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富案後獵雷艦難產,海軍「掃雷戰力」缺口何去何從?

聯合新聞網 王臻明
MWV50型獵雷艦,永豐級獵雷艦。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曾經有個黑色笑話說「每一艘船都能當一次掃雷艇」,說明了水雷對於水面船艦的危險性,一枚水雷就能癱瘓一艘船,一片水雷區就能封鎖一整個海域。

隨著科技的發達,水雷還從簡單的水面漂雷,變成繫留雷,最後發展出智慧型的自走雷,對於軍用或民用船舶的威脅性越來越大。布雷方式也從最傳統的水面艦艇布雷,發展出空中布雷、水下布雷,到最先進的無人載具布雷,讓水雷這款武器的應用方式更為多元。

台灣是一個四面環海的海島,極度仰賴對外的貿易航線,戰時幾乎一定會遭到海空封鎖,中國在航道上布雷阻斷台灣海上生命線的可能性非常高,因此台灣海軍的掃雷能力非常重要。

同樣的道理,台灣也一定會利用水雷,來阻止解放軍的水面艦艇或登陸船團靠近台灣。特別是台灣沿岸可以進行兩棲登陸的海灘其實並不多,只要在這些危險海灘的外圍海域布雷,就能嚇阻或延滯中國的登陸船團發動兩棲登陸作戰。

因此,在海軍新一代的造艦計畫中,已規劃興建四艘快速布雷艇與六艘用來反制敵方水雷的獵雷艦。首艘快速布雷艇預計會在2020年交艦,但獵雷艦的興建計畫,卻因為承建的慶富造船公司出現一連串弊案而胎死腹中。海軍在與慶富造船公司解約以後表示,將暫時不會再續建這六艘獵雷艦,導致未來海軍的掃雷戰力出現缺口。雖然海軍說現役的九艘獵雷艦已可負擔掃雷任務,但這很明顯是有待商榷的說法。

永靖級艦上的水下掃雷載具。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老舊獵雷艦亟需汰換

海軍目前的九艘獵雷艦,分別是購自德國的四艘永豐級獵雷艦,於1990年代初期下水服役,屬於滿載排水量550噸左右的MWW50型獵雷艦,服役至今也已近30年了。

另外三艘永陽級獵雷艦則是接收自美軍,於1990年代中期陸續返國服役,原是美軍的進取級獵雷艦,滿載排水量達735噸,可執行遠洋掃雷任務。但這三艘永陽級獵雷艦都是在1950年代中期就下水服役,來到台灣之前即使有再進行性能整建,也已經瀕臨船體的壽命極限,是海軍急著汰換的艦艇之一。

海軍原本規劃以部份外購美軍二手獵雷艦與部份自製的方式,來建構新一代的掃雷兵力,於2012年返國服役的兩艘永靖級獵雷艦,就是這個計畫的第一階段成果。

這兩艘永靖級獵雷艦是在1990年代下水,原屬於美軍鶚級獵雷艦,因冷戰結束,其在美國海軍只服役了很短的時間就退役,沒多久就移交給台灣海軍。除了擁有較先進的掃雷設備,滿載排水量達890噸,也讓這兩艘永靖級獵雷艦擁有較佳的遠洋掃雷能力。原本美國還批准再出售一艘同級的獵雷艦給台灣,但當時海軍已開始推動第二階段的獵雷艦國造計畫,因而放棄。

從海軍目前這九艘獵雷艦的現況,就知道當時為什麼會規劃再建造六艘的新型獵雷艦。在獵雷艦國造計畫觸礁後,海軍在短時間內應該不想再去碰這個棘手的難題,但台灣急需建構新一代掃雷戰力的問題,並不會憑空消失。

或許,海軍應該換個角度來思考,跳過失敗的獵雷艦國造計畫,跟上國外的潮流,直接發展水面或水下的無人載具掃雷技術,既能一舉解決目前海軍老舊獵雷艦急需汰換的問題,也能強化掃雷戰力,並讓掃雷部隊更為安全。

海軍現役永靖級獵雷艦,原屬美軍鶚級獵雷艦。 圖/青年日報

獵雷艦操演。 圖/海軍提供

無人掃雷載具的強項

目前採用無人載具進行掃雷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無人船進入雷區進行掃雷工作,另一種是以傳統船艦在雷區外施放水下掃雷載具。兩種方法各有優缺點,但類似小型無人潛艇的水下掃雷載具,因為能深入水下作業,可以偵測的範圍較廣,處理的水雷種類也較多,是目前最被看好的技術。許多國家都正在全力發展類似的系統。以美國為例,美國海軍才剛剛再加碼投資通用動力公司1,360萬美元,好繼續研發「刀魚」(Knifefish)水下無人掃雷載具。

