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名妤/都市再生不一定要拆除重建!看首爾「香林社區」怎麼做

聯合新聞網 OURs 都市改革組織
韓國首爾香林社區。 圖/OURs都市改革組織提供

為何在台灣,談到「都市再生」大多只有重建、改建的想像?面對都市再生零碎化的困境,結合首爾市「都市再生整備計畫」的香林社區(Hyangrim),可以帶給我們什麼啟發?

2019年4月中旬,我隨OURs都市改革組織一同拜訪首爾,實地走訪創新都市空間、社區再生案例、住宅及社會創新推動機構等,從中了解首爾的都市發展近況與創新實踐能量。其中,位在首爾市西北方的香林社區經驗,令我印象深刻。

拒絕拆除重建,是希望保有既有的生活樣態

在開場的介紹中,香林社區居民直言,選擇拆除重建以外的方式來改善社區環境,是希望能保有他們熟悉且珍視的生活樣態。對照台灣過去20多年來的都市再生,因大量依賴容積獎勵作為誘因與手段,許多社區面臨剷除重建或任其衰敗的兩難。香林的經驗可供我們思考社區環境改變的其他方向,並理解其所需的政策支持。

在說明香林的社區改造行動前,必須先理解當前首爾市的都市再生政策。首爾市長朴元淳在2011年當選後,積極檢討當下的人口與經濟條件,與既有的都市再發展政策,於2014年宣佈終止過去以拆除重建與開發新市鎮為主的都市發展計畫,並正視低成長時代的現實,轉向重視社區整建、保存與環境改善的都市再生模式。這個政策的重大轉向,也獲得新任總統文在寅的政策支持。

在朴市長提出都市再生整備計畫的政策架構下,香林社區向政府提出「社區環境改善計畫」,其計畫合計獲得中央與地方政府共460億韓元(新台幣12億元)的經費支持。於2018年開始,以居民為主體,在空間專業團體(蟾蜍住宅社會企業/蟾蜍住宅建築學校)的協助下,執行社區環境的整建與改造。

香林社區位在首爾市西北邊的恩平區,距首爾市中心通勤時間約一小時。 圖/OURs都...

首爾市香林社區是一個什麼樣的社區?

香林社區位在首爾市西北邊的恩平區,距首爾市中心通勤時間約一小時,是個靠山的老舊社區。社區內多數住宅老舊窳陋,巷弄衰敗髒亂,造成社區治安死角。而社區亦面臨就業機會不足,青壯年人口外流、人口老化等問題。

此外,公共設施、街道設計無法及時應對人口結構的改變,也缺乏高齡友善設計,尤其是社區內巷道設有大量階梯,缺乏停留休息空間和輔助裝置,使得長者在社區中行動不易。社區也因缺乏活動空間,使得居民之間缺乏共同生活的經驗,難以凝聚社區,居民對社區缺乏認同。

面對上述的環境與人口問題,香林社區的居民希望能在不破壞原有生活樣態的前提下,改善生活環境、創造就業機會、凝聚社區意識。居民們意識到,居住環境的改善,不一定要將老舊房屋拆除改建為高樓大廈,於是他們提出了著重整建維護、強調居民參與的社區再生計畫。

香林的社區改造計畫,有三項主要策略:一、打造香林生態村;二、復甦巷弄文化;三、打造村里共同體,其計畫在四年(2018-2022)之內,改造社區內的住宅單元,並增加公共設施。

香林社區的巷弄環境改善計畫,讓街道風貌更加乾淨有特色。 圖/作者自攝

香林社區的都市再生計畫如何執行?

1. 改善社區巷弄環境

社區裡的年輕人及學生在社區組織與空間專業團體的協助下,從清理社區街道的垃圾、打掃社區髒亂的角落開始,進一步與專業者、街坊鄰居討論如何美化街道環境。他們整修街道上的破舊大門、上漆,並以彩繪、馬賽克拼貼等方式美化街道牆面,為社區帶來新的氣象。實際參與社區改造的經驗,讓居民之間有更多交流,也對社區生活環境有更多認同。

2. 建置樓梯休息平台

香林社區靠山,社區內地形高差大,因而社區內的行人通行路徑大量設置階梯。社區居民在階梯加裝扶手、增加停留平台,方便老人家與行動不便者使用。另外,為改善街道步行環境,社區也申請增設了一處公有停車場,一方面滿足社區的停車需求,另一方面也把街道空間還給行人。

