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效忠的是哪個祖國?山崎豐子的「戰爭與和平」
提及日本當代文學改編的影視化作品近年產量繁盛,單就推理小說而言,現今中生代作家當以東野圭吾(1958- )為最,而老一輩作家則以松本清張(1909-1992)為翹楚(其代表作《砂之器》已被六度搬上大銀幕)。若論社會題材長篇小說類型,無疑自是首推以「戰爭三部曲」——《不毛地帶》、《兩個祖國》、《大地之子》——風靡眾多讀者的山崎豐子(1924-2013)了。
不久前,纔剛看完一部取材自山崎豐子同名小說的日本電視劇《兩個祖國》(日文原名「二つの祖国」1),片中擔綱男主角天羽賢治的人氣影星小栗旬甫一開場便與群男全身赤裸上陣,搭配畫面的背景音樂為披頭四(The Beatles)成員約翰藍儂(John Lennon,1940-1980)創作的〈Come Together〉。
日軍偷襲珍珠港後
該劇情以座落在加州東部內華達山脈腳下的曼扎拿(Manzanar)營區拉開序幕,美軍為了一根失蹤的湯匙(認為湯匙可能被磨成兇器),要求所有被囚禁的日裔僑民脫光衣服站在烈日下接受檢查。
這裡只有簡陋的木造屋舍,除了窄床和燈泡外沒有任何家具,加上惡劣的飲食、醫療和教育環境,一旁灼燙的沙塵暴在沙漠中飛舞,周圍並布置了鐵絲網將他們與外界隔絕,遠處更有塔台的機關槍隨時瞄準營區中央。這群手無寸鐵、習慣了逆來順受的日裔僑民,其中有年長者因體弱病虛而棄世,也有剛出生的嬰兒只活了三個月就死亡,如此教人痛心的悲慘遭遇,透露出美國人對待日本人的歧視與憎惡。
這一幕重現的是1941年日軍偷襲珍珠港,引發美國民眾反日情緒迅速高漲並對日宣戰之後,號稱「民主自由」的美國政府,因擔心境內近12萬的日本移民與日裔美國人有可能成為日方的間諜,遂以國防安全之名強迫他們離開自己的家園、放棄財產,交由「戰爭安置機構」(War Relocation Authority,簡稱WRA)將他們集體遷徙至內陸拘留營(relocation camps,另又稱作concentration camps,集中營)關押,以便有效進行管理和監控的一段黑歷史。
當時,許多日裔美國人不僅在工作上遭到無故解聘,鄰近住宅區內亦到處可見被人用油漆寫著「NO JAPS」(拒絕日本鬼子)之類的羞辱標語。然而,並非所有的美國人都是如此仇視日本人。
在山崎豐子筆下,一位名為彼德.皮特森的醫生不顧護士長的阻止,堅持把戰爭所需存量不多的盤林西尼,施打於天羽賢治病危的幼子亞瑟身上,他說:「請你不要只看到美國政府把你們關進收容所的這種非人道的一面,不要忘記,這種充滿人道的行為,才是真正的美國」。此處讀來不禁令人動容。接著,醫生又說:「等亞瑟長大成人時,美國應該會深刻反省目前的種族歧視問題,並為此感到羞愧」。
事實上,直到今日,舉凡從白人社會到亞洲國家,從「外配」到「外勞」等議題,所謂「弱勢族群、非我族類」觀念在許多人心中依舊根深蒂固,種族歧視仍是無所不在。
一紙問卷造成家族兩代人的分崩離析
彼時隨着戰局的發展日漸白熱化,及至1942年間美軍進入陌生的太平洋戰場後,由於深感對敵情報蒐集的人才匱乏,於是開始考慮招募日裔美國人,訓練其從事軍事情報翻譯工作,甚至徵召他們組建一支特殊的部隊,因此便在事前針對他們進行一份「忠誠問卷」(loyalty questionnaire),用來測試日裔美國人究竟忠於哪個祖國:血緣上的日本?還是文化上的美國?
其中有兩個問題選項最為爭議:
一、你是否願意加入美國的軍隊,並且不論被派遣至哪裡都願意執行任務?
