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聖還是渣男?費里尼為何要拍歐洲第一風流才子卡薩諾瓦?

聯合新聞網 翁煌德
《卡薩諾瓦》(1976)劇照。 圖/IMDb

費德里柯.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在晚年曾坦承自己人生中拍過唯一失敗的作品就是《卡薩諾瓦》(Fellini's Casanova, 1976)。之所以覺得自己拍砸了,或許是因為他壓根就沒有喜歡過卡薩諾瓦(Giacomo Casanova)這個人物。他在回憶錄中坦率地說自己是在參照卡薩諾瓦的自傳小說《我的生活往事》(Histoire de ma vie)就投入拍攝,不過他是刻意為之,因為他根本不相信卡薩諾瓦所言。

至於為何會去拍攝一部自己根本沒興趣的題材,是因為當時費里尼遭到稅務人員追緝,財務遇到嚴重危機,急需用錢。所有的查稅員都把他當成《生活的甜蜜》(La Dolce Vita, 1960)裡的馬切羅,認定他身負鉅款,何況他才剛以《阿瑪珂德》(Amarcord, 1973)榮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更是樹大招風。過去曾與他合作過《大路》(La strada, 1954)等片的製片人狄諾.狄.勞倫蒂斯(Dino De Laurentiis)見狀,於是說服他拍攝一部關於義大利風流才子卡薩諾瓦的作品,認為這個題材肯定能讓他解除燃眉之急。

卡薩諾瓦是何許人也?他是18世紀的義大利冒險家,以周遊歐洲各國上流社會、縱情歡場聞名。富有魅力的他,一生擁有無數紅粉知己,從侯爵夫人到修女都不放過,堪稱歐洲第一風流才子。但他在晚年卻落得孤苦潦倒的命運,生前透過自傳小說描繪自己一生見聞,在死後反而被奉為傳奇人物。後世對他的描繪多屬正面,無不是將之形容為女人為之傾倒、男人也不由得欽羨的情聖。

《卡薩諾瓦》(1976)劇照。 圖/IMDb

《卡薩諾瓦》(1976)劇照。 圖/IMDb

是情聖也是渣男?

然而,就費里尼的觀點,卡薩諾瓦一生周旋於無數女子之間,無視自己的虛情假意,還出書美化情場戰功,自吹自擂,無疑是「渣男行徑」。他說就根本上來看,卡薩諾瓦很可能是厭惡女性的,在崇拜女性的表面之外,是無窮盡的自戀。不過我們也不能不排除,費里尼對卡薩諾瓦的透澈了解,一方面或許也是因為他在卡薩諾瓦身上看到了與自己相似的負面特質。

卡薩諾瓦或許真的代表著一種惡俗,但他再怎麼樣還是比費里尼坦率得多。在外界眼裡,費里尼與妻子茱麗葉塔.瑪西娜(Giulietta Masina)是一副鶼鰈情深,沒人知道他在拍攝本片前幾年,與交往17年的情婦桑德拉.米洛(Sandra Milo)分手。費里尼懂得在作品中正視並揭露自己的黑暗面,因此才有《八又二分之一》(8½, 1963)中的一男鞭打多女的幻想戲碼

但費里尼顯然不願承認自己與卡薩諾瓦的共同之處,他說如果卡薩諾瓦還在世,肯定會是一個法西斯主義者,甚至可能會獲得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的寵愛。指他是精明、自負的偽君子,只是一個軀殼,一個木偶(該概念也被應用在電影之中),絕不像想像中的討人喜歡。顯然他無法認同這個角色,於是從一開始就打算顛覆世人對卡薩諾瓦的想像。

《卡薩諾瓦》(1976)劇照。 圖/IMDb

《卡薩諾瓦》(1976)劇照。 圖/IMDb

卡薩諾瓦鬼魂的性愛建議

然而,費里尼即便不認同卡薩諾瓦的所作所為,但基於對前人的尊重,他還是想要請示一下卡薩諾瓦本人的意見。費里尼自六〇年代起沉醉於神秘主義與鬼神之說,據說桌上始終擺著一本《易經》,在《鬼迷茱麗葉》(Juliet of the Spirits, 1965)當中也可以看到通靈與占卜之說對他的影響。為了與卡薩諾瓦溝通,他找來一名聲稱會通靈的義大利社交圈紅人古斯塔夫.羅爾(Gustavo Rol)協助,而羅爾也欣然同意,特地為他「發功」。

在這場降靈會上,羅爾抄下了一頁又一頁號稱來自卡薩諾瓦在天之靈的建議。不過費里尼取來翻了一翻,發現卡薩諾瓦對費里尼提供的建議有些無關緊要,祂說:「永遠不要站著做愛,也不要在飯後做愛。」也可能也讓費里尼對卡薩諾瓦更添反感。

因為不願吹捧這樣的花花公子,費里尼打算在劇中強化他的空虛性,拒絕了貝納迪諾・扎朋尼(Bernardino Zapponi)參考卡薩諾瓦自傳的建議,決心完全倚靠自己的想像重新詮釋。有句話或許最能說明他的創作理念,費里尼曾說:「一直有人不斷問我,『你為什麼不再拍一部《生活的甜蜜》?』我拍了,《卡薩諾瓦》就是18世紀版的《生活的甜蜜》,但沒人注意到。」1

