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思/職業運動員的心病:社群媒體正在吞食他們
成為職業運動員是許多人的夢想,他們常常簽有千萬合約,出入有名車代步,走到哪裡都是受人注目的焦點,但其實職業運動員的生活未必如同一般人想像中快樂。
克里夫蘭騎士隊的凱文・洛夫(Kevin Love)上個球季自曝自己患有恐慌症,當他在比賽時發作,會感覺呼吸困難、心跳加快,彷彿世界都在旋轉;本季轉到聖安東尼奧馬刺隊的德瑪爾・德羅展(DeMar DeRozan)承認自己有憂鬱症;而曾在騎士隊擔任總教練,並且在2016年奪得總冠軍的泰隆・魯(Tyronn Lue)則承認自己患有焦慮症,並且因此缺席了許多場比賽。
但是患有心理疾病的NBA明星或許不在少數,NBA理事長蕭華(Adam Silver)最近就透露,根據他與許多球員的互動顯示,這群人們眼中的天之驕子多數並不快樂。
「當我和他們見面時,讓我驚訝的是他們真的很不快樂。很多年輕人普遍來說,並不快樂。」蕭華在參加一項活動時這麼說:「如果你有機會親身參與現在的球隊,人們總是戴著耳機。球員是彼此孤立的,而且都把頭垂得低低的。」
社群媒體讓球員迷失自我
在過去,NBA球隊裡的球員彼此間就像是兄弟一般,長時間相處讓他們培養出革命情感,或許比家人還要更親近;而在現今,儘管總有明星球員想要湊在同隊打球的消息,但蕭華說其實許多球員彼此嫉妒,常常不想在一起打球。蕭華說一位球星這樣對他說:「從我登上飛機到出現在球場打球,我根本看不到半個人」,他感覺非常悲哀。
相較於其他職業運動聯盟,NBA總是積極透過社群媒體接觸球迷,但是另一方面,社群媒體似乎也讓許多球員迷失了自我。人們總是在社群媒體上看到球員光鮮亮麗的一面,卻看不到他們私下孤獨的時刻,而發達的社群媒體,也意味球員的一舉一動都會隨時受到關注,甚至如放大鏡般地檢驗。
我們生活在一個焦慮的年代。
蕭華說:「我想這是社群媒體的直接影響。很多球員並不快樂。」但其實不快樂的,並不只是職業運動員而已。根據一篇發表於《異常心理學期刊》的研究指出,從2009年到2017年間,14到17歲的孩子患有憂鬱症的比率增加了6成,18到21歲間則增加了約46%。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發布的統計數字,從2007年到2016年間年輕人的自殺率提高了近56%。
現代的年輕人為何憂鬱?
現代的年輕人為何憂鬱,原因或許有很多,不過有一些專家認同蕭華的想法,他們認為這是因為智慧型手機和社群媒體的普遍化。
聖地牙哥州立大學心理系教授Jean Twenge,寫了一本描述科技如何影響年輕世代生活的書。根據她的說法,年輕世代比中壯年人更快且全面性地接受社群媒體、簡訊和線上遊戲等新科技,所以受到的影響也更大。
Twenge統計了2010年到2015年間全美超過50萬青少年的資料發現,每天花3小時以上在智慧型手機或其他電子產品上的青少年,出現感覺無助、想要自殺的比例比使用2小時以下的青少年多出34%;而使用超過5小時的青少年,比例更高出48%。另一方面,頻繁使用社群媒體的孩子,也有13%更常出現憂鬱的症狀。
Twenge承認這些數據還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但是也有人提出想法,說明除了報喜不報憂,智慧型手機和社群媒體會讓人感覺憂鬱的原因,是因為人們不再有眼神接觸,只是忙著低頭滑手機。
「人生來就是社會性動物。經過數百萬年的演進,我們學會對眼神接觸、彼此碰觸,以及發生在我們面前的真實事物有反應,有研究指出孤獨和憂鬱間有關聯,而花時間在社交上則會帶來好心情和生活。如果智慧型手機阻擋了青少年投入和享受面對面交流,那會是個大問題。」匹茲堡大學媒體研究中心的Brian Primack這麼說。
離開社群媒體並不容易
即便社群媒體可能沒有人們想像的美好,但要放下它也並不容易,因為許多人際關係都建立在其上,一旦離開,可能會導致青少年產生與朋友隔閡的疏離感,也會擔心自己是否會受到排擠。儘管如此,許多青少年已經大膽地走出第一步。根據美國一家行銷公司的研究,出生在1995年之後的Z世代中,有半數已經或正考慮要離開至少一種社群媒體。
回到NBA,球員工會在去年5月開始舉辦有關心理健康的活動,以幫助面對各式心理健康問題的球員,而許多球隊也雇用了自己的心理諮商師幫助球員。對這些年輕的NBA球員來說,要放棄社群媒體或許沒有那麼容易,從這一點看來,他們和一般年輕人或許沒有什麼不同。
(原文授權轉載自「思想坦克Voicettank」,原標題:〈職業運動員的心病——社群媒體正吞食他們的心智〉)
- 文:西門思,本業和運動無關,因為在波士頓讀書而體會到運動如何成為一種文化,從林書豪身上發現到運動員背後的故事,大部份時候比球賽本身更有趣,所以努力想寫出不同於一般的運動故事。
- 更多思想坦克Voicettank:Web|FB|Twitter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