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的世界》:外遇與復仇外,看見在離婚衝突中受傷的孩子
最近大家宅在家,相信追劇清單中少不了韓劇《夫妻的世界》。此劇在台灣和韓國都引起相當多討論,在高潮迭起、引人入勝的劇情中,討論大多聚焦在男女主角的婚姻、外遇、小三與復仇的大亂鬥。然而,由於我長期接觸高衝突離異家庭個案,使得我特別關注劇中的孩子——15歲的俊英。當俊英面對爸爸出軌、爸爸對媽媽施暴、父母離婚、父母離婚後持續衝突的家庭處境,對他的身心發展究竟有何影響?
父母都處在婚姻受害者的位置
遭遇婚姻背叛的俊英媽媽池善雨,如同許多在婚姻中因伴侶外遇而落入被害者位置的媽媽一樣,行為上控訴,內心卻是恐懼與不安。創傷促使她處在「我的東西(婚姻)被搶走,孩子怎可以再被搶走」的恐懼之中。
面對先生跟主管說她精神不正常,不放心把孩子交給她,需要精神鑑定報告作為爭取監護權之用時,俊英媽媽驚慌地衝至學校帶走孩子。俊英媽媽對爸爸說:「你再也見不到孩子了,只要能讓你痛苦的事,我都做得到,讓你一輩子生活在失去孩子的地獄中,這感覺如何?把我變成這樣的是你」。而俊英的爸爸,同樣處於受害者的位置,也面對將失去婚姻、失去孩子的恐懼。
我在工作中常見當事人說:「要不是你怎樣,我會外遇嗎?」其實,兩人都是婚姻中的受害者,受害者位置的反撲行為之一是「強勢作為」,比如從另一方身邊強行帶走孩子,或用暴力要回自認為該留在自己身邊的孩子,卻未能看見彼此間的言語、肢體暴力衝突,彼此相互廝殺的作用力對孩子的影響。
母與子:很強悍,也很脆弱的池善雨
經歷婚姻創傷使俊英媽媽陷入混亂,帶走孩子後她問俊英:「你知道媽媽怎麼了嗎?」俊英認為爸爸和其他女人交往,但又如何;媽媽說爸爸背叛了我們,俊英回應「他只背叛你,沒有背叛我」。
如同我工作中遇到的孩子,年齡越大,越有自己的判斷與心理界限,特別是進入青少年期的孩子。俊英的媽媽企圖讓孩子跟著她同樣站在被拋棄的位置、想與孩子結盟,於是告訴俊英,「那女人有孩子了,爸爸不需要我們了,我們一起生活,沒有爸爸也不會有問題」,憤恨使媽媽企圖讓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沒有「爸爸」這個角色。
離婚後母子一起生活,面對爸爸一連串的報復攻擊,媽媽展現強悍保護孩子的一面,但也有脆弱的一面。只不過,這個脆弱無形綁住了孩子,媽媽曾對俊英說:「你去找爸爸,我就去死,你還要去找嗎?」「媽媽死掉,你也不在意嗎?」這些言語,綁架了俊英。
俊英知道媽媽離婚後晚上喝酒、睡不好,對於要在爸爸家過夜,讓媽媽獨自一人在家,而感到不安。實務中,這樣心綁在一起的母子,成長中不斷吸納媽媽婚姻中痛苦的兒子,成年後很難在親密關係中與另一個女人有心理連結,因為媽媽在孩子的心裡佔去太大份量。
父與子:是渣男,也是好爸爸的李泰梧
俊英爸爸的作為,讓觀眾看劇時恨得牙癢癢,但對婚姻不忠的他,就不是一個好爸爸嗎?俊英勸媽媽不要離婚,要媽媽原諒爸爸,並說「沒有爸爸怎麼生活?媽媽覺得工作比我重要,一直陪在我身邊的是爸爸」。爸爸陪他看棒球、參加棒球營,離婚後的媽媽想請假陪俊英參加棒球營,俊英對媽媽說「不用了,你明明不懂棒球,報補習班好了」,俊英知道成績才是媽媽關注的,俊英覺得爸爸比媽媽更知道他喜歡什麼。
