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地爭奪戰:美國太空部隊作戰理論與台灣不對稱防禦思維
隨著太空時代的來臨,俄羅斯與中國正全力發展太空作戰能力,美國因此成立太空部隊(Space Force)來反制。日本將逐年擴編「宇宙作戰隊」,歐洲國家也各有各的計畫,未來的太空已成兵家必爭之地。只是何謂太空作戰,美國編成的太空部隊接下來將如何發展,在國防機密的保護下,仍然隱晦神秘,不為外界所知。
不過日前美國太空部隊首次公開了第一份關於太空作戰理論與未來發展的重要的文件,稱之為「太空頂石報告(Space Capstone Publication , SCP)」,讓我們可以一窺太空領域的戰場特性與太空部隊的戰略目標。「Capstone」是指建築物最上方的封頂石,也代表這份報告是美國太空戰力發展的最高指導原則,將形塑美國太空部隊的將來樣貌。
21世紀的「新高地」作戰
從冷兵器時代的戰爭開始,佔領高地就是很重要的一種戰略。因為佔領高地可以獲得最佳的視野,除了可以監看敵方的一舉一動,避免遭到突襲外,居高臨下發動衝鋒攻擊時,也擁有動能上的優勢。相反的,敵方要仰攻高地上的守軍就困難許多,不止難以隱蔽部隊位置,在情報上居於絕對弱勢,作戰行動還處處受限,易受壓制。
在人類發明飛機以後,高地變成了天空,飛機最早被當成偵察機使用,讓交戰雙方第一次擁有更開闊的視野。隨後飛機掛上了炸彈與機槍,從天而降的火力攻擊成為了最有威力的武器,飛得更高更快成為各國互相競逐的目標,也是國力與軍事能力的象徵。在飛機發明一百年後,人類又突破了天空的限制,踏出大氣層,來到了太空之中,太空就是21世紀的高地。
目前太空中最重要的軍事設備首推間諜衛星,可以由上而下監看世界各國的部隊動態與武器部署。由於太空中沒有領空的限制,不像偵察機無法飛入他國領空進行偵照,因此間諜衛星擁有比偵察機更好的效果,也是目前太空作戰中最可能被攻擊的首要目標。其次則是軍用通訊衛星與全球定位衛星,前者是今日指揮管制部隊的重要方式,後者可以讓各種飛彈武器擁有精確攻擊能力。若能摧毀這些衛星,就能在傳統的陸、海、空作戰領域中取得絕對的優勢。
所以太空領域作戰的一大特性,就是目前還無法單從太空戰的勝利,贏得整場戰爭,但可以藉此破壞並壓制敵方的指揮、管制、通訊、資訊、情報、監視與偵察能力。
隨著衛星科技的多年發展,太空作戰領域與傳統陸、海、空作戰領域息息相關,越是先進的高科技部隊,越是仰賴太空科技,這也是俄羅斯與中國積極發展反衛星飛彈的關鍵原因。
太空作戰系統的三大項目
美國太空部隊的報告認為,隨著太空科技的進步與普級,今日一個國家的太空力量(Spacepower),將會影響外交、情報、軍事、經濟各個層面,強化保護太空利益已是攸關國家安全與促進繁榮發展的當務之急。整個太空系統的建立所費不貲,需要國家力量的全力推動,這包括三大項目:軌道部份、地面部份與連結部份。
軌道部份是指包含了人造衛星與太空飛機的各種飛行器。這種太空飛行器的特點是昂貴又脆弱,除了易受敵方反衛星武器的干擾與威脅外,太空也不是空無一物,太陽輻射與帶電粒子都會造成危險。雖然發射到軌道上後,就不需要再提供燃料,可以自行運轉多年,但在太空中高速飛行的軌道飛行器,也非常難以維修與變換軌道,因此美國一直在努力發展更具機動力的太空飛機,如已實驗多年的X-37B,並降低衛星的製造與發射成本、延長衛星的使用年限。
地面部份則包含了控制站、通訊天線、發射場、追蹤站等所有設置在地面上用來遙控指揮衛星或太空飛機的裝備,包含固定式與可移動式的兩種。
固定式的成本較低,也較常見,問題在於地球是個球體,為了要追蹤繞著球體運行的太空飛行器,必需在世界各地興建追蹤站與通訊天線,這需要有能力在海外部署基地或洽談合作計畫的國家才能辦的到。可移動式的較昂貴,多數是以船隻為平台,好處是可以移動到最合適的海域進行作業,也不會受到居民抗議,如民間太空公司就已經在使用海上回收場,也正計畫打造海上發射平台。
