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禁出口爭議:錦上添的不是花,雪中送的才是炭
被稱為「武漢肺炎」的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疫情加劇,由於國際往來密切,加上遇上華人農曆過年,大量中國的返鄉(返國)人潮、出遊(出國)觀光客,讓疫情在全球迅速擴散,疫情陡然升溫,全中國乃至於世界多國皆陸續出現確診案例。與中國一海之隔的臺灣,也接連爆出疫情,截至1月30日,臺灣已有8例確診。
因適逢農曆年假期間,臺灣的口罩工廠停產或減產,運輸物流業也多處於半休假狀態,所以開始出現搶購熱潮後,卻發現一罩難求。
此時,臺灣輿論另出現是否「援助中國口罩」論爭。行政院長蘇貞昌一句「自救才能救人」,宣布臺灣禁止出口口罩一個月,為官方態度定調,並批評中國政府隱匿疫情、在世界衛生組織排擠臺灣。
口罩援中,間接降低台感染病毒機會
在這波口罩爭論中,網路上出現多篇支持的論點,認為「中國自己口罩的產能約是臺灣10倍」「(我們)生吃都不夠還拿去曬乾?」但也有觀點認為,臺灣恐將因此失去提升國際視野胸懷和氣度的機會。
從國際人道角度來說,即使兩國處於交戰狀態,都不應該禁止我方對敵方作戰人員提供基本醫療、人道援助,更遑論如果需要援助的對象是非作戰人員。過去臺灣在國際間的重大災難(如2011年的土耳其大地震、日本311大地震),儘管雙方沒有正式邦交,我們也是願意伸出援手。
而今天臺灣與中國間不只幾十年已無兵戎相見,甚至近年兩岸交流往來熱絡,已有多點城市飛機直航,經濟文化交流密切,當然也大幅提高疫情傳播至臺灣本島的機率及個案數。
理性而言,中國(尤其是武漢地區)的有效抗疫,會是臺灣「殲病毒於境外」的第一道防疫線。目前似乎沒有聽聞中國提出有向臺灣採購防疫裝備、口罩的訊息,但如果我們願意表達善意,願意提供(捐贈或合理價格出售)對方一些最基本的「疫戰武器」,如口罩,給「一級戰區」中防疫最前線的醫院,幫助他們有裝備穩定疫情,也間接降低臺灣被傳染的機率。
再從實際面來說,問題癥結點應非兩地口罩的進出口數量。沒有疫情時,醫用口罩的消耗量少,廠商不會多生產囤貨,所以過去臺灣反而主要從中國輸入價格較低的醫用口罩。
而中國人口是臺灣的60倍,臺灣就算口罩產能全開也不可能用來應付全中國的需求。所以網路上多人轉傳的統計數據,是平常一般無爆發疫情時,臺灣輸出到中國(還有日本等外國)口罩進出口的統計數據,這與目前的局勢不同,不能完全類比。
涉外發言,外交辭令不宜過度簡潔
目前中國生產的口罩當然優先供國內自用,同理,臺灣生產的口罩未來也僅供臺灣自用。依照目前臺灣的疫情情況、工廠產能,加上民眾擔心疫情大爆發搶購囤貨的心理,要估算到底要持續大量生產多少數量的口罩才能達到安定民心的效果,原本就相當不容易。換言之,行政院院長發布一個月內禁止口罩輸出的命令,表面上的確能有效穩定民心。
然而問題在於,臺灣官方在這一波國際對抗武漢肺炎的醫療大戰中,想要踩定的國際立場為何?特別是牽涉到國際政治關係與兩岸交流互動,而我們政府的「外交辭令」過於簡潔,就顯得可惜。
假如行政院宣布的是:
鑒於中國疫情爆發,臺灣的口罩將於一個月內暫停輸出,以維持臺灣內部所需。但臺灣政府與人民不願在國際人道議題缺席,臺灣政府將從目前的戰備庫存中優先援助中國武漢地區醫療院所30萬個醫療用口罩。並盡快評估國內醫療用品產能及市場需求後,協調產製廠商未來在許可的範圍內,以合理價格提供醫療物資予中國抗疫之用。
如此,既能維持政府優先保障國人的決心,也能作為有效整合及管控臺灣口罩出口到世界(尤其是中國)數量的依據。多加幾句話,是不是比只說未來一個月內禁止口罩輸出來的有度量?(至於中國收不收又是另一回事。)
當然,中國過去在國際上有意打壓臺灣外交空間已不是新聞,連無涉政治的世界衛生組織都排擠臺灣加入,讓國際醫療即時資訊還要透過二、三手才能取得,這是不爭的事實。
我們姑且說中國的所有對臺政策一直是其內部鷹派和鴿派角力後的產物。那麼,在中國燃眉之際,臺灣卻作壁上觀,將來一旦中國內部鷹鴿兩派對臺再次辯論時,鷹派只要說一句:「臺灣在我們防疫作戰時,連口罩時都不肯賣給我們,憑什麼要把他們當朋友?」豈不讓鴿派(或是臺灣對陸交流單位如海基會)啞巴吃黃蓮?
反之,如果臺灣政府此時表現出願意支持中國「人民」的態度與決心,並實際的有所作為(就算只是杯水車薪),對內能讓臺灣的中國籍配偶感謝臺灣人民及政府對他們的援助,對外則能讓外交官員累積未來與中國官方民間互動的正向資本,這筆交易並不賠本。支援一些醫療物資還不足以成為兩岸完全放下武力對峙的理由,但總會是個對話的開始。
錦上添的不是花,雪中送的才是炭
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時,臺灣人慷囊相助。8年後有位臺灣人至日本旅行在餐廳用餐,老闆娘得知他是臺灣人後,特地向他鞠躬道謝,其他店裡的日本人聽說他是臺灣人後也都起身道謝。2008年四川大地震後,中共四川省委書記也曾在臺灣出席致謝會,以當地最高禮儀向臺灣人表示感謝。
當武漢第一線抗疫的醫護人員、病患與家屬,在醫院裡拿起手中的口罩拆去封套後,看到上面寫著「臺灣捐贈」或是「Made in Taiwan」字樣時,他們心裡又會做何感想呢?
錦上添的不是花,雪中送的才是炭。雪中送炭,本來就不是我家自己燒炭燒到室內暖烘烘可以穿短褲時,再把剩下的炭分你。真正的人道援助,是我自己家裡燒炭加上外套剛好取暖後,便把一些炭分你,讓你家也多少添點溫暖。
面對國外疫情的一級戰區,適時的伸出援手,提供彼端急迫需用的醫療物資,或許能幫我們在國際上以及中國內部爭取到一些朋友。
國際關係中的朋友永遠不嫌多,就算人家對我們無情,不表示我們對人家就要無義。兩岸就算不是同胞,也是鄰居。鄰居有難,我們如果願意本於人道精神支援一些防疫裝備,或許是在對人性考驗時,較理性的道德表現。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