《卡薩諾瓦》(1976)劇照。 圖/IMDb

一波三折的卡薩諾瓦選角

為了醜化卡薩諾瓦,費里尼甚至不打算讓俊帥出名的演員演出,製片人勞倫蒂斯最早提出來的人選是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費里尼卻反對到底,既然是18世紀版的《生活的甜蜜》,他的首選當然還是好友馬斯楚安尼(Marcello Mastroianni)。但為了美國市場考量,這個考慮被直接駁回,他被迫只能往好萊塢演員的方向思考。

後來考慮過的對象還包括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傑克.尼克遜(Jack Nicholson)、米高.肯恩(Michael Caine)、保羅.紐曼(Paul Newman)、艾爾.帕西諾(Al Pacino)、賈恩.馬里亞.華龍泰(Gian Maria Volonte)等人。但費里尼顯然沒有在這些演員身上看到他心目中的卡薩諾瓦。

人選始終喬不攏的狀況下,感到氣餒的勞倫蒂斯放棄參與這個製作案,由阿爾貝托.格里馬爾迪(Alberto Grimaldi)入替。費里尼漸漸拉回主控權,但他還是保不住馬斯楚安尼。

浮上檯面的是潛力新星唐納.蘇德蘭(Donald Sutherland),當時他已然以《外科醫生》(M*A*S*H, 1970)等作走紅。為了爭取演出,他寫了一封信給費里尼毛遂自薦,還附贈了20朵玫瑰。事實上,野心勃勃的蘇德蘭本身就是費里尼的影迷,過去在看過《大路》之後,就夢想能與費里尼合作。最後他也成如願以償。

左起費里尼,卡薩諾瓦男主角唐納.蘇德蘭,安東尼奧尼。 圖/IMDb

《卡薩諾瓦》(1976)工作照。 圖/IMDb

「精蟲組成的蠟像」蘇德蘭出演

不過費里尼很可能不只是看上他的演技才願意跟他合作。《紐約時報》記者麥爾登.戴維斯(Melton Davis)當時在為本片進行報導時形容唐納.蘇德蘭「耳朵下垂、眼神渙散、其貌不揚」。費里尼當時客氣地回應說,正是因為唐納.蘇德蘭的「月亮臉」一點都不像大家對義大利情聖的想像,所以才找他演出。為了讓他看起來更加古怪,他請化妝師為他裝設計了假下巴、假額頭、假鼻子、還剪去他一半的頭髮、拔光了他的眉毛。

後來費里尼進一步承認自己找蘇德蘭演出的原因是因為「他看起來像是精蟲組成的蠟像,有著一雙自慰者的眼睛」。不知唐納.蘇德蘭聽到此說會是作何感想。

事實上,據說費里尼在拍攝期間從未喊過唐納.蘇德蘭的名字,總是稱他為「加拿大人」,簡直將視他為一個工具,對他幾無尊重可言。但費里尼自有他的理由,他在接受《紐約時報》採防時大苦吐水,認為這部作品受到美國資方環球公司的限制,指控他連與蘇德蘭的翻譯協調都有障礙。

但根本原因或許是因為他知道唐納.蘇德蘭不是他的首選,所以他打從心裡就沒有接受過他。但風度翩翩的蘇德蘭事後從未抱怨過與費里尼合作的經驗,後續接受採訪時對費里尼盡是溢美之詞。他曾被要求形容與費里尼工作的感想。他說道:「費里尼如同畫了一朵絕美的花朵,請我爬進花瓣裡使它綻放。」

《卡薩諾瓦》(1976)劇照。 圖/IMDb

《卡薩諾瓦》不是失敗作

最後《卡薩諾瓦》在票房的表現上遠不如預期,堪稱是費里尼創作生涯衰弱的真正起點。事實上,該片除了遇到上述的選角不順,一大部分已拍攝完畢的的膠卷在電影城被竊,導致他得重拍開場戲。又因為在拍攝期間面臨罷工、主角生病等事故,導致電影嚴重超支,逼得費里尼一度必須與製片人阿爾貝托.格里馬爾迪對簿公堂。周邊負面新聞已使得費里尼感到力不從心。

但就當今角度來看,《卡薩諾瓦》可能遠比他所認為的可觀。片頭壯麗的嘉年華會的羊水/子宮意象堪稱一絕,豪華奢靡的服裝設計與布景陳設技冠影壇(尤其那會升降的水晶燈),對卡薩諾瓦一角的顛覆性詮釋,也使後世影人難以望其項背。就各方面來看,該片的表現手法仍然深具原創性。

費里尼說他原則上從來不看自己拍攝過的任何一部電影,若他生前願意再看一次《卡薩諾瓦》,未必會對自己如此低估。就費里尼一生作品的脈絡來論,該作不僅不該被視為失敗作,而該被視為費里尼生涯的集大成之作才是。

《卡薩諾瓦》(1976)劇照。 圖/IMDb

《卡薩諾瓦》(1976)工作照。 圖/IMDb

翁煌德

現任梅花鹿影展、光孚影展策展人。台灣影評人協會常務理事。粉絲專頁「無影...

影評 奧斯卡 翁煌德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