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中共的軍事發展:美國智庫「外壓內攻」作戰構想
近年來中共軍事作戰能力從第一島鏈漸次擴展至第二島鏈海域,美國軍事學者及智庫陸續示警,認為中共的「反介入/區域拒止(Anti access/Area denial, A2/AD)」能力已對印太地區安全產生潛在威脅。2012年美海軍戰爭學院霍姆斯(James R. Holmes)與吉原敏夫(Toshi Yoshihara)教授在〈遏制中共的終極方法:為何島鏈防禦可產生效果〉(The Ultimate Way to Deter China: Why Island-Chain Defense Can Work)一文,率先提出強化西太平洋「島鏈防禦」的建議。
2019年美國「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CSBA)」於《島鏈緊縮:實行西太平洋海上制壓戰略》(Tightening the Chain: Implementing a Strategy of Maritime Pressure in the Western Pacific)研究報告中再度指出:面臨中共與日俱增之軍事威脅,美國應與印太地區盟邦、夥伴共建區域防禦體系,並以一項名為「外壓內攻」(Inside-Out)防禦作戰構想做為未來美國及盟邦、夥伴在太平洋第一、二島鏈軍事部署之基礎,以賦予「島鏈防禦」的實質內涵。
一、美CSBA外壓內攻(Inside-out)作戰構想
美CSBA提出之「外壓內攻」作戰構想係為美國防部設計的一項西太平洋兵力部署規劃,用以反制中共日漸成熟之A2/AD能力,此構想類似足球場上的內、外防守線概念,將太平洋第一、二島鏈區分為內層(Inside)與外層(Outside),分別部署相對應之軍事兵力,其兵力部署與作戰行動構想概述如後:
(一)兵力部署
以第一島鏈連線為基準,左右區分為內、外兩層。內層部分規劃於第一島鏈部署岸置機動反艦、防空飛彈車組,配合陸基、海上、空中搜索雷達及空中無人載具遂行戰場監偵,以獲早期預警,建構島鏈區域內之精準打擊網絡;潛艦、隱形轟炸機部署於第一島鏈前沿執行戰略威懾行動。外層部分,則以海、空軍兵力為主,航母戰鬥群或大型主作戰艦艇分散部署於第一、二島鏈之間海域,透過島嶼掩護避免遭偵知,進駐日本本土與沖繩群島的美空軍兵力,隨時配合海上兵力進行打擊及適時支援第一島鏈的內層兵力。
(二)作戰行動構想
「外壓內攻」主要構想其實就是仿中共「不對稱作戰」之思維反制中共A2/AD能力,藉「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作戰方式回應,避免其海上主力-航母戰鬥群落入中共武力投射之威脅海域。首先,海上反制作戰部分,規劃運用潛艦、岸置機動飛彈車組聯合海上兵力,以反艦飛彈(ASCMs)對中共主作戰艦艇實施攻擊,尤以具遠程飛彈攻擊能力之主戰艦為主。
空中反制作戰,優先運用岸置機動防空飛彈防禦整合系統(IAMD)彌補作戰初期產生之制空劣勢,並持續強化指管監偵作戰能力,在海、空兵力防禦區域內,部署空中預警機混合搭配制空戰機、空中無人戰鬥機適時執行空中反制攻勢掃蕩任務(Offensive Counter-air Sweeps)以確保區域制空優勢。
陸上反制作戰,除持續以各式岸置飛彈車組,聯合潛艦、外圍海、空軍兵力針對中共重要目標實施精準攻擊外。為有效降低中共A2/AD能力,作戰全程將著重於資訊反制作戰,目的在於破壞中共指管監偵系統,使中共指揮與管制能力陷入癱瘓。綜上可知,在第一島鏈內,美CSBA希望美軍能部署大量之岸置機動飛彈車組,以反艦、防空飛彈對此海域之中共主作戰艦艇、航空母艦及空中兵力實施區域阻絕及先制打擊,將本身之海、空兵力部署於第一與第二島鏈之間海域,行戰力防護,以避免美航母戰鬥群遭中共反艦飛彈的飽和攻擊。
二、美海軍現行於西太平洋之軍事部署與作戰構想
檢視美國最新公布的印太戰略報告內容,尚未出現有關島鏈防禦或外壓內攻等字眼,而美國防部及海軍司令部官方網站亦未見相關論述或資料。然而若從美軍位於西太平洋實際的兵力部署及美海軍最新作戰概念,或許可見外壓內攻的若干構想。