二、你是否誓言無條件效忠美國、忠實捍衛美國免於任何來自國內外的攻擊,並且放棄對日本天皇、或其他外國政府與組織任何形式的效忠?
面對這樣的問卷,許多日裔美國人不只感到困惑,甚至是憤怒。看在當時大多數美國白人眼中,即便你是在美國土生土長,但只要你的血緣來自日本,你依舊不是「正統」的美國人,而且隨時都有可能被冠上「不忠誠」的罪嫌。
小說當中的天羽一家,身為日裔移民「一世」(issei,意指第一代)。男主角賢治的父母親這一輩,因受法律限制而無法歸化美國,在兩個忠誠問題上都選擇了「NO」而被送進圖里湖(Tule Lake)拘留營。
三男天羽勇作為在美國出生的二世(nisei,意指第二代),針對這兩個問題都回答了「YES」,並宣誓對美國效忠而志願參軍(此即由日裔美國人組成的第442步兵團),後來被派往歐洲戰場為國捐軀。
至於次子天羽忠與長子天羽賢治,彼此在民族情感上更是夾處於兩個祖國之間不斷掙扎,前者選擇回到日本加入日軍,後者則是輾轉在美方日語學校擔任語言兵教官,最後也加入了美軍參戰,孰料某一天兄弟兩人竟如宿命般地在戰場上相遇。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諸如此類處於文化夾縫中的集體苦悶,乃至在錯綜複雜的歷史情結下所孕育而生的那種既矛盾又混亂的身分認同,相信對許多長期以來同樣也被國族意識所困擾的台灣人,更是毫不陌生。
早在上世紀40年代,太平洋戰爭烽火煙硝瀰漫整個殖民地台灣之際,島內作家吳濁流(1900-1976)利用疏散契機、秘密完成長篇日文小說《亞細亞的孤兒》。其內容即已深刻描寫主角胡太明在台灣飽受日本殖民的欺壓,為了嚮往「祖國文化」前往中國以後,又不被認為是中國人而受到歧視,準確道盡了當時台灣人的身分困惑與認同迷失。
其間更遭遇了太平洋戰爭爆發,隨之在台灣總督府的皇民化運動下,胡太明以台籍日本兵的身分被派往中國廣東。當他得知弟弟死於戰爭的強制勞動,胡太明最後也因為過度悲憤導致精神崩潰,小說結尾便以他的失蹤收場。正如山崎豐子小說的名稱《兩個祖國》所示,因身分認同所帶來的矛盾與痛苦,遂成為故事主人公的生命中無法承受之重,天羽賢治最終的結局,即是在身心的煎熬下舉槍自盡。
回歸現實思考,所謂「認同」其實來自於當下生活,而今在台灣遭受壓迫的處境依舊:任何人想當一個合格的「中國人」都並不容易(想想歐陽娜娜,以及先前的周子瑜)。但若不想當一個「中國人」,往往也就更加困難了!
僅次於核彈的秘密武器
由於早年曾在《每日新聞》學藝部擔任記者的修養訓練,山崎豐子經常談到自己寫作時最重視採訪,乃是為了追尋「最接近真理的事實」。而且在採訪之前,她都會翻遍文獻資料,或向相關領域的專家請益。
當時為了寫作《兩個祖國》,山崎豐子自云花費了近半年時間跑遍夏威夷大學、加州大學的圖書館,以及華盛頓的美國國家檔案室(US National Archives)與羅斯福總統紀念圖書館(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Library)等機構查閱塵封檔案,追查當年日裔美國人集中營的歷史真相。
除此之外,山崎豐子還採訪了當年十多歲時曾親身經歷過拘留營的日裔美籍歷史學者魏格林(Michi Weglyn,1926-1999)本人,其在1976年出版的Years of Infamy: The Untold Story of America's Concentration Camps(《受屈辱的日子:在美國集中營尚未說出的故事》)一書,日後更成為了影響日美平反運動深遠的經典著作。魏格林亦藉書名直接點出,關於拘留營議題仍有太多「尚未說出」(untold)的史實,可能被遺忘或遭受忽視,都有待後人仔細地爬梳及還原。
