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慘敗?藍綠白2024如何布局?九合一選舉結果及政局分析
本屆九合一選舉在11月26日順利結束了。中央執政的民進黨只交出「4+1」的成績單(守住南部四個縣市,澎湖轉綠),從席次數來看遠不如預期,而且北台灣執政的三縣市(基隆、桃園、新竹)都輸掉,被視為慘敗。蔡英文總統也在第一時間宣布辭去黨主席。如何解讀這樣的選舉結果?又如何看待選後引發的政治效應?甚至綠藍白三黨的後續發展以及2024的佈局?值得進一步觀察。
民進黨真的慘敗?
單看席次變化當然可以解讀為民進黨的大敗,但如果從得票數、得票率來看,答案可能會不一樣。本屆選舉的投票率創下新低,約為61%,和四年前縣市長選舉相較之下大約少了5%(約一百多萬票);和兩年前總統大選相較更是低了約15%(約三百多萬票)。兩黨得票的部分,民進黨本屆的得票數是474萬票,上一屆是489萬票,少了約十五萬。國民黨本屆為570萬票,上一屆為610萬,更是少了約四十萬。若再加上其他無黨籍的得票,大致反映總投票數少了一百多萬票的數字。
從這樣的數字來看,對民進黨、國民黨而言,雖有席次變化,但就整體的基層支持度而言,本屆選舉其實大致上和上一屆相仿,民進黨並沒有更萎縮,國民黨也沒有大躍進。
我們可以再與2020年立委選舉的政黨票來比較。立委選舉的政黨票,是依據政黨認同投票,受到候選人因素影響較小,在各種選舉中比教適合用來判斷政黨的支持度。
2020年的政黨票,民進黨是481萬,國民黨是472萬,和本屆縣市長相較,民進黨略低,國民黨高出約一百萬。這樣的數字也難以看出兩黨支持度出現了大幅度的板塊變化。因此,這樣的選舉結果,兩黨各自回到基本盤的支持,都沒有大幅度的消退或成長。所謂的「慘敗」或「大勝」,是受到席次,尤其是台北、桃園、基隆、新竹等關鍵選區的影響,或是結果和選前「預期」的落差。
沒有出門投票的族群大致上可以視為中間選民。今年選戰三黨各自操作負面競選。國民黨先打林智堅的論文,再以疫情操作仇恨值;民進黨狂打新竹市高虹安;民眾黨則是緊咬疫苗採購、高端的問題。如果沒有較強的政黨認同,基於交叉壓力的影響下,都是負面新聞,會讓中間選民卻步,本屆的投票率偏低大致可以解釋這個現象。
因此,中間選民沒有出門投票,讓選情回到基本盤的對決,以桃園、基隆為例,原本藍大於綠的選區,一旦回到基本盤,也就形成了今年這樣的選舉結果。也就是說,民進黨籍的林右昌、鄭文燦市長,過去可以靠個人魅力贏取中間甚至淺藍選民的支持,但如今只剩基本盤對決下,國民黨勝出也不至於太令人意外。
棄保效應如何發酵
第二是關於「棄保」。在台灣,只要出現三強競爭,「棄保」是否出現影響選舉結果,每每成為選舉的話題。本屆選舉在關鍵選區中,台北市、新竹市,以及其他一些選區,因為民眾黨的參選出現了「三腳督」的三強鼎立。有些選區像是苗栗、澎湖,因為有時代力量甚至無黨籍候選人的參選,也有是否會產生棄保的話題。
在新竹和台北,因為是綠藍白的三強鼎立,棄保是發生政黨之間;苗栗和澎湖因為無黨籍參選都是從國民黨脫黨,因此可以視為藍營的分裂。兩種狀況下棄保的邏輯不太一樣。
棄保的發生必需要有一些條件。首先,操作棄保的組合必須理念相近,或是至少共同敵視第三方。其次,三者之間沒有單獨過半的可能,必須兩兩相加才能形成足以勝選的多數。第三,依據民調,三強之間必須有一位雖具實力,但當選機率明顯偏低的候選人。依此條件,最符合這樣選情結構的就是新竹市。
新竹市在競選期間,民眾黨高虹安和國民黨林耕仁以「下架民進黨」為共同訴求。在民調來看,林耕仁落居第三,且高虹安和民進黨的沈慧虹拉鋸激烈。不僅如此,因為大選氣氛仇恨值的操作,藍白部分選民把下架民進黨目標擺第一,更勝於力挺自己的支持對象。眾多條件符合下,選前最後幾天,國民黨副議長以及若干里長喊話支持高虹安,成為棄保發酵的最後一塊拼圖。選舉結果,高虹安以些微差距擊敗沈慧虹,林耕仁得票遠低於民調,是本屆順利操作棄保最明顯的例子。
在苗栗,國民黨的分裂使鍾東錦脫黨參選,國民黨提名民調較低的謝福弘。兩人都是長期經營地方,國民黨籍不同的地方派系,就政黨認同而言有高度的相近性。儘管鍾東錦民調都是領先,但分裂危機讓民進黨的徐定楨也出現「翻轉苗栗」的契機。因此,儘管謝福弘是國民黨正式提名的候選人,但在地方派系運作與棄保的情況下,最終謝福弘的得票遠低於國民黨應有的基本盤,而是由鍾東錦以無黨籍的身份勝選。
藍白合?三黨2024如何布局?
