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競爭白熱化,發展大型戰略轟炸機彼此秀肌肉
隨著俄軍在烏克蘭戰場上節節敗退,俄羅斯的核武恫嚇也逐步升級,衛星照片顯示有11架大型轟炸機,包括七架Tu-160與四架Tu-95,已部署到俄羅斯與挪威的邊界處。
此外,美軍戰機近日也在阿拉斯加緊急升空,攔截兩架逼近美國領空的Tu-95。這種空中挑釁在冷戰時期就不時上演,冷戰結束以後曾暫停一段時間,但近幾年俄羅斯又恢復了類似的行動。而這不是俄羅斯的專利,美國為了因應西太平洋的情勢,也定期派遣B-52與B-1B到關島的空軍基地。這些大型轟炸機在進行演習時,常闖入中國的東海防空識別區,以宣誓美國不承認這個防空識別區的立場。
冷戰中令人聞風喪膽的戰略轟炸機
這種大型轟炸機因為能執行大規模轟炸,可做為戰略工具來運用,因此被稱為戰略轟炸機。原子彈問世後,其巨大的破壞性震驚全世界,能用來投擲原子彈的戰略轟炸機,更令人聞風喪膽,因此部署地點與巡弋路線,都能傳達己方的立場。
美國的B-29「超級堡壘」(Super fortress)是目前歷史上唯一曾在實戰中投擲原子彈的戰略轟炸機,揭開了核武時代。不過B-29有一個缺點,就是航程不夠遠,必需部署在前線的空軍基地,易遭攻擊,而且飛的也不夠高,除了敵機的攔截與防空火砲的威脅外,那時地對空飛彈已開始發展,以B-29來執行戰略轟炸任務變的太過危險。
美國於是開始設計飛的更高、更遠、載彈量更大的戰略轟炸機,包括B-29的後續改良型B-50、航程大幅增加的B-36「和平締造者」(Peacemacker),與改用噴射引擎的B-52「同溫層堡壘」(Stratofortress)等。
由B-52的名稱,就知道這架戰略轟炸機能在同溫層進行高空飛行,讓早期的地對空飛彈難以攔截,並具備跨洲攻擊的能力,可從美國本土出發,直接飛往目標,若再進行空中加油,航程幾乎沒有限制。當時的蘇聯為了反制這些威脅,也著手研發能搭載核彈的多款新型轟炸機,包括直接抄襲B-29的Tu-4、第一款使用噴射引擎的Tu-16,與可以媲美B-52航程跟性能的Tu-95等,維持了冷戰時期的恐怖平衡。
不過隨著戰機越飛越高,地對空飛彈的性能也越來越好,B-52與Tu-95雖然還是令人望而生畏的武器,嚇阻力卻快速下降。當時已進入超音速時代,美國與蘇聯不約而同開始研發超音速戰略轟炸機,想以低空高速滲透,來躲過敵方的戰機攔截與防空網。
為了兼顧慢速飛行時的機動性與高速滲透的需求,雙方都同時採用了幾何可變翼(Variable-sweep wing)的設計,這種技術能在空中改變機翼的後掠角,以兼顧兩者的需求。美國發展出B-1B「槍騎兵」(Lancer),而蘇聯則推出了Tu-160「海盜旗」(Blackjack)。
蘇聯解體與中國崛起:戰略轟炸機的新發展
這架Tu-160是世界上飛的最快、最遠的戰略轟炸機,可說是蘇聯航空技術的巔峰之作,但美、蘇雙方在超音速戰略轟炸機的競爭,卻也在此劃下句點。原因除了冷戰結束,蘇聯解體外,地對空飛彈與防空雷達的發展,早已遠遠超越了各式軍機,超音速戰略轟炸機飛的再快、再低也沒用。
不過美國的B-52與俄羅斯的Tu-95並沒有退役,因為龐大的載彈量,還是進行大規模戰略轟炸的最佳選擇。在美、俄兩國有能力掌握制空權,並壓制敵方防空系統的情況下,這種慢速轟炸機依然有存在的價值。
但防空系統的發展,讓傳統戰略轟炸機投擲核武的震懾能力下降,卻是不爭的事實,美國於是開始思考如何因應這樣的情勢。這時匿蹤技術開始成熟,美國於是展開了匿蹤戰略轟炸機的研發計畫,成果就是B-2「幽靈式」(Spirit)。