有趣的是,在回憶當年查閱美國國家檔案館資料的過程中,按《山崎豐子自述:作家的使命 我的戰後》內容寫道:
關於這點,美國真是非常公平的國家。就算是曝露美國不光明的部分,只要說的是事實,都沒有問題。不過他們擺出的態度是:「如果這是捏造出來的,你可能會出事哦!」……我一邊調查,一邊覺得美國真是擁有奇特習慣的國家。自已國家曾做過的事情,不論是好的壞的,全都留存在記錄當中。2
與美國官方針對所有歷史資料一律允許公開查閱的開放態度相比,更令山崎豐子感到驚訝的,乃是美國人當年的情報戰水準之高、計劃之縝密,即使到了現在也依然難以想像。自美日開戰後,相較於日本在開戰的同時全面廢止了國內的英語教育(據說當時若有人在電車上看英文書還會被毆打),但美國政府卻是反其道而行,透過設立「美國陸軍情報局(MIS)日語學校」徹底學習敵國日本的語言。
在日語學校裡,美軍招募在美國出生的二世日裔為主要學員,培訓他們以「語學兵」的身分赴太平洋戰場,透過竊聽日本軍方的機密電報通信、協助美軍破譯其內容,並且把遭逮捕的日本士兵所寫日記或書信等文件翻譯成英文,用來分析日本軍隊的戰力虛實。他們甚至還被分派書寫勸日本投降的傳單,以及被派去審問投降的俘虜。
培訓期間,這些「語學兵」每天至少要上7小時的課,晚上又有2小時的自修時間,修課內容不僅包含日常會話,就連楷書、草書、地理知識、日本軍隊組織都要研讀。閱讀教材則囊括了《廣辭林》字典、菊池寬的劇作《我父歸來》,乃至日本陸軍的《作戰要務令》《戰陣訓》等。
據說課業相當繁重,因此很多人常在廁所或床上蓋著棉被、用手電筒的燈光繼續讀書而罹患了近視,軍方也不斷地提供眼鏡給他們。而美國軍方對他們的存在卻是徹底保密(特別選在明尼蘇達州偏僻的市郊區建造軍營式校舍,讓附近居民都誤以為他們是日軍俘虜),並將其視為二次大戰美軍所擁有僅次於核彈的秘密武器。
「一般評論家都認為」,根據山崎豐子自述表示:「太平洋戰爭時期的一名語學兵,戰力可匹敵一整個步兵中隊,並且因此讓戰爭提早兩年結束」3。
被戰爭剝奪的青春
過去攸關戰爭的記憶委實不堪回首,追想當年身為女大學生的山崎豐子曾經被派去軍用工廠擦子彈及縫製軍衣,與她同年齡的男同學則是以學生兵的身分被徵召(所謂「學徒出陣」),許多人因此在戰場上死亡。「我們的青春就這樣被戰爭剝奪,這股憤怨,直到戰後都無法抹滅」4,山崎豐子如是說道。
其後,來到1959年,自裕仁天皇透過廣播宣告「終戰詔書」又過了14年,時為皇太子的明仁(1989年即位為明仁天皇,年號「平成」)與平民之女美智子舉行隆重的結婚大典,當天有超過50萬民眾湧上東京街頭,婚禮全程由日本放送協會(NHK)進行電視直播。
然而對於山崎豐子來說,她卻完全沒辦法跟大家一同在電視機前參與盛事。因為,當皇太子夫婦乘坐著華麗的馬車在街上遊行,踏過宮廷前方的碎石道時所發出來的聲響,在她耳裡聽起來就好像是,在戰爭中死亡的學生兵們粉身碎骨的聲音。
- 1984年NHK曾將之翻拍成51回的大河劇《山河燃燒》,由松本幸四郎、西田敏行主演。
- 山崎豐子著、王文萱譯,2012,〈擁有美國籍的日裔第二代,為何被送到集中營?〉,《山崎豐子自述:作家的使命 我的戰後》,台北:天下文化出版,頁110。
- 山崎豐子著、王文萱譯,2012,〈我的戰後〉,《山崎豐子自述:作家的使命 我的戰後》,台北:天下文化出版,頁84。
- 同前註,頁93。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