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象過境的政黨輪替:高漲的民意,馬來西亞的民主?
馬來西亞不久前剛經歷了建國61年以來第一次的政黨輪替,希望聯盟(人民公正黨、民主行動黨、土著團結黨、國家誠信黨)取代國民陣線(巫統、馬華公會、印度國大黨)成為執政黨。這件事在國際上引起不少的關注,國際媒體的報導趨向正面。香港和台灣都採用了政治正確的角度去歌頌政黨輪替的光環,卻鮮少有聲音指出這次的「輪替」背後的矛盾和問題。
從反目成仇到化敵為友
現任執政黨希盟首領馬哈迪(Mahathir bin Mohamad)和安華(Anwar Ibrahim),最初都就是前執政黨國陣的元老人物。馬哈迪從1981年開始擔任首相長達22年,安華則在1993年至1998年間擔任副首相。後來安華在政治鬥爭中敗下,被馬哈迪擱除國陣黨籍並以雞姦罪送入獄。安華離開國陣後創立國民公正黨(人民公正黨前身),成為最大在野黨的領袖,也是上一屆(2012年)大選時的首相候選人。
前執政黨國陣政府腐敗已是多年弊病,尤其貪污和種族議題從未從根本解決過。馬哈迪在位期間(1981-2003),雖帶領了經濟起飛,但其獨裁貪腐政權也為人所詬病,包括展開「茅草行動」(Operasi Lalang)大規模逮捕異見分子並關閉報社、干預司法公正(為政治目的罷免最高法院法官)、削弱最高元首實權將權力集中在首相手上、強行推行國產計劃導致國家蒙受損失、利用裙帶關係實行利益輸送等。
長久以來,馬哈迪是安華及其他在野黨的最主要攻擊對象,他們都認同馬來西亞現時的各種政治弊端,馬哈迪是始作俑者。儘管他在2003年退位,但長久建立下來的「治國文化」根深蒂固。
但這局勢在2015年開始逐漸轉變。前首相納吉(Najib Razak)被揭發一馬公司(1MDB)的26億令吉(約196億台幣)貪污醜聞,馬哈迪出言批評。隔年馬哈迪宣布退黨,成立土著團結黨,並與希盟等非政府組織起草馬來西亞公民宣言,要求納吉辭職。自從2017年馬哈迪帶領土著團結黨加入希望聯盟,安華及其他往日的政敵對馬哈迪的評價有了180度的轉變。
配合即將到來的大選,「大局為重」的政治妥協言論開始蔓延,甚至實行漂白黑暗歷史的選舉工程。安華等人為馬哈迪說好話,反對黨議員歌頌馬哈迪的認真工作態度,馬哈迪把當年的茅草行動和對安華的政治迫害歸咎於警方,表示自己是被迫落實的。
大局為重就是道德的嗎?
哲學上經典的「電車難題」是這樣說的,假設有一輛失控的火車即將撞向軌道上的五個人,旁邊的備用軌道上只有一人,有一個按鈕可以讓火車轉入備用軌道,要不要按鈕?這道有名的電車難題(trolley problem)和本次馬來西亞選舉有類似的狀況。希盟提出的論述觀點主要是兩害取其輕,納吉那邊是五人的軌道,馬哈迪是一人軌道。儘管馬哈迪有不良政績,但為了對抗大魔王納吉,他們願意接納馬哈迪,並表示有信心制衡馬哈迪。
當希盟推舉馬哈迪出任勝選後的首相職位,部分原來的希盟支持者提出投廢票以表達不滿,引起熱烈討論。然而,隨著馬哈迪公開表示廢票運動將讓國陣獲利,也有議員拍攝短片羞辱廢票盟是「廢人投廢票」,網上出現了霸凌廢票盟的情況。
希盟及其支持者對異見者實行道德綁架,只要表示不支持馬哈迪重新掌權的網民,多數被冠上國陣走狗或賣華的帽子,更出現羞辱女性及咒罵家人的粗俗言論。除了中間選民,獨立小黨也遭到了責難。希盟不斷重申的「大局為重」立場,使得中間立場的廢票盟成為了眾矢之的。
希盟支持者認為自己是那個忍痛按下按鈕救了五個人的智者,認為廢票盟因無法判斷到底該犧牲一人還是五人而放棄決定,是婦人之仁。政治權利本是基本人權,無論什麼立場都應該獲得基本尊重。況且,馬哈迪和納吉誰是兩害中的「輕」,尚且有很大的討論空間。
高漲的民意就是民主嗎?