本文之所以放大棄保的議題,是因為這場選舉必然牽動2024年的總統大選。對三黨內部,以及三黨之間的互動來說,今年新竹市的棄保已經可以嗅出民眾黨的柯文哲,對2024年可能的佈局和策略。民眾黨在新竹的勝選可以稱為「高虹安模式」或「新竹模式」。也就是說,國民黨和民眾黨,先天上就有結盟的條件,那就是要促成再一次的政黨輪替。
在這個目標下,民眾黨的柯文哲以對藍綠政黨認同偏低選民為基礎,維持至少第二的民調和聲望。後續塑造出「唯有柯文哲能打敗民進黨」的氣氛,形成棄保的條件之後,在野大聯盟的團結成為柯文哲在2024年勝出的可能性。民眾黨作為第三大黨,欠缺組織與基層,以空戰搭配棄保,是2024年最可能勝出的策略。
對國民黨而言,作為最大的在野黨,操作棄保也是一個2024可以的選項,但台北市蔣萬安的勝出,也就是不一定非要藍白合,以相對多數的優勢贏得選舉,也是一個選項。但現階段而言,首先要解決的,應該是侯友宜、朱立倫、甚至趙少康為首的「戰鬥藍」,要如何整合出共同支持的候選人。
侯友宜在這場選戰後贏得聲勢,選後的勝選感言直指台灣或中華民國,也是總統規格,氣勢不在話下。朱立倫黨政資歷都比侯友宜更完整,更佔據黨主席的高度,加上正統藍、菁英藍、改革藍的形象,此刻帶領國民黨勝選,自然也有角逐總統大位的正當性。
趙少康為主的戰鬥藍,要爭取總統提名雖然不容易,但是絕對扮演深藍的關鍵少數。選後趙少康將戰鬥藍再次凝聚,並且將議員選舉結果,形容為戰鬥藍全壘打的大勝。這股力量以及趙少康本人會不會成為「造王者」,也值得關注。
最後是敗選的民進黨。此刻的民進黨陷入檢討風暴,各種「抓戰犯」此起彼落。原先有機會角逐2024的人選,包括副總統賴清德、桃園市長鄭文燦、副總統陳建仁、甚至前交通部長林佳龍,都是口袋名單。如今不只敗選,而且台北、桃園雙輸,打亂了這些潛在人選的氣勢。
儘管看起來賴清德呼聲最高,但現階段也要看黨主席補選的結果,以及內閣是否在明年總預算通過後總辭,才會較為明朗。可以預見的是,蔡英文一定程度的跛腳,以及潘孟安、鄭文燦、林右昌適時適位的安排內閣或其他職位,都是派系之間角力與合作的議題。
主權和民主不是選舉勝敗籌碼
台灣的地方選舉結束之際,對岸的中國大陸爆發了白紙革命,形成公民政治參與極強烈的對比。在中國大陸,人們對公共政策有意見,只能透過高舉白紙來抵抗,還要擔心遭到捕捉或清算。在台灣,對民主政治的回應,可以透過選票或是不投票。
政黨在選舉結束後必然有勝有敗,但捍衛台灣的主權與民主,不應該是選舉勝敗的籌碼,更不能因為選舉結果有所動搖。畢竟民主人權得來不易,不是特定政黨的提款機,更不能是特定政黨可以任意犧牲的價值。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