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沒有到位就是缺電?303大停電之後讀《日常生活的能源革命》

聯合新聞網 廖郁雯
一般民眾在意的是:很快地即將進入用電高峰的炎炎夏日,我們會缺電嗎? 圖/聯合報...

回顧今年3月關於能源的兩件大事,自然就是3月3日興達電廠人為疏失導致的大停電事件與3月30日國發會公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下簡稱2050淨零路徑)。雖然政府相關單位一再解釋台灣沒有缺電,也有學者指出此次停電實為電網韌性不足。

不過,303大停電事件連日佔據各大新聞版面,可以見得引發民怨與產業界的擔憂是事實,也讓朝野立委強力關切經濟部隨之提出的「強化電網千億預算計畫」,相較之下,3月30日國發會公布淨零路徑的關注度,雖也吸引產業界、金融界的關注,博得近一、兩週的媒體版面,但從網路社群平台到與親友閒話家常的討論度來說,就遠遠不如303大停電事件

對於非能源專業、和不甚了解電力產業的市井小民來說,的確很難想像2050淨零轉型的未來要如何達成?如果不達成會面臨什麼危機和風險?大多數人平時忙於繁重的工作與學業,無暇去鑽研這些相關內容;大家更在意的是:「很快地即將進入用電高峰的炎炎夏日,我們會缺電嗎? 」

面對這個問題,我想推薦大家這本書——《日常生活的能源革命》——找尋最佳解答。

雖然政府相關單位一再解釋台灣沒有缺電,也有學者指出此次停電實為電網韌性不足。 圖...

能源不再是硬梆梆、冷冰冰的理科難題

每天開燈關燈、幫手機充電很容易,但一談到何謂電網韌性?電力結構和電力調度又是什麼?這些詞彙總是讓我很有距離感。讀這本書以前,我擔心自己的理科能力沒有好到可以吸收這些表面上看似「自然組」的議題,翻閱這本書以後才鬆一口氣,原來這不僅是探索台灣能源議題的入門指南,當中還有許多有人、有溫度而且有正能量的故事匯集。

本書由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的成員以及在大學任教的學者、環保團體工作者合作撰寫,作者群的專業背景極廣,涵蓋社會學、公共行政、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管理、地質科學、化學工程等等。閱讀此書之前,筆者十分推薦先打開書中所附的摺頁——日常生活的能源通識。摺頁為讀者建立基礎認識,羅列二十個問與答,包含發電類型、電價問題、再生能源與核能在台灣與全球的現況和未來走向。

書中序章盤點、評論了台灣歷年能源政策轉變的因果與重點,接下來四個章節的主題分別聚焦在空氣汙染、公民電廠、產業節能創新及地方治理。

這四個章節中不只有豐富的照片和圖表,讓讀者較容易進入書裡的情境,作者群在每個主題撰寫兩個故事,藉由實地訪談個別社區居民、專家、產業代表及地方基層公務員,立體地描寫受訪者對抗空汙、生產電力、經營企業和執行政策的心路歷程。每一個主題最後則有綜合評析,歸納值得傳承、持續發展的部分,並補充說明先進國家的政策和國際趨勢,告訴我們未來還有哪些瓶頸需要克服、哪些侷限需要突破。

書中所附的摺頁簡單說明日常生活的能源通識。 圖/作者提供

從北到南,都有故事!了解他們如何由下而上為能源轉型付出

過去大多數的政策由行政首長、民意代表及專家學者所制定,缺少民眾直接參與和討論,不過,隨著公民意識提升,越來越多人了解「民主」不是只有兩年或四年一次的投票而已。透過組織協會、合作社等人民團體,凝聚每個人對未來、對日常生活願景的共識,以實際行動影響政策走向,帶來正向改變進而實質深化民主。以下簡介書中兩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

一群勞動者、上班族、家庭主婦、社區保全、布行老闆、退休人士以蘆荻社區大學為起點,從個人學習能源知識、思考節電策略,到2019年春天,團結成立新北市庶民發電學習合作社(下稱合作社)。

合作社社員推動社區能源教育、集資、尋找案場,開啟公民參與發展光電。特別是書中描寫成立大會在蘆洲忠義廟埕架設光電系統並請出神將護持,融合在地文化,提升居民對於再生能源的認同,令人相當感動。一直到今天,合作社依然為台灣公民電廠的發展而努力,甚至以「連歐巴桑也聽得懂」的目標,成立庶民發電巡迴講師團,要把節能減碳、自己的電自己發的觀念用更易懂的方式帶給更多人。

一群勞動者、上班族、家庭主婦、社區保全、布行老闆、退休人士以蘆荻社區大學為起點,...

另一方面,台灣由上而下的治理模式中,依然需要取得多數居民對政策的認同和理解。地處低漥的屏東縣林邊鄉在2009年的莫拉克風災遭遇重創,地方首長下定決心將原先耗水耗電的產業轉型為養水種電的理念,開始著手將不利耕作的土地和廢棄魚塭發展地面型光電。

然而,因為民眾對太陽能板可能造成汙染等疑慮,一開始沒有獲得支持,林仔邊自然文史保育協會便成為縣府與居民、地主之間溝通的橋樑。林仔邊協會成立於1998年,由一群老師、勞工、農民、公務員、醫師和家庭主婦所組成。現在的光采濕地可以成為社區智慧微型電網示範場域,甚至發展為觀光景點,擺脫災難悲情的負面形象,協會居中協調和推廣水資源及能源教育功不可沒。

圖為光采濕地。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為更健康、永續的未來,負起責任開始認識能源吧!

一如本書作者群所言:「高度依賴國家進行資源分配的政治模式,使得政府必須全盤承擔政策上各種缺失。」因為過去參與政策的空間和機會不夠,讓台灣民眾太過習慣於「能源供應是政府的事」。在書中公布2018年6月的調查數據顯示,雖然有82.6%的民眾關心台灣能源政策,卻有43.6%的受訪者對台灣主要發電的方式有錯誤的認識,更有將近46.6%的人不清楚綠能政策的目標。近日也有媒體報導,近九成青少年不知道台灣能源大量依賴進口。

的確,若要有越來越多人像書裡提到成立合作社發展公民電廠、成立自救會推動「自己的空汙自己救」,由下而上做出改變,我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能源議題在2018年十大公投佔了三案,在2021年四大公投也有兩案,每一個人手中實際上都握有影響國家政策的力量。

除了當一個想用電就用電的消費者,我們更應該要對影響日常生活的能源有真正的認識,唯有越來越多人意識到自己身上負有讓環境永續責任,我們才能一步一步邁向淨零轉型的目標,打造韌性安全的國家。

高雄推漁電共生先行區,未來可能像嘉義縣鹽灘地設置的「艾貴義竹發電廠」情境。 圖/...

廖郁雯

輔仁大學公共衛生學系雙主修食品科學系畢業。過去五年投入工會運動,曾任臺...

能源轉型 核能 書評 廖郁雯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