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叫人不知如何是好:那些司法刻板印象 ft. 孫健智

聯合新聞網 鳴人放送
圖/鳴人堂製

(※ 文:許伯崧,鳴人堂編輯)

「有錢判生,沒錢判死!」這句流傳台灣社會的亙古名言,時至今日依舊在新聞留言區屢見不鮮。相似對司法的見解,也衍生出其他的孿生兄弟,如「恐龍法官」、「奶嘴法官」、「只會考試」、「缺乏社會經驗」、「不食人間煙火」,其控訴背後,往往訴諸的是對司法體系與法官群體的不信任。然而,這樣的不信任,則來自一次又一次的重大司法案件,當司法判決結果與社會觀感衝突時,度量善惡的天秤,又該往那邊傾倒?

「法官有沒有義務作成合乎社會觀感的裁判?」任職桃園地方法院的法官孫健智認為,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他認為,法官是依法審判,而非依社會觀感審判。並強調,「無可否認的是,許多『社會觀感』更潛藏著各式的歧視與偏見」,他反問「法官該依歧視審判嗎?」

此外,法官脫下法袍後的一舉一動,也屢成外界關注焦點。今年2月,一名台南地院的候補法官,因多次排隊領取未限定資格的「免費便當」,並遭遇案件當事人且起口角,後續遭台南地院口頭告誡處分,後經上訴保訓會後,決定書仍以「法官應謹言慎行,避免有損及司法形象行為」為由,維持原處分。

究其實,何謂「司法形象」,所謂的「法官倫理」與規範,其相關立法緣由又為何?「法官倫理」所規範者的範圍有無明確框限?法官不能排隊領「免費便當」因有損司法形象,那麼,一個延伸的問題是,如果鄉民請免費雞排,法官可排嗎?既然免費便當「不限領取資格」,那麼「排隊領便當」又是如何傷害司法形象?

而此模糊抽象且缺乏明確規範界線的法官倫理,法官群體又該如何遵守?除此,這樣的思維是否同意,只要法官「符合社會觀感」與司法形象,其審判結果就是神聖不可侵犯?進一步追問,法官的言行是否符合社會期待,又是如何影響到他在民主社會的審判工作?

本集《鳴人放送》將從司法的「黑歷史」回溯,進而探問那些對司法的不信任來由。從事司法工作以來,法官孫健智對法庭生態與司法改革又有什麼見解?而他平常又讀哪些司法相關議題的書籍呢?歡迎收聽本集Podcast,那些 #令人不知如何是好 的司法偏見,你又存在幾樣?

▍本集節目討論

▍收聽《鳴人放送》本周節目

鳴人放送

鳴人放送,英文名為Voicer。針對公共議題,邀請來賓與談、分享編輯觀...

鳴人放送 孫健智 法律評論 許伯崧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