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威:擺盪在死亡與未來之間

聯合新聞網 阿潑
在馬拉威的日子,由於必須自己打點三餐,所以我們也時常上馬拉威市集張羅,感受戮力生...

在愛滋和瘧疾盛行的馬拉威,活著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生活」這兩個字,似乎更有深刻的意義,讓人格外有感觸。

有一天行經醫院的產房。產房沒有什麼先進設備,不過就是一塊塊鋪墊,平放在地上,讓待產的婦人能休躺;才駐足門外沒多久,便遇見一個陣痛許久的婦人準備生產,她雖沒有力氣但仍同意我們陪伴在側。

這是我們第一次看到生產的過程。親眼看到一個嬰兒從母體產出,震撼得我們沉默無言,熱淚盈眶。小娃兒一出生,就要經過愛滋等層層篩檢,確定他活下來的可能,可以想見,將來他要面對的坎坷人生道路,不是我們這些台灣人熟悉的學業競爭或就業困難,在這個貧病相依、死亡率高的國家,要掙扎、努力的,是健康地活下來。

於是,馬拉威人幾乎沒有什麼夢想可言,更別說是生涯規劃,每每聊到「未來」之類的話題,她們都會說:「如果我死了...。」這句話幾乎成為口頭禪,像是交代後事,也像是一種期望卻總令我們疑惑:「為何談及未來,總要以死亡的假設開始呢?」

未來和死亡,竟然是相依的。在一條曖昧的界線上。

活著是如此困難,馬拉威人生下來的目的,彷彿就是為了要活著。生和活,成了因果。

我想起有一次,因為疾病接受手術,被推進手術房前,護理人員切切叮嚀一些事項:「我們會放尿管,你會有想尿尿的感覺,但不要管他。」

「那我該做些甚麼?」

護理人員愣住了幾秒,回我:「你只要呼吸就好。」

有時候,我們感嘆人生的困難,卻未想健康是如此珍貴,能夠活著就不容易了。那簡單的呼氣吸氣,足以讓人涕臨。

我們這些來自文明國家的健康人,只是來當短期志工,如何同理當地人對生命的感受?我們真正能面對的「生活」,便是單純的「填飽肚子」好活下來。

馬拉威的小娃兒,在未來的日子所面臨的坎坷歲月,不是台灣的學業競賽或是就業市場的困...

對大多數國際志工或援外組織來說,挨餓這件事並不容易發生,畢竟,無論如何,都會有足夠的後援和金錢,讓他們能夠好好在這裡「做好事」。我們也以為自己會如此,卻不料,來到非洲,著著實實體驗了貧窮飢餓和「戮力生活」的感覺。

因為馬拉威通訊系統不發達,在一連串的陰錯陽差之下,我們耗費很多等待的時間,甚至很多次搬遷,才在一間簡單的房子住了下來。這間房子,除了沖水馬桶和一張桌子外,什麼都沒有。醫院的工作人員為我們三人張羅了床鋪、借我們瓦斯爐,也想辦法為我們安裝熱水器(頭幾天沒有),加上醫療團藥師借給我們的鍋子、熱水壺、電鍋,我們的生活因此稍微安頓下來。

由於我們所換的錢不多,三餐都要自己打點,我們花在吃飯這件事情上頭的精神便格外的多,怕台灣帶來的食物很快窮盡,我們也時常到市集買東西,自己張羅三餐。

這裡的電力系統似乎也不穩定,熱水器才用一天便燒壞了,我們就過著每天洗冷水澡的生活(有的時候就不洗澡了);一星期後,熱水壺的插頭、電鍋的插頭也被燒壞了,我們唯一可以依賴的便是廚房裡的瓦斯爐,到這個時候,連喝個水都必須要千辛萬苦地等著瓦斯爐將水煮沸,時常做的工作也就是燒水(因為平底鍋能燒的水量有限)。

到了最後一周,更是悽慘──瓦斯爐的主人需將瓦斯爐搬回去,我們就連燒水的工具都沒。完全陷入「無助」的境界。僅有的馬拉威幣也都快花光了。

不過,因為我們在這裡的付出,認識了些朋友,開始有些志工、當地人請我們吃飯,因此免除了幾餐的煩惱,我們也從當地人煮飯的方法中得到靈感:「我們可以買柴火,自己生火煮飯。」

因此,我們用我們僅有的錢,買了兩捆柴火、樹薯、地瓜、甘蔗、香蕉,花了兩個小時生火,做出了「非常有家鄉味」的烤地瓜、烤甘蔗,也吃得津津有味的。我那時才發覺,這一個月雖然遠離家園,卻在隔萬里之遙的馬拉威,了解了過去的台灣、以及我父母常常掛在嘴邊的他們「小時候」的生活,例如,把甘蔗當成零食,抓著就咬。同個時間點的不同地區,卻也連結了同個地區的不同時間點,我發覺與自己家鄉更貼近了,這約莫就是這個辛苦生活背後所帶來的甘美的收穫。

我所學的人類學,總是說要用「土著觀點」看事情,也就是瞭解當地生活。然而,外國人來到非洲、來到馬拉威,仍是帶著他們所熟悉的「高水準」的生活方式到達該地,進行他們所謂的服務。以某種觀點來看,省去生活上花費的心力,可以進行更多的服務,提供更多的付出,但是不是真的瞭解當地人,或者體會他們生活上的難處及優點,又是另一回事了。

我們的生活或許過得辛苦,但卻也讓我們瞭解「過了這一餐,想著下一餐」的生活到底是什麼樣的感覺,也讓我們開始思索,準備食物所花費的時間,對於馬拉威人到底有著什麼樣的意義,所謂的「生產」,放在資本主義脈絡和放在非洲,到底有什麼樣意義上的區別?在經濟成長起飛的台灣中生長的我們,在生活便利、四處都是7-11的台灣生活的我們,似乎沒有機會好好思考這個問題,而在這個月,它開始盤據在我的心中。

回到生火煮飯這件事。我們想得簡單,至少不會到鑽木取火的難度,不料卻怎麼都無法讓乾柴燃燒起來,急得我們滿身汗。碰巧,我們在地區性排球賽中的年輕人來拜訪我們,在我們窮途末路時,帶我們到市場買「非常便宜」的食材,並教導我們如何生火煮飯。

在熊熊烈火前,一位十五歲的女孩深深望著我:「你幾歲了?」

「25歲。」

「25歲還不會煮飯啊?!」她一臉不可思議。

我的自尊心嚴重受損,卻不知如何向眼前的女孩解釋:「在我的國家,煮飯這種事,只要插上電,按了開關就可以完成的事。」

究竟誰真正在生活,誰懂生活?

那天的日記裡,我寫著:

「會用電鍋煮飯,根本不叫做會煮飯!」

阿潑

認得幾個字,上了幾年學,打了幾份工,寫了幾本書,出了多次國。認得了這些...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