(一)美軍第一島鏈之軍事基地與兵力部署
美軍駐第一島鏈之軍事基地及兵力部署,北迄韓國南至新加坡等國,主要以南韓與日本境內的海、空軍基地為主;第二島鏈的關島基地則是美國在西太平洋最重要之軍事基地。
1.南韓
- 美國基於《美韓共同防禦條約》承諾,迄今仍維持三軍人員於南韓境內,其中漢弗萊斯基地為美軍駐南韓最大軍事基地,空軍則以烏山空軍基地(駐紮F16C/D、A10C戰鬥機)、群山空軍基地(駐紮F16戰鬥機)為主;海軍則是鎮海、釜山海軍基地,也是美航母、核子潛艦機動靠泊基地。
- 2016年南韓同意接受美國部署薩德(THAAD)反飛彈系統,此舉造成中共對南韓採取多項經濟反制措施,2017年雖然雙方曾達成「三不一限」承諾,但南韓態度已轉趨保守,從目前中、美、韓三方關係觀察,南韓仍傾向美方立場。
2.日本
- 美海軍第七艦隊駐紮日本的軍港有橫須賀、佐世保;空軍基地則是三澤、橫田、岩國、厚木等基地。另外泛稱「太平洋基石」的嘉手納空軍基地,駐防第18戰鬥機聯隊,主力戰機為F-15C/D。2017至2018年曾進駐12架F-35A進行為期六個月的戰鬥部署。
- 2018年美軍派遣兩棲攻擊艦黃蜂號(LHD1)首次搭載F-35B進駐橫須賀港,2019年10月份持續派遣美利堅號(LHA6)代替黃蜂號的前進部署
- 日本預計2023年於宮古島與石垣島部署射程四百公里的地對艦12型SSM反艦飛彈,範圍涵蓋西太平洋主要海域。加上原本部署之愛國者飛彈,已建構完整的反艦、防空飛彈防禦體系,故從軍事合作來看,美日同盟依然十分緊密。
3.美國關島基地
- 關島安德森基地為美軍西太平洋的指揮中樞和戰略轟炸機前進基地,採取輪替方式部署。2004年起,以B-52、B-2、B-1等轟炸機保持太平洋地區「持續轟炸機進駐任務」。
- 阿普拉海軍基地常態部署三至四艘維吉尼亞級或洛杉磯級核子動力攻擊潛艦,亦是美航母、水面艦艇重要的整補基地。
- 2013年起,首次將薩德系統部署於關島,此後即正常進行每12個月輪換駐紮,藉此因應北韓與中共的彈道飛彈威脅。
- 2018年美軍環太平洋聯合軍事演習中,美軍經過二十年餘年後,再次試射潛射魚叉反艦飛彈。此舉是否代表美軍重新評估潛艦運用反艦飛彈之運用方式,值得後續追蹤觀察。
4.美國第一島鏈之其他盟邦及夥伴國
- 菲律賓:早期美軍駐菲律賓之主要基地為蘇比克灣海軍基地與克拉克空軍基地,1992年因火山爆發而撤離。美菲2012年達成協議,只要菲律賓政府許可,美軍即可使用兩座前軍事基地。
- 新加坡:新加坡位在第一島鏈末端,為南海與印度洋之重要遏制點,其海軍樟宜基地亦是美軍重要的中繼整補基地,可停泊航空母艦及大型水面艦艇,2013年起美軍以輪派常駐方式派遣獨立級濱海作戰艦於此。空軍基地則以樟宜基地、巴耶利峇、登加空軍基地等三處。
- 帛琉:貝里琉空軍基地是一座位於帛琉貝里琉州的空軍基地,主要功能是提供美國空軍以及少數民航業務使用。
- 台灣:台灣雖非美國正式盟邦,然而軍售關係卻非常緊密,美國國防安全合作局(Defense Security Cooperation Agency, DSCA)在2020年10月26日宣布美國對台出售岸置機動「魚叉飛彈海岸防衛系統」(CDCM),軍售總價約為23.7億美元(約新台幣678.46億元)。台灣長期以來發展之岸置雄風反艦飛彈已初具規模,此時美國售予台灣CDCM,其軍事意涵已不言可喻。
(二)美海軍水面支隊新作戰概念
2017年1月美海軍一份官方文件《水面部隊戰略——重返制海》(Surface Force Strategy Return to Sea Control)提出一項反制A2/AD威脅,為水面作戰支隊設計的新作戰概念——「分散式殺傷」(Distributed Lethality),此概念主要重點有兩點:第一,規劃提升現階段美海軍水面作戰艦艇的遠程打擊能力,將加裝中遠程NSM反艦飛彈。第二,將以往大型水面作戰編隊,調整為三至四艘的小型作戰編隊,轉變成更靈活與彈性的編組。