刀魚水下無人掃雷載具可以配備在各種船艦上,在雷區外施放以後,像小型無人潛艇般的掃雷載具會自己航向雷區,利用載具上配備的聲納系統,偵側水雷的位置,並在辨識水雷種類後,依操作者的選擇,標示水雷位置,好讓船艦可以避開,或是直接引爆摧毀。

目前刀魚水下無人掃雷載具預計在2022年開始生產,將配備在美國海軍的濱海戰鬥艦(Littoral Combat Ship , LCS)與其他的船艦上,讓這些作戰或支援艦艇都擁有掃雷能力。

過去的獵雷艦不能由一般艦艇擔任的原因,在於很多水雷都是靠偵測磁力變化來做為引爆的方式,因此一般鐵殼船進入雷區後會相當危險。許多獵雷艦都採用不具磁性的木製或玻璃纖維船身,除了造價居高不下,往後的維護工作也較為麻煩,尤其木製或玻璃纖維船身更不耐戰損或碰撞,所以獵雷艦在平日也無法用做一般巡邏艦使用。這些缺點都是過去獵雷艦的問題,而刀魚水下無人掃雷載具的出現,將會徹底改變這樣的情勢。

美國海軍擁有兩款濱海戰鬥艦,排水量約在2~3千噸左右,平日可擔任艦隊外圍的哨戒、海上巡邏、沿岸火力支援等工作,是一款介於大型巡防艦與小型巡邏艦之間的多功能艦艇,可以執行各種繁雜任務。

濱海戰鬥艦目前仍在繼續建造中,未來會有近30艘的濱海戰鬥艦在美國海軍中服役,平日能執行各種作戰任務,在遇到海上的水雷區時,能立刻變成獵雷艦使用。等於美國海軍不必再花錢維持一個獵雷艦艦隊,卻隨時擁有近30艘獵雷艦可以使用。

美國海軍的濱海戰鬥艦(LCS)。 圖/美國海軍

補足掃雷戰力是台灣當務之急

台灣在進行潛艦國造計畫後,也傳出中科院將展開「慧龍專案」,發展水下無人潛艇。雖然這是個非常不錯的勇敢嘗試,但首度建造潛艦的台灣,是否真的有能力發展精密的水下無人潛艇,其實頗有質疑的聲音。美、俄等先進國家的水下無人潛艇也都還在起步階段,台灣的「慧龍計畫」到底應該朝哪個方向發展,可能也還莫衷一是。或許對於海軍來說,能進行偵察、作戰的水下無人潛艇還太過遙遠,具備掃雷能力的小型水下無人載具,才是迫切之急,不論是外購或自製,都是可以開始思考的方向。

戰時將納入海軍指揮的海巡署,有很多巡護艦的噸位都已超過2,000噸。海軍未來將下水的兩艘船塢登陸艦、原有的一艘旭海號船塢登陸艦、兩艘中和級戰車登陸艦與數艘較舊型的中字級戰車登陸艦,在戰時也不一定會立刻執行兩棲登陸任務。若海軍能擁有類似刀魚水下無人掃雷載具的系統,就可以讓這些艦艇支援掃雷任務。

甚至,如果可以發展出更小型的水下無人掃雷載具,並精簡所需要的操作空間,則噸位更小的沱江級巡邏艦或錦江級巡邏艦,都能支援近岸掃雷任務,讓台灣擁有更充沛的水雷反制能力。

過去「每一艘船都能當一次掃雷艇」是個黑色笑話,但隨著科技的進步,這很有可能變成事實。慶富案讓海軍受創的不止是聲譽,還包括未來掃雷戰力的規劃,海軍不能裝做這個問題不存在。

永陽級獵雷艦已下水60餘年,永豐級也服役近30年,即使艦身縫縫補補還能繼續使用,艦上的掃雷設備也已經慢慢跟不上時代。獵雷艦雖然不是海軍的第一線戰力,卻是維繫台灣海上航線順暢的重要關鍵,不可等閒視之,國軍必需加緊腳步來彌補這個大問題。

噸位更小的沱江級巡邏艦,能支援近岸掃雷任務,讓台灣擁有更充沛的水雷反制能力。圖為...

王臻明

喜歡閱讀歷史書籍,特別是戰史,也因此略為涉獵軍事領域,希望可以從地緣戰...

軍事評論 王臻明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