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老蚌生珠」談女人身體的社會控制

聯合新聞網 阿潑
photo cedit:Tatiana Vdb(CC BY 2.0)

映秀鎮位在川西高原門戶,即使是夏天都比城市來得宜人。那天,張太太快步走過漁子溪橋,往川震博物館方向走,氣喘吁吁卻不打算緩緩腳步。直到路上見著一個少婦推著娃娃車,方才停下,打聲招呼,並捏捏這半歲娃兒的臉,眼裡盡是柔情。

世人多已淡忘川震,但映秀人卻仍活在震殤裡。這個沒沒無聞的小鎮,在2008年5月那場驚天大震中,得到全世界的注意,只因為震央就在其中,映秀人的傷痛與哀愁也就不停被放大與談論,到今天卻再無話語可說。

張太太也是如此,但偶爾遊客問起,她也會直率傾吐苦楚,談她失去了的那個孩子,談這麼多年來的委屈。

那日,我跟在她身後,見她逗弄嬰孩,突然問起:「你,難道不會想再生一個回來?」40歲的張太太搖搖頭:「很多人都會這麼想,但她們很辛苦,生不出來,有的甚至在地震後驚嚇到連月經都沒了。」而她,則是放棄,「我年紀這麼大了,怎麼可能?」

因為嫁給藏人,她還有一個孩子,心想能把這孩子養大就吃力了,不敢奢望。

然而,比她年紀還大的婦女,並不放棄。我之所以問張太太這問題,是因為想起一部關於川震母親的紀錄片,片中,導演范儉試圖紀錄那些在地震中失去孩子的母親,她們如何傷心,又如何決意將孩子「生回來」,彷彿生了孩子就可平撫傷痛。

范儉在《重生》中描述這些母親的情感與決心,更藉著《活著》中的一個40歲婦女的積極,這對夫妻不停嘗試生育科技,在一次又一次失敗後,最終懷了一女。像是死去的孩子又回到人間。

雖失去一個孩子與數個孩子,對一個母親來說沒太大差別,都是極度的哀傷,但在實行一胎化的中國,這些30、40歲的川震母親失去一個孩子便等於失去所有。

國家與身體政治

這些川震母親並非不能生育,但含辛茹苦扶養獨子進了學校讀書,身體也邁入休養之齡,況且心理影響生理,她們的悲痛令她們彷彿失去了女人的身分與功能,非得求助醫療才能克服困境,所以她們投入生殖醫學療程, 想方設法讓自己懷孕。

為了朝向現代化的目標,中國政府為了降低出生率而實施「一胎化」政策,嚴格限定家庭小孩的生育數量,鼓勵的方法是房子、假期等補給,表明生一胎的婦女是典範。而這些川震母親的心情和渴望,遂讓中國政府開了大門,不僅對一胎化政策寬容(畢竟失去孩子也等於失去人口),還給喪子的災民生育補貼。

但問題是,在這場災難之前,國家以什麼樣的立場限制生育?在這場災難之後,國家又有什麼資格表現「寬容」?

別說當代中國,長久以來,許多社會國家以各種方式控制女性身體與生育,要她們貞節,令她們成為一個恰當的母親,甚至表現出一個女子應有的樣子。西蒙波娃便曾直言,女人之所以為女人,與其說是天生,不如說是後天形成的。

直至現代,女性獨立自主意識高漲,女人能夠工作賺錢,對於女人肚皮的控制慾都未曾稍減。以保加利亞為例,過去五十年間,社會主張「工人母親」(working mother),強調女性除了生育外,也要為國家服務、從事生產,但改革開放之後,社會上也要求女性應該要回歸家庭,要當個「母親」。

台灣更不用說,自國民政府遷台以來,便為了控制人口而實施「人口政策綱領」、「優生保健法」、「人工生殖技術倫理指導綱領」等等,「家庭計畫」也從「兩個孩子恰恰好」到「兩個孩子不嫌少」,近幾年來又因少子化,更積極獎勵生育。不孕、不生都成為社會與媒體檢驗與討論的目標。

在1980年,便有類似報導:

政府大力宣導「家庭計畫—兩個孩子恰恰好,是男是女一樣好」,工作單位宣導方向重在會生產的婦女身上,大肆倡導家庭計畫,但政府卻未曾研究且注意,有少部分婦女獨自在暗自私自落淚,因為她們是被譏為「不會下蛋的母雞」,對於這些不妊症的婦女,家計單位從未考慮到,而為其設想,或設想個「不妊症門診」或給予私自指導,這方面政府有待加強。(1980-11-17/自強日報/中部版)

社會學者Bordo便曾提出「身體政治(the politics of the body)」的概念。她認為,女人身體是被社會文化建構的,亦是各種權力鬥爭的場域,文化對身體產生直接支配的力量,透過女人每日身體運作而展現,如:女人必須要有女人味、要坐有坐相、要節育,如今則鼓勵多生等,都是政府或國族透過醫療、政策、論述等方式控制女體的具體方法。

不論我們再怎麼把生育視為個人人生規劃,把身體看做個人隱私,但在這個展露身體、裸照散布、婚姻狀態、情慾道德辯論、生育狀況,乃至於必須為了政治選舉辯證「女人的角色」或「女人的器官」時,將身體看成個人的、隱私的,恐怕就是種天真。

媒體上的女人/母親

更別說,這個社會對女人何其刻薄與不友善,從媒體上的女人/母親的形象便可得知。

社會看待女性有多種期待,卻也給了多種意象,鼓勵其獨立自主卻也要求她們善盡女人的「責任」;期待女人愛護自己的容貌身體,卻對其年紀與儀態苛刻──當然表現在歐巴桑與正妹之類的反差上。