換言之,「分散式殺傷」不僅要強化海軍艦艇的遠程反艦飛彈攻擊能力,亦講求兵力分散配置、火力集中之原則,若利用第一島鏈地理屏障,將可能使分散式殺傷作戰更具優勢。此外,2019年8月2日美國防部亦正式宣布退出《中程核飛彈條約》(INF Treaty),顯示其加速發展新型反艦飛彈的決心。
從美CSBA外壓內攻作戰構想,與美海軍目前在西太平洋的部署與作戰概念相互比對可知,美軍早已「隱而不宣」依類似之構想進行兵力部署與調整,美CSBA提出內層兵力係以岸置機動飛彈車為主,外層部分則是部署海、空軍兵力於第一島鏈之外沿海域,看似主動將制海權拱手讓出,然而美國海軍深受馬漢海權思想影響,強調絕對「制海權」,故不會輕易將海軍勢力脫離所望海域。一旦發生戰事,美國為保存自身航母戰鬥群之安全,將改以大量、多層次之岸置機動反艦飛彈車組形成第一道有力防線,以印太地區盟邦構成戰術性反艦、防空飛彈形成有效攻勢是為「內攻」;轟炸機、核子動力潛艦等核威懾戰略載臺,加上具備優異海、空作戰的航母戰鬥群形成之戰略壓力是為「外壓」。
三、台灣應有之省思與建議
從研究報告與美軍在西太平洋的兵力部署、作戰概念可清楚瞭解美國防部因應中共威脅所做出之調整,台灣同樣身處西太平洋區域,台灣軍方與美軍面臨相同之窘境,當美方已嘗試研擬剋制對策之際,我們更應有所體認與省思。
(一)應有之省思
1.岸置防空、反艦作戰能力應與海、空兵力相互結合,密不可分。台灣長期面臨中共彈道導彈之威脅,深知重要軍事基地、岸置雷達站、飛彈陣地及海上主作戰艦將是中共犯台時,首要摧毀與打擊之目標,海軍海上作戰兵力面臨與美國海軍相同困境,因此海上作戰不論遠海機動或傍岸疏泊都必須在岸置火力或空中可支援之狀況下執行。
2.考量台灣與中共整體綜合實力差距日益擴大,我已無法與其在軍備上相互競逐,此時應思考的是如何在現有之反艦飛彈研製能力上,有效提升飛彈之精準度與抗電子干擾能力,讓每一發飛彈都能彈無虛發,發揮精準打擊之價值,後續再視政府財政與科技能力,逐步研製射程更遠之飛彈。
(二)具體建議
1.深化台灣在第一島鏈之戰略地位之論述
台灣地理位置位於第一島鏈之中心位置,一旦中共佔領台灣,中共將不受第一島鏈限制,中共海軍勢力將大為提升,勢必直接威脅美國在西太平洋之地位,美軍於此地區之部署屆時將顯得毫無意義,因此應深化台灣在第一島鏈之戰略地位論述,藉此成為向美國提出軍售需求之籌碼。
2.應利用各項軍事交流機會加強美、日、澳合作
美CSBA研究報告多次建議,美國應深化日本與澳洲的軍事合作,此外也不斷呼籲加強印太盟邦與夥伴關係,在美國可利用地理位置與國防預算的考量下,美國必須依賴盟邦的分擔與協助,美CSBA報告中提及「allied」盟邦字眼共67次,同時也提及「partner」夥伴38次,其中美國的「夥伴」顯然意指台灣。台灣位於第一島鏈關鍵戰略位置,若能融入區域協防體系,加強美、日、澳軍事交流與合作,將有利於國防力量之提升。
3.岸置機動雷達車組偵蒐能力如何取代固定陣地
台灣軍方岸置機動雷達車仍在建置中,目標獲取來源尚依靠岸置固定雷達陣地,一旦戰時遭敵摧毀,僅能依靠機動雷達車組,然而在偵蒐距離大幅縮減的情況,有效提升岸置飛彈之攻擊效能,是現階段必須想辦法解決之問題。
4.三軍聯合反艦打擊能力,為反制中共兩棲登陸船團與爭取制海之重要手段
台灣具備優異之反艦飛彈研製能力,配備於海、空軍部隊之反艦飛彈,現階段應以提升飛彈精準度與抗電子干擾能力為考量,未來再逐步發展中、遠程飛彈,如此不但可使航渡之中共兩棲船團反制不易,亦可對其航空母艦產生有效威脅。另配備於陸軍部隊反艦火箭或火炮,應持續朝高精準度、攻擊範圍廣、射速快之打擊能力發展,迫使進犯灘岸之舟波難以立足。
四、結論
未來美國防部是否會接受美CSBA觀點尚無法正確得知,然而從美軍印太兵力部署與反A2/AD作戰構想可知,印太地區為美國與中共檯面下軍事角力之場域,台灣處於島鏈中心重要之地緣戰略位置,其重要性不言可喻,更無法獨善其身。面對中共日益擴張之軍事威脅,我們應思考如何以不對稱之作戰思維遂行反制作為,及如何融入印太地區協防體系,並加強與美、日、澳之軍事交流,藉此汲取國外先進科技,以提升國防軍事實力。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