新政府成立不足一個月,新任財政部長林冠英對外公佈馬來西亞國債高達1兆馬幣,佔生產總值(GDP)80%。 雖然後來財政部改正國債實際只有6,305億馬幣(約47,770億台幣),佔生產總值54%,但在國內仍引起恐慌,包括股票市場。
很快的民間有人發起捐款救國運動,馬哈迪的女兒在臉書專頁分享號召,引起很大的迴響。政府順勢於5月30日成立大馬希望基金(Tabung Harapan Malaysia),接受國民捐款,不足一個月,基金已募得超過1億馬幣(約7.57億台幣)款項。期間不乏中學生把辛苦存下的零用錢捐出救國的新聞報導,營造一股全民救國的熱潮,但基金款項如何運用,以及誰有權力決定如何運用等細節,至今未公佈。
另外,馬哈迪在大選前曾表示若參選不介意公佈財產,但直到勝選重奪首相之位都仍未兌現諾言,新政府成立兩個月後,他甚至大改口風以「公佈財產或涉及家人隱私」為由不斷拖延。實際上馬來西亞公務員條例已註明,公務員必須向政府申報財產,包括家人,身為國家最高權力者卻一再推搪。
三年前就曾有報導指出,馬哈迪企圖從國外調動1.194兆馬幣(約9.06兆台幣)回馬,當時有行動黨員提出質疑並要求反貪局調查,最終不了了之。若這筆款項屬實,馬哈迪坐擁的資產是天文數字,富可敵國。
當國民在集體擔憂國家財政,看到警方從前首相納吉家裡搜出的72箱珠寶現金而痛恨得咬牙切齒時,現任首相的身家至今還是個謎,卻乏人問津,極其諷刺。
打倒國陣懲治納吉,然後呢?
這次的馬來西亞選舉和政黨輪替,是值得研究的個案。當馬哈迪是反對黨的政敵,他的政績是黑暗的;當他成為反對黨推翻國陣的有力武器,他的一切都可以被接受和原諒。馬哈迪是一個怎樣的政治人物,取決於哪一種主觀立場對反對黨有利。
人民亦如此,馬哈迪作為一個政治領袖的評價,取決於他有沒有辦法在未來的日子給國民帶來好處。如果沒有,他的過往就是一個黑歷史;如果有,他的過往都可以被「原諒」,而原諒他的選民還可以因為自己的「大人有大量」而感覺良好。
弔詭的是,過去的都已是定局,政績是好是壞都應該是客觀的。為什麼過去的價值判斷取決於未來的結果?倫理學中的結果主義(consequentialism)主張,判斷一件事情的好壞不在過程或其他,只在結果。只要結果是好的,事情本身就是對的,是道德的,因為人對事物的價值判決定於是否對自己有利。簡單來說,對自己有利的就是道德的,反之則不是。
當「換政府,懲治納吉」成為國民最大的願景,其他一切都變得不重要。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在《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中說明,道德觀其實是一頭大象,這頭大象上有騎象人。大象代表熱情與直接,騎象人代表理智分析。人在判斷道德價值觀時,往往騎象人的作用只佔了1%,大象佔了99%,控制政治行為的是大象,不是騎象人。
人會先用直覺決定哪些事是道德的,再為其找尋證據和理由。說不出理由的道德觀是迷信的一種,跟宗教和政治的性質很接近。
打倒了國陣,馬來西亞卻還是由過去的領導層執政。這次的政黨輪替,是一群大象懷著極大的憤怒往共同的目標碾壓,奔向「改朝換代」的信仰。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