這些母子對話,讓俊英媽媽覺得被背叛了,認為做錯事的是爸爸,孩子卻幫爸爸說話。俊英媽媽阻礙子女會面,告訴同事離婚後俊英不跟爸爸聯絡是因為俊英討厭爸爸。可是俊英與爸爸過去有良好的親子關係,15歲的俊英可以區分憤怒,「厭惡爸爸」的情緒是媽媽的。實務上,我也見到能區分自己與父母不同情緒、覺察不同界限的孩子,較能順利度過父母離異的衝突。
離婚後的俊英爸爸,想透過暴力攻擊的方式逼走媽媽,以接回俊英共同生活。然而,我在個案中看到,當父母一心想打倒孩子平日的照顧者時,其實更難以牽上孩子的手。處於被憤怒控制的父母,若以報復方式來對付另方父母,是會影響其自身與孩子的關係的。因此,所有的離異父母應該要善待孩子的另方父母。
回到父母的位置,共同攜手拯救孩子
俊英媽媽震驚俊英已經看身心科、進行心理諮商半年了。身心科醫師說孩子認為父母離異是他的錯,他知道爸爸對不起媽媽,但他也喜歡爸爸,而父母在離婚後的持續爭執與衝突,也讓孩子一直處於不安的狀態。有些孩子面對父母的衝突時,會產生自我檢討、自我挫敗、心理上自我攻擊,進而引發心理疾病如厭食症、強迫症、憂鬱症,或如俊英以行為偏差(偷竊、刮別人車子)來面對或對抗。
有時,孩子也被迫捲入父母的衝突中,如不成孰的父母會讓孩子站上父母的位置,成為婚姻的拯救者,讓孩子與父母一方聯盟。未成年的孩子過著如同怨夫、怨婦的生活,批評抱怨另一方,這是過度投入父母衝突的緣故。有些青少年孩子,則是會對持續衝突的父母之幼稚行為感到羞恥,或對離異父母老是爭執他的扶養費而感到罪惡。對成長中的孩子來說,這些都是不利因子,使孩子可能因此發展受阻或發展中斷。
學習當個友善的離異父母
在婚姻、親子事件的法庭戰場中,不願或不能停下來的父母,其實是利用不斷堆疊的訴訟來處理關係中的憤怒,這些對對方的報復、假孩子之名的爭取,其實只是逞罰了孩子。孩子承擔了父母惡鬥的代價與苦果,也增加了離異後雙方繼續做父母的困難,互相廝殺至拉斷保護孩子的安全網,墜落的是孩子的身心健康。
所幸目前台灣家事事件的調解前置,有提供離異父母溝通的平台,透過社工、心理諮商師、律師等專業調解人員的協助,讓父母重啟溝通,不落入過往的溝通惡性循環中,協助父母面對與處理衝突的能力。在司法院與各地縣市政府共同挹注經費成立的駐法院家事服務中心,也能連結心理諮商資源,協助父母先處理心中的那一口怨氣,讓他們先處理個人於事件、關係歷程中的糾結,學習調節情緒,再運用婚姻商談協助父母雙方能好聚好散。
此外,也讓離異父母學習回到爸爸媽媽的角色,保護孩子在父母的法院戰爭中不至受傷。未進入法院之當事人,則可洽詢當地社會局處,運用社會及家庭署補助之家事商談方案進行協商。如劇中俊英媽媽的同事、身心科金醫師說的:「離婚是場沒有勝者、沒有敗者的戰爭」,此刻俊英媽媽心中或許才開始自問:夫妻是什麼?在一起的時光是什麼?那麼殘忍逼對方又是什麼?
盼所有在衝突中的離異父母能善用資源協商,維持親子間的心理界限,並認知到即使離異,若父母仍能共分親職、共享親職對孩子成長歷程的重要性。進入婚姻,我們用心學習當稱職的父母;離開了婚姻,我們要學習當個友善的離異父母,彼此不需要再用仇恨綁在一起,度過往後的人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