3. 修繕改造社區住房

再生計畫經費也提供私人住宅修繕申請,預計在四年內啟動50處的住宅改造。除了外觀的拉皮整建,也包含冷暖氣設備更新。此項補助看似僅協助少數居民改善居住品質,但其實街道環境也因此美化,能源使用效率提升,亦使得社區整體對環境更友善。

社區陡峭樓梯下空地改建的友善休憩空間,供社區長者停留使用。 圖/作者自攝

4. 建置平價青年租賃住宅

為處理年輕人的居住問題,社區組織也用政府提供的經費,買下社區內的閒置房屋,整修過後以低於市價的租金,作為平價青年租賃住宅。這不僅能協助解決年輕人的居住困境,也減少閒置空屋造成的髒亂與治安問題。

5. 設置社區農園

香林社區的農園位於社區邊緣的山坡地,因為長期閒置,而成了堆放垃圾的環境死角。社區組織動員居民一同清理垃圾,改造成農園供社區居民種植蔬菜作物。另外也設置社區活動的場所,讓居民擁有交流的空間和共同生活經驗。環境的改善不僅促進了社區居民的生活品質,更使得居民在參與過程中意識到,改變是可能透過社區集體的力量完成的。

社區一個拉一個,擾動就此發生

香林社區的再生計畫剛開始時,許多居民對計畫感到懷疑,但在陸陸續續有些成果後,居民很開心見到社區的改變,也逐漸產生信心,進而捲動更多居民一同參與社區活動,大幅增加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同時,有越來越多人願意留在社區,甚至還有移出的人決定回到香林,社區人口逐步減少外流,為社區的經營增加新血。

以整建、改善公共設施為主軸的都市再生計畫,也防止了都市環境提升常引發的仕紳化(gentrification)問題。在許多拆除重建式的改造案例中,雖然社區興建了新大樓、提高硬體空間品質,但同時也拉高了地價,改變了社區景觀,反而讓原居民難以留在社區而逐漸遷出。而香林社區的居民,在親自參與以整建為主的再生計畫後,能夠繼續留在自己所營造的社區裡生活。

圖為外觀重新修繕的住宅,房屋主人希望能保留既有生活樣態,不願拆除重建。 圖/作者...

台灣都市再生策略的再思考

台灣推動都市再生的狀況,從2000年代後期以來,就大量依賴容積獎勵為誘因,並以房地產增值為財務前提,使財務條件從方法變成目標,拆除重建成為主要的更新方式。無論是已經推動21年的《都市更新條例》,或是2017年公告實施的《危老重建條例》,改善居住環境的想法皆被財務可行性所綁架。

居民期待建商或政府等外來力量介入,在不需花費的情況下,雖然獲得住宅空間的改善,同時卻也將不同的巷弄風貌,轉變成一個個同質性高的門禁社區。

儘管在九二一等地震後,人們開始注意建物與居住安全問題,但是這並不表示所有的低密度社區與房屋都需要拆除重建。進一步說,即使建築構造或財務計畫上有拆除重建的需要,在低人口與低經濟成長的年代,我們真的還需要透過容積獎勵的手段增加住宅供給嗎?

許多社區的居民其實希望居住在較低密度、高品質的生活環境(如台北市民生社區)。既有的環境發展密度亦已屬適宜,但目前的都市再生計畫,卻以財務誘因鼓勵開發商與屋主進行高密度的再開發。社區是否「只能」更新成一棟棟的門禁大樓,是需要重新思考的問題。

其實整建維護也是目前台灣的都市再生政策之一,但相對乏人問津,多數人選擇能獲利的「拆除重建」,而不考慮要出錢的「整建維護」。整體來說,台灣都市再生變成住宅改建,是因為我們對生活缺乏想像所致,而且即使居民有一些對生活的想法,也容易被更新利益的考量取代。

韓國首爾香林社區的改造經驗,能讓我們重新檢視:都市再生必然是拆除重建嗎?我們對社區、對生活的想像又是什麼呢?

社區農園一角,因是靠山的社區,自然條件非常好。 圖/作者自攝

OURs 都市改革組織

台灣第一個以都市空間改造、政策議題批判為主軸的非政府組織、非營利組織,...

公共政策 韓國 都更 居住正義 OURs 都市改革組織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