當平均餘命升高,老人越來越多的時代,媒體與社會並不吝惜鼓勵長者多追求第二春、積極於戶外活動,多發揮剩餘價值,甚至強化「活力老人」的意象。但另一方面,卻在報導字句中稱五十歲老翁、五十歲老嫗,言必稱老,像是忽略這些人還在社會中間位置,頻頻弱化他們──當然若他們是學者、高官、名人,對待就不相同──彷彿還是均壽五十、六十的古老時代。自以為典雅實為迂腐。

尤有甚者,日前媒體談論幾位「熟齡」女明星婚嫁生子時──媒體稱之為高齡,尚且就不討論如何可稱為高齡──竟冠以「老蚌生珠」的語詞,著實令人傻眼。

查閱成語字典後,發現「老蚌生珠」原比喻年老有賢子,後指老年得子。在《北齊書•陸印傳》中便有此句:「吾以卿老蚌遂出明珠。」換句話說,「老蚌生珠」並不特指男女,但確實意指「老年」。

雖語詞會與時俱進,隨時代產生不同意義,但在平均餘命如此高的今日,報導中的女星多為36歲上下,這年紀是否夠格稱「老」,實令人疑惑?

我們尚可理解,明星必須呈現某種不可使人失望的風華,因此無法見其老,「凍齡」才是價值所在,而她們亦有責任讓自己容貌姿態不老。然而事實是,她們也是人類,即使動用各種美容科技,都無法改變自己的身體狀態和年紀,但那不表示,對明星乃至於女人必須動輒以「老」相待,彷彿那是可怕的生理現象,彷彿那不被鼓勵又不自然。

恰恰相反,正是因為那是自然現象,所以他們才被高規格對待。報導中的女星在婚嫁後自然懷孕生子尚且如此嚴苛,倘若並非如此,又該受到何種檢視與討論?(一直以來便有不少女星被爆料其求助生殖醫學)因為是老蚌,所以難以生珠嗎?

這些女星生育淪於這般語境,也是因為在醫學科學論述中,生育力與生育品質與年紀成反比,其推估越是高齡越是難以生育,生下不健康孩子的比例也高;其也暗示,不道德、不規矩的交往關係,也會影響生育品質,甚至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

而媒體,更是操縱人們的認知與偏見。許多年前,有部收視率高的連續劇叫《姻緣花》,女主角因為無法生育而求助一名為顧小春的女子,請她當代理孕母,這個「小三」卻愛上男主人,破壞了原本幸福美好家庭,「顧小春」在當時像是壞女人般人人喊打,卻也成為該年熱門的社會議題,代理孕母被貼上懷疑的眼光,飾演顧小春的演員潘儀君還出席代理孕母公聽會作證。

媒體文本的影響如此強烈,甚至成為道德標準尺度。因此,當報導鎖定女星的生育狀況時,似乎也在說明這些人年紀再大還不放棄當媽、如此高齡小孩仍可愛而健康,從而對閱聽者形成隱姓控制:你也可以,你為何不生,你甚至還沒有她們忙碌。

作為公眾人物,女明星似乎必須得被至於放大鏡下評判,她的年紀、她的婚姻關係、她的生育狀況、她的小孩健不健康...,甚至,生育前身材好不好,生育後回復速度快不快,是不是個辣媽,有沒有足夠的母愛,就像是女性標準評比一般,嚴苛得讓人心驚。而一般人,普普通通的女性,則一再透過這些論述給自己壓力:「為什麼我做不到?」

我們很難期待女星在媒體上穿著性感的是為了展現身體的主體性,更難期待她說出,自己決定自己的身體和生育權,搶奪身體的發聲權。相反地,我們看見的是女星與媒體共謀,共同打造一個對女性身材、樣貌和家庭生育的價值標準。

生育的功能?

可是,社會卻忽略普通女性在身體與生育之間的掙扎無助,她們想擁有自我卻無法放棄「天職」,但即使想要履行天職,卻有重重關卡。女人並非天生就該生育,也並非就有「功用」。

十年前,我曾訪談十多位已婚女性,探討女體與生育關係。她們多半無法明確說出「渴望當母親」的原因,只是說:「結婚後就是要生小孩啊」或「女人就是要生小孩才叫女人」,但當詢問她們無法或尚未懷孕的狀況時,她們都回以周遭人的看法或社會的期待,卻無法道出自己的想法。

她們當然有不好的感受,而那種感受卻只是自覺無用,或屢遭他人歧視的眼光,但他們除了稱那是命外,也沒有自我安慰的方法。儘管當代貌似女性能夠自主決定生育權,以致於像是她們忙碌、不願生育、存款不夠而造成社會「少子化危機」,但卻讓大多數無能無力生育者,那些脫逃不開生育價值意識的女性,更缺少援助而墮入更深的困境。她們又該如何解釋自己的問題?

川震母親因為災難,所以被寬厚以待,但大多數女性則不然。能不能生,生不生得出來,在社會媒體的論述中,根本像是一種對女性價值的認可,而非我們自以為的選擇機會。

不論年紀,不論現實情況,凡女人要生子必然有諸多考驗想像與掙扎,即便是到了年齡邊界想要生子,至今都有許多科技可以幫助或者支持她,當下這個世界比我們想像的更寬廣,更有機會,更有許多可能,但社會與媒體若屢屢輕率羞辱那些還不算高齡的、還不算無能,更不是弱勢者,嘲弄她們突破困境想達到目標與夢想的,就會讓更多弱者、無能且無力者在更深淵。

當媒體輕率論之「老蚌生珠」,卻不自覺這是錯誤的羞辱,甚至,這偏頗的價值認知如此不被質疑時,不免令我這「老蚌」看了也發怒。

阿潑

認得幾個字,上了幾年學,打了幾份工,寫了幾本書,出了多次國。認得了這些...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