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金融教育立體化:《文林銀行》帶給校園中的震撼教育

聯合新聞網 司法流言終結者
是否還有人記得,自己對於金錢的觀念是如何建構呢?對於「理財」最初的概念是什麼樣子...

你對教育的印象是否仍停留在老師口中所描述的、課本中所描寫的,看似大道理,卻似乎摸不著也看不見,更體驗不到。因為無法親身體驗過,縱使是互動教學,互動的時間就是一堂40分鐘的課程,當課堂結束了,留下的印象,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持續地消逝。而如今,經歷過真實社會的風風雨雨,你是否對於教育的圖樣有所新的想像?

是否還有人記得,自己對於金錢的觀念是如何建構呢?對於「理財」最初的概念是什麼樣子呢?又是幾歲開始有概念與建構的呢?至今接受真實社會千錘百鍊的你,對於金錢與理財,應該或多或少能有自己一套朗朗上口的說詞。

紅極一時的現金卡炫風

是否還有人記得當年曾紅極一時的「現金卡」呢?現金卡的起源來自於1970年代日本金融業——消費金融公司特有的產品。直到1999年7月,凱基銀行的前身「萬泰銀行」將這個風行日本多年的現金卡制度引進台灣,發行了全台首張、取台語諧音「借錢免利」的「喬治瑪莉」(George & Mary)現金卡,提供新台幣一至三十萬元不等的小額現金信用貸款之後,由於獲利驚人,全盛時期約吸引高達23家銀行發行。

不過,為了爭奪市場、瓜分現金卡這塊大餅,多家銀行陸續出現「要業績,不要徵信」的情況,甚至有「名片辦卡」此種只要出示名片,現金卡就可以核發的「盛況」。

現金卡究竟為何如此吸引消費者,而讓許多人趨之若鶩呢?現金卡主打隨借隨還的小額循環信用貸款。其特色是申辦時間短,提供及時、快速、小筆借貸,因此對於急需現金週轉的人,可透過現金卡的特性來進行即時的資金調度。

1999年7月,凱基銀行的前身「萬泰銀行」將這個風行日本多年的現金卡制度引進台灣...

回憶台灣的卡債風暴

根據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的記載,2005年12月全國個人消費性貸款餘額高達一兆一千六百二十一億多元(約是目前的十萬倍),信用卡循環信用高達四千八百多億(約是目前的五十萬倍),而信用卡放款餘額亦高達三千多億元,當年的卡爆族多達四十逾萬人。

有鑒於卡債風暴造成有民眾因無法還款而自殺,以及暴力討債事件層出不窮,為了保障債權人公平受償,並謀求消費者經濟生活的更生及社會經濟之健全發展,於是政府制定了《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

依據當年的《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規定,債務人在無擔保或無優先權之債務總額未逾新台幣1,200萬元的前提之下,在法院裁定開始清算程序或宣告破產前,可以向法院聲請更生,並且必須提出財產及收入狀況說明書及其債權人、債務人清冊以及更生方案,且最終清償期不得超過更生方案經法院裁定確定後的六年,除有特定情事可延長至八年。

2005年12月全國個人消費性貸款餘額高達一兆一千六百二十一億多元(約是目前的十...

充滿立體感的金融教育

為了推展金融、理財教育,2014年時任新北市文林國小的學務處主任賴皓韋,欲跳脫既有的教學框架,在校園內啟動了一項大型的教學實驗計畫,在文林國小校內成立「文林銀行」並發行「文林幣」。以「發薪水」的方式發放給學生,讓學生透過付出體力、勞動、智慧等方式,親身體驗如何賺取每一塊「文林幣」。

文林幣僅限於校內流通使用,可以至柑仔店購買糖果、文具、書籍、桌遊或至校內銀行窗口存款生利息,亦有班級導師發行特權卡(如午休時間自由活動許可卡,可於午休時間至教室後方自由活動)等方式,由學生自由運用,並再與家長溝通,盡量避免直接由家長以「新台幣」購買文具給予學生,促使學生使用文林幣至柑仔店購買。

文林銀行的發行,除了使學生親身體驗類似真實社會的金融秩序,迫使學生對於金錢與理財構想與觀念「持續性」的發酵與修正,同時建立起「我領這份薪水,該對這份工作負責」的責任心,同時透過家長配合,使學生得以透過自己的努力與付出賺取適當、合理的報酬,減低學生之間來自於原生家庭的經濟落差。

此外,透過實質徵選柑仔店店員、文林銀行行員的模式,讓學生進行職涯的探索,讓金融、理財教育,不再只是課本上冷冰冰的文字或圖畫,也不再只是老師口中的課程內容,而是「立體化」、「具象化」存在於學生的校園生活之中,與學生息息相關。

文林幣僅限於校內流通使用,可以至柑仔店購買糖果、文具、書籍、桌遊或至校內銀行窗口...

小結

根據文林銀行發起者賴皓韋的說法,這場大型教學實驗令人驚豔的其中之一是,當那些參與的學生從文林國小畢業,並進入國中、高中之後,最大的感受就是「跟大部分其他同學對於金錢還有理財的觀念,竟然大相逕庭」,從文林銀行的教育理念與構想或許可以發現,原來教育也可以如此立體。

或許有人有疑問,擁有文林幣,學生間會不會發生糾紛呢?賴皓韋並不否認這點,但他認為無論發生任何文林幣糾紛,都僅限於「文林幣」上,而不是「新台幣」。任何在校園內會產生的「新台幣」糾紛,都會發生在「文林幣」上,但正因為是發生在文林幣上,因此可以透過老師的正視與介入,適時導正與排解,這也有助於學生及早認知行為的後果,避免學生未來誤入歧途進入《少年事件處理法》的範疇。

文林銀行的構想與發展,不再是以枯燥的宣講或短時間的影片賞析等方式,而是將金融教育成功立體化,以「持續性」的方式融入學生生活之中。或許哪天,法治教育是否也可能如金融教育在校園教育中立體化及具象化,並持續存在於學生的校園生活當中呢?筆者也期盼即將於民國112年正式上路的「國民法官」新制、與兒童及少年息息相關的《少年事件處理法》、《兒童及少年福利及權益保障法》、以及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其他有關基礎民主、法治的知識,能夠以持續性、立體化的方式存在於校園之中,讓學生有意義地參與校園中與自己切身相關的事物,與老師共同解決存在於校園之中的紛爭,使學校在做出決定之前,使學生的看法與意見有機會加入,為法治教育的普及,種下一顆正向的種子。

期許未來,有更多的教育理念及教育目標,可以從只有平面的課本教育,再加入更多身體力行的實踐教育。這些翻轉或許都將有助於培養兒童認識更完整的自己,擁有更完整的童年,也能讓父母與師長不再以「會不會讀書」來區分學生的好壞。

文林銀行的構想與發展,不再是以枯燥的宣講或短時間的影片賞析等方式,而是將金融教育...

司法流言終結者

司法的流言傳來傳去,真的假的讓我們來說分明,流言在這裡就該終結。「司法...

金融教育 法律評論 司法流言終結者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