卻僅增加3噸,使馬力重量比提高到27.3匹/噸而與早期版M1相近。即便扣除柴油引擎的冷卻功率,其馬力重量比仍比M1A2來得高。兩者的差別主要還是東西設計觀念的不同:99A將裝甲集中在正面才能控制重量的成長,而M1的裝甲防護較為全面,重量就容易上升。
M1A2的真正對手不是99A
「上駟對上駟」的比較法雖然直覺,但可能不符合實際環境。因為台灣地理環境對99A最大的障礙就是「台灣海峽」,如果今天阻隔兩岸的是華北平原而非台灣海峽,相信99A早已在台北閱兵。
99A的重量限制其僅能以少數運輸工具登陸,並且在載運時難以運送多餘的彈藥或補給。因此解放軍第一波登陸的戰車不會是99A,而是自己能浮游的05式突擊戰車,或是能以飛機空運的15式輕戰車。這兩種戰車都使用105mm砲,其發射的動能穿甲彈,可輕易貫穿M60或勇虎式的均質裝甲。05式突擊戰車更配備了比99A還先進的數位化射控與網路系統,能夠對M60或勇虎式取得先視先射優勢。
M1A2的另一種主要對手則是反戰車飛彈,解放軍不論先行登陸的是兩棲步兵或空降部隊,都一定會攜帶反戰車飛彈來保護灘頭堡,等待後續部隊的增援。而M1A2能不能頂住飛彈的反擊,支援步兵逆襲這些灘頭堡,就成為反登陸成敗的關鍵。
美國正要整合到M1A2的鐵拳主動防禦系統,就能在增加些微重量的情況下,大幅提升對飛彈的防護力,而且對頂攻飛彈一樣有效。因此,台灣後續能否爭取到加裝主動防禦系統,會比執著於裝甲能不能勝過99A更加重要。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