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昺崙/鳳梨禁令是轉機?中國「水果統戰」破局的徵兆
2月26日,中國海關公告,因為台灣鳳梨含有「介殼蟲」的緣故,從3月起禁止台灣鳳梨輸入中國。消息一出來震動台海情勢——因為台灣鳳梨出口總數當中,中國佔了95%(每年大約輸出三萬到五萬公噸左右),如此一來,勢必嚴重影響到國內的鳳梨價格。
而我國農委會也迅速做出回應,立即啟動十億元「農產品受進口損害救助基金」,力圖保住鳳梨一公斤21元的價格。而民間單位也紛紛響應,根據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指出,短短兩天之內,企業認購、食品加工業及飲料冰品業共下訂了2萬5000多噸,直追2017年銷中總額。
就台灣的觀點來說,中國片面禁止輸入台灣鳳梨是一項政治動作,因為台灣鳳梨輸中的合格率達99.79%,去年10月農委會啟動強化措施之後,就全數通過海關檢驗。為何中國突然在鳳梨產季之前突然發布禁令?再者,根據WTO協定,國際間貿易應採「影響最小的適當措施」,例如以「燻蒸檢疫處理」來解決蟲害問題,但中國立場則毫不退讓。
更何況以中國的政治環境,全面禁止台灣鳳梨的動作,影響台海關係甚鉅,不可能只是海關的技術性決議。中國極有可能透過水果產銷,影響中南部農業縣市選情,同時對民進黨兩岸政策提出警告。
無聲無煙硝,水果戰爭開打了。
中國方面的觀點
台灣觀點幾乎是以政治角度來解釋「鳳梨禁令」。但我在網路上看到中國的輿情,以網站「知乎」的討論為例,在〈2021年3月1日禁止台湾菠萝入境,对台湾的影响究竟有多大?〉(菠蘿即鳳梨),這篇討論串共有240萬次點閱,應有很高的參考價值。根據本文,中國方面似乎有截然不同的觀點,普遍輿論大多認為:
- 中國海關禁止台灣鳳梨輸入,沒有政治性因素,單純是因為蟲害問題。
- 除了鳳梨,台灣的芒果、釋迦、蓮霧、葡萄柚及檳榔等作物,幾乎超過九成都是輸出到中國。民進黨政府宣傳的新南向政策沒有實績,台灣經濟成長主要還是依賴中國(2020台灣出口總額,中國佔了43.9%)。台灣其實沒有向中國叫板的本錢。
- 中國政府應收緊「惠台政策」,減少對台灣貿易逆差,以回應民進黨「抗中」政策。
而且在該篇討論串裡,《環球時報》的官方帳號發文指出,「继凤梨之后又传来一个消息,他们真的开始慌了」,釋放台灣蓮霧也即將遭禁的消息,未來蓮霧的產銷將「死路一條」,台灣人開始心慌了。
從中國的討論看來,鳳梨外銷還真的就是政治議題,甚至是帶有「報復性」的目的,也是從2005年連戰登陸中國以來,「水果統一戰線」破局的徵兆。
水果統戰的破局
「水果統一戰線」最直接的意思就是:中國希望用農產品採購的方式,拉攏民進黨的票源——台灣中南部的農工階級。
2005年「連胡會」開啟國民黨與中共的對話後,中國取消台灣農產關稅,釋出利多,台海之間就多了許多農業掮客,仲介台灣農產品甚至技術到中國去。例如2008年馬英九執政後,立即推動「台北農產運銷公司」(北農),與上海江橋市場建立姊妹市場關係,利用北農推動兩岸農貿易;又例如2010年,台南地方人士牽成的「台南學甲虱目魚收購」,都是水果統戰的一環。
不過這樣的水果統戰並沒有達到國台辦預期的效益,根據焦鈞在《水果政治學》(巨流,2015)一書中分析,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人謀不臧的關係,兩岸間有太多掮客從中上下其手,導致最終的利益不見得能分配到台灣農民手中。
而中共及國民黨也錯估了台灣選民的主權意識,也未考量其他非理性因素。例如2019年台南立委補選,國民黨候選人謝龍介主打麻豆文旦銷售中國的政績,卻因炒作「200萬斤文旦丟水庫」,打壞文旦市價與口碑,反而激怒麻豆農民,縱使謝龍介當時有如日中天的韓國瑜加持,卻仍敗給臨危上陣的郭國文。
而鳳梨出口中國的契機,則是在2012年中國與菲律賓在外交上發生「黃岩島主權爭議」後(南海衝突的一環),中國也以「有介殼蟲等蟲害」為由,取消菲律賓鳳梨進口配額,改讓給台灣,對馬英九釋出善意。中國市場大門一開,台灣農民發現藍海,開始廣種鳳梨出口,就逐漸形成了今日95%依賴中國市場的格局。
同時中國也藉此吸收台灣農業的技術與品種,像是廣東、海南等地已經成功栽培出金鑽鳳梨(本名台農17號,1998年由嘉義農試所所培育),鳳梨禁令之後,中國官媒開始宣傳本地的金鑽鳳梨。這一連串的過程,可以說是典型「養套殺」的劇本,而這套劇本已經將近走到尾聲。目前台灣水果剩下的政治價值,大概就剩下「以經逼政」的用途。
是危機?還是轉機?