連結部份則是指內眼看不見的通訊系統與管理軟體,這卻是整個太空系統中最重要的組成部份。因為太空作戰的另一個特點,就是目前要將人員送上太空的成本非常高,也還沒有在太空中部署作戰人員的技術。所有的太空作戰,都是依靠遠方遙控的方式來進行,因此連結地面控制站與太空飛行器的通訊系統就是最為重要的部份。
而美國太空部隊目前將太空作戰定義在三個層面,一是實體層面(Physical Dimension),泛指真實太空空間中的活動與可見的裝備;另外二個是網路層面(Network Dimension)與認知層面(Cognitive Dimension),就全部建立在連結部份上。
實體層面就如過去我們所認識的,如對太空飛行器的攻擊,地面裝備的妥善率與存活率,重新發射部署的成功率與機動性,利用換軌技術來執行更多任務與躲避敵方偵測等。
網路層面,則是利用通訊系統取得太空中的資訊,以協助傳統作戰領域的戰事,並利用太空中的通訊系統,達成與戰區中所有友軍單位進行聯合作戰的目標。另一方面,破壞敵方的通訊網路,使其無法接收來自太空中的資訊,孤立每一個作戰單位,就可大幅癱瘓敵方的作戰能力。
反制北斗衛星,台灣不對稱太空作戰思維
現代化的作戰極端依賴情報與通訊,一旦被切斷通訊,部隊將無法掌握戰場的情況,等於又聾又瞎,失去認知能力。這就是認知層面的作戰目標,讓敵方在失去獲得資訊的能力後,做出錯誤的決策。
特別是太空作戰全部發生在肉眼無法看到的太空軌道與電磁環境中,各種資訊的分析與判讀是太空作戰中的唯一憑藉,若能利用各種方法讓敵方產生誤判,出現錯誤的認知,就能不費吹灰之力在太空戰中取得勝利,進而贏得整場戰爭。
近年來可以看到解放軍正在嘗試干擾GPS訊號,並偽造船舶自動識別系統或飛機的自動應答訊號,誤導監看船舶或飛機動態的網站,讓台、美雙方的軍艦與戰機屢屢出現異常航跡的情況。目前這些行為都還停留在惡作劇的層次,尚未形成威脅,但不能排除這是中國在測試認知層面的作戰模式,未來在戰時會利用這些手段,來影響新聞報導,打擊我方民心士氣,甚至是作戰決策,這是值得台灣政府與軍方特別注意的地方。
美國太空部隊最後定義的發展目標,是利用這三個層面的太空作戰,確保在太空領域的自由活動能力、確保有效且致命的聯合攻擊能力、確保能提供美國總統獨立的選項以達成美國的目標。
那台灣在資源相對缺乏,能發展的太空力量有限,不太可能在短期內組建太空部隊時,如何因應中國快速發展的太空作戰能力,反制中國近期開始運作的第三代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比較可行的方式,或許是從網路層面與認知層面著手,也就是解放軍地面設備與太空的通訊連結部份。包括破壞地面控制站或通訊天線,干擾台灣戰區裡解放軍部隊接收太空訊號、進行衛星通信的能力,在戰時先摧毀解放軍的關鍵網路設施。除此,發展能阻隔或影響北斗導航衛星訊號的系統,部署在重要設施或軍事基地中,使中國的飛彈無法精確攻擊。製造假訊號或假通訊,以影響敵方的分析與決策能力等。
其實解放軍基層部隊的資訊化程度並不高,利用太空科技的能力也還在很初步的階段,談不上如美軍所強調的跨領域聯合作戰,中國只是在摧毀或干擾敵方衛星的局部領域,有比較突破性的進展。
當中國大舉投資昂貴的硬體以發展太空戰力時,台灣從軟體、網路方面切入,也是不對稱作戰的一種思維。誠如美國太空部隊在這份報告中所描述的,太空戰力由是一套又一套的不同子系統所組成,只要鎖定破壞其中最脆弱的關鍵點,就能瓦解對方,以智取勝。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