這架史上最昂貴的轟炸機,採用了獨特的飛行翼設計,可以將雷達波反射到幾個特定的狹窄方向;機身上擁有能吸收雷達波的特殊材料,讓一般的雷達難以有效偵測到B-2,也就難以攔截。同時B-2也是史上最為神秘的軍機,美國保守了這個秘密很多年,最後才公開給外界知道,讓美軍擁有滲透敵方防空網,進行核武攻擊的能力。
美國在研發B-2時,蘇聯已經解體,俄羅斯則無力與美國競爭,耗費鉅資發展下一代的戰略轟炸機,取而代之的反而是中國。起初解放軍並沒有自己的戰略轟炸機,而是由蘇聯授權生產Tu-16,在中國稱為轟-6,不過中蘇兩國後來快速交惡,讓中國難以再從蘇聯引進新型的戰略轟炸機,只能以轟-6為基礎,不斷進行改良。
在漫長的冷戰時期裡,中國發展出了一系列的轟-6衍生型,甚至包括空中加油機,但主要的進展反而是在冷戰結束後,中國因為改革開放累積了足夠的經濟實力,才開始進行大規模的升級。
中國備受矚目的戰略轟炸機戰力
近年來最受矚目的發展包括轟-6K、轟-6N與轟-6J。其中轟-6K對機身進行了全面的修改,取消早就過時的機鼻透明導航艙,改為安裝雷達等電子系統,是其最大的特徵。由於新型的轟-6能在翼下掛載中國自行研發的空射型巡弋飛彈與長程反艦飛彈,讓中國的打擊能力大幅向外延伸。
解放軍多次派遣轟-6K穿越宮古海峽或巴士海峽,進入菲律賓海演訓,已可攻擊美軍在關島的基地,威脅第二島鏈的安全。更可以從台灣的東部空域,直接攻擊國軍在戰時的海、空軍疏散基地,形成包圍之勢。
至於轟-6N則安裝了空中受油管,在中國國產的空中加油機運油-20已經相繼成軍下,再進一步延伸了打擊範圍與滯空作戰時間。轟-6J則是海軍版,用於制海任務,除了原有的多款反艦飛彈外,中國正在積極發展的鷹擊-21高超音速反艦飛彈,近期也傳出試射成功的影片,這種大型的反艦武器無法由小型戰機掛載發射,更突顯了轟-6J的重要性。
不過從Tu-16發展而來的轟-6,再改良還是受限於先天的設計,因此解放軍一直有自行研發大型戰略轟炸機的想法,只是一直無法得到支持,直到轟-20的計畫才真正跨出一大步。
中國想要快速追上美國的腳步,因此跳過發展大型戰略轟炸機與超音速戰略轟炸機的過程,直接進行匿蹤轟炸機的研發。這款被稱為轟-20的新型轟炸機也是中國的最高機密,目前可知的情報非常少,但一般認為可能會採取與B-2一樣的飛行翼設計,以取得最佳的匿蹤能力。
由於中國已經研發殲-20匿蹤戰機很長一段時間,再加上也擁有採取飛行翼設計的攻擊-11無人機,說明中國對這方面的相關技術的確有所掌握。一般外界普遍認為,轟-20的部份性能有可能接近美國的B-2,讓中國擁有更強的核武投射能力。
大型戰略轟炸機是綜合國力的展現
美國面對中國的追趕,也展開了下一代匿蹤戰略轟炸機的研發,在B-2的基礎上發展航程更遠,匿蹤能力更佳的轟炸機,稱為B-21「突襲者」(Raider)。美國官方已證實將在今年年底,首度公開這款匿蹤戰略轟炸機,屆時中國可能也會釋出轟-20的相關畫面,以制衡美國。
這清楚顯示,先進的大型戰略轟炸機,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展現,中國發展轟-20已透露出與美國爭霸的企圖心。在可見的未來,解放軍的殲-20、轟-20與多款具備匿蹤能力的新型無人機,勢必對第一島鏈與第二島鏈,施加更大的壓力。
面對這樣的威脅,美軍也進一步在印太地區部署戰略轟炸機,以強化嚇阻震懾能力。除了前一陣子衛星照片發現,有四架B-2出現在澳洲的空軍基地,參與聯合演習外,澳洲媒體還透露,美國正在澳洲北部的空軍基地,興建永久性的設施,好讓大型軍機長期駐紮。
雖然澳洲政府不願評論任何相關的消息,但報導中指出,未來可能會有六架B-52部署在澳洲,這是目前中國軍力較難以威脅到的地點,遠較關島安全,卻能立即因應西太平洋出現的軍事衝突。這無疑顯示美、中競爭的白熱化,正在不斷快速升級中。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