這次的鳳梨禁令,以及未來岌岌可危的「銷中農產」,對於台灣來是不是一場空前的貿易危機?
事實上,台灣的鳳梨產業奠基於日本時代,於1970年代初期達到最高峰,台灣鳳梨罐頭為「三冠王」之一,出口產量世界第一。但後來由於東南亞國家的水果出口競爭,以及其他如馬口鐵原料取得問題等,而逐漸沒落。
到了21世紀,因WTO關係,意外打開鳳梨出口市場。而台灣內部市場也逐漸轉變,原本台灣鳳梨酥的餡料幾乎都是冬瓜做的(可能因為以前市場偏好甜味),後來鳳梨酥逐漸轉型成「伴手禮」的商品,後來2010年「微熱山丘」恢復以土鳳梨(開英鳳梨,日本時代由夏威夷引進)作為餡料,重拾鳳梨酥酸甜口感,在台北打開潮流商品市場,也促進了八卦山山脈土鳳梨產業的復興。
由台灣的鳳梨產業小史來看,台灣的農業技術雖好,但其實還需要許多後端的產業投入,從最上游的農民、到中間的加工、運銷到後端的設計、銷售到服務,甚至還有在地的觀光、社區營造等,一起帶動整體產業的發展。關廟的鳳梨小農楊宇帆、彰化的微熱山丘跟旺萊小鎮等企業,在他們努力下深化也拓展了整體的鳳梨產業,或許就是非常正面的例子。
另外,就是中國近年的戰狼政策,對週邊國家「以經逼政」,例如澳洲屢次在國際發言上批評中國內政,例如2019年自稱中國間諜的王立強也是被澳洲媒體所揭露,而澳洲政府也表達對中國與COVID-19起源的質疑等等。於是2020年中國對澳洲葡萄酒祭出高額「反傾銷關稅」,導致澳洲葡萄酒產業面臨空前危機。
原本中國企圖以貿易戰打擊澳洲士氣,但卻沒想到澳洲上下一心,聯合19國兩百多名議員發起「全球買澳洲葡萄酒運動」。同時葡萄酒產業也警覺到出口多元性的重要,「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開始大力開拓新興市場,而對歐洲的出口則逆勢成長22%,多少抵銷了中國貿易戰的衝擊。
由澳洲的例子看來,或許危機就是轉機——當前中國的「水果統戰路線」看來已經圖窮匕現,台灣人或許已經逐漸警醒:兩岸農產貿易紅利不過是「養套殺」戰略的一環,現在趕緊亡羊補牢,尋求多元且穩定的外銷市場,以及深化自身的產業鍊才是治本之道。
或許2021年,可以是台灣鳳梨產業再生茁壯的契機,走出自己的鳳梨元年。
(原文授權轉載自「思想坦克Voicettank」,原標題:〈水果戰爭Play Ball!——鳳梨只是第一棒〉)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