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盡頭,終究有光:太魯閣號事故後,請把溫柔留給受難者與家屬

聯合新聞網 曾麗心
太魯閣號事故一夕之間帶走50條寶貴生命,隨著媒體曝光一個個令人心碎的故事,我們的...

太魯閣號事故一夕之間帶走50條寶貴生命,隨著媒體曝光一個個令人心碎的故事,我們的心也跟著糾結傷痛: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為什麼他們會遭遇這樣的不幸?此刻,我們心裡充滿疑問,也滿帶憤怒與悲傷。

有些人在事故中失去了至親,有些人失去了摯愛,有些家庭破碎了,甚至有人只剩自己獨自面對喪親的錐心刺痛。看到這些受難者的處境,我們怎能不同情、不感傷?我們會很想「為他們做點什麼」,在這個艱難時刻,無論他們是不是我們身邊的親友,請把溫柔留給他們。

1. 如果受難者與家屬是你認識的人

除了說「節哀順變」,你也可以給他們一個擁抱,告訴他們「想流淚時就流淚吧」。如果可以,就靜靜地陪伴著,什麼都不說,就是我們可以給出的最好的溫柔。請不要勉強他們堅強,請不要限制他們悲悼,請不要設下哀傷的期限,更不要以爲自己能明白他們所有的傷。

但如果你觀察到他們的狀態不好,生活、工作、情緒都受到很大的影響而無法恢復穩定,你可以詢問他是否需要幫忙,你可以邀請他參加社交聚會,以他的信仰來陪伴安慰,或是帶他尋找專業的心理諮商。他們會需要一個涵容、安全的時間、空間與對象,讓他們可以抒發心中的苦痛,而不只是靠自己去消化、壓抑、或是逃避。

2. 如果你不認識受難者或家屬

你一樣可以展現你的關懷與溫暖,透過點點滴滴的正向能量,才有機會抵達集體療癒的可能。接下來,請減少轉貼分享事故現場畫面或新聞,未經本人同意請不要熱心起底與爆料,對各種新聞消息持保留態度。在真相未明前,減少上網批判責備,此時大家都急切想要咎責、希望追查真相,但最怕網路群起攻擊特定對象,造成更多的衝突與糾紛。

為了避免下一次的不幸發生,檢討與反省的工作絕對有其必要,但這需要更多專業人士參與。建議大家此際多分享正向的訊息,分享心理照顧的資源,可以多多關心問候身邊的親友,讓我們以寬容的態度,互相安慰支持,一起度過這段令人不安、痛苦哀傷的時間。

在這個艱難時刻,無論他們是不是我們身邊的親友,請把溫柔留給他們。 圖/法新社

除了說「節哀順變」,你也可以給他們一個擁抱,告訴他們「想流淚時就流淚吧」。 圖/...

創傷不能只靠時間來沖淡

時間或許可以沖淡一些創痛,但重大的創傷經驗絕對需要處理。即便能幸運從太魯閣號死裡逃生,身體的傷會被治療,心理的傷也同樣必須被照顧,而不能只是「放著」。

許多經歷重大災難的生還者或是參與救災的工作人員,都可能會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這是一種個人遭逢重大創傷的事件後,感受到害怕、無助感或恐怖,且已經達到病理程度的狀態。

這類的壓力事件,往往是因為個人直接經驗瀕臨死亡的威脅,或親自目睹他人死亡。另外,嚴重的身體傷害、性暴力也容易形成創傷。症狀主要可分為幾類:侵入性症狀、逃避行為、認知和情緒的負面改變、過度警覺或反應。有些人在創傷事件後可能會出現與創傷事件有關的侵入性畫面、痛苦回憶、不斷出現惱人的夢境。有些人可能會持續逃避創傷事件相關的刺激,例如避開痛苦記憶或提醒物,包括新聞畫面、人事物、地點等。

有些人可能出現與創傷事件相關的認知上和情緒上的負面改變,例如無法記得創傷事件的某個重要情節,對自己、他人或世界持續且誇大的負面信念,諸如「我很糟糕」「我不應該活下來」「我的世界永遠毀壞了」「這世界非常危險」。有些人會對於創傷事件的原因和結果有持續扭曲的認知,或是出現嚴重的負面情緒,如恐懼、憤怒、罪惡感或羞愧等,認為摯愛離世都是自己的錯、反覆芻思當初要是「做了什麼」或「沒做什麼」,或許事情會有不同的結果。

有些人可能會對與創傷事件相關警醒性(arousal)與反應性(reactivity)出現顯著改變,例如易怒、自傷行為、容易被驚醒、注意力下降,與睡眠品質不佳的情況。無論是受難者、家屬、或是救難人員,近期請留意自身或親友在災難後是否開始出現上述相關症狀,若有,請務必立即尋求身心科或心理師的協助。

然而,上述創傷簡介只是為了幫助讀者對「心理的傷」有更多的敏銳覺察與理解,才能照顧自己與身邊的人。受難者與家屬的經驗決非如此均質扁平,可能有更多的痛是隱而未顯,需要更多的承接與回應。療癒之路,現在才剛要開始。

如果可以,就靜靜地陪伴著,什麼都不說,就是我們可以給出的最好的溫柔。 圖/路透社

時間或許可以沖淡一些創痛,但重大的創傷經驗絕對需要處理。 圖/歐新社

受傷的心需要被「同理」

重大災難後,許多受傷的心靈需要被安慰與支持,更需要被「同理」(empathy)。即便現在我們知道同理心的重要,但究竟要怎麼做,卻是一個難題。同理的實踐有一個關鍵需要記住:我可以盡力理解對方,但我終究不是對方。

知道自己的「靠近」終有限制,就能減少自以為是的鼓勵和加油。有些時候,我們容易不假思索地說出「你一定沒問題」「你可以的」「事情沒有你認為的那麼糟」等等話語,其實只是在減少我們自身面對受苦面容時的緊張和焦慮而已。

這麼做對於受苦者來說其實只是表面的安慰,而無法達到真正的體貼和同理。或許,我們無法完全做到「與哀哭的人同哭」,但讓我們練習靠近受苦者,請不要吝惜給出最珍貴的陪伴:我知道你很難過,而我也很難過,雖然我永遠無法完全明白你的痛苦,就讓我們彼此作伴,度過這段艱辛苦痛的時光。

隧道盡頭,終究有光。

或許我們無法完全做到「與哀哭的人同哭」,但讓我們練習靠近受苦者,請不要吝惜給出最...

曾麗心

非典型人生實踐者,從大眾傳播到MBA、從管理學到心理學,擅長跨領域整合...

時事觀察 精神疾病 曾麗心 太魯閣號事故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