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淘汰產業,還是釋放人才?

聯合新聞網 詹益鑑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對年輕人來說,這是充滿機會的年代,也是看不見未來的時代。科技創造了新富資本家,但也消滅了舊有工作機會。難道技術創新與資本主義,一定得造成世代剝奪與階級對立?還是透過教育翻轉與知識流動,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上星期在網路上有兩個重大新聞議題,不斷被分享與討論。一則是「國家到底有沒有對不起年輕人」,從房價薪資到階級僵固,從資本主義到公平正義,這個議題可說戰火四處蔓延,網路名人與各論壇紛紛加入論戰,社群媒體上天天有新的分享轉載。

另一則是震撼全球資本市場與科技產業的新聞,來自Facebook以190億美元的條件,收購行動通訊應用程式WhatsApp,收購規模之大,價值相當於台灣公開市場上第五大市值的企業,也引起台灣網路業與創業圈的熱烈討論。

這兩個議題表面上一個是社會問題,一個是科技新聞,但在我來看,其實都是資本主義造就的現象,其實應該一起思考反思。第一個議題的討論已經非常熱烈,我就不再加入,先聊聊Facebook收購WhatsApp背後可能引發的社會問題。

關於此收購案的動機與目的,許多科技媒體都已加以分析,主因不外乎是「行動」時代正式來臨。但如此巨大的財富重分配,也讓人不得不思考,科技創業的成敗,是否造成新的社會現象與經濟問題?

不說這次被高價收購的WhatsApp僅有55個員工,兩年前同樣被Facebook收購的社群行動照相應用程式Instagram,以10億美金規模收購創業約一年半時間、團隊人數僅有13位的新創公司,也同樣具震撼力。

而當時的報導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華爾街日報記者Dennis K. Berman 在 Twitter上所寫下的這段話:「記住這一天。551天大的 Instagram 價值十億美元,116歲的紐約時報公司:九億六千七百萬美元。」

讓我們稍微計算一下,當年Instagram的成員,從收購金額中平均每位可以得到七千七百萬美元,相當於二十三億新台幣;現在WhatsApp的成員,平均每位更是拿到三億四千萬美金,相當於一百億新台幣。兩年之內,矽谷多了近70位資產驚人的新富,只因為他們創造了新的商業模式與網路公司。

媒體板塊跟科技產業的快速改變,在這個「網址比地址更值錢、網站比車站更擁擠」的數位經濟時代,科技創新就像是火山崛起,無情地噴出火山灰與岩漿,遮蔽廣闊天空、改變氣候環境,同時也肆無忌憚地吞沒土地、重塑地貌,所有的產業都受到影響,沒有辦法適應的物種只能被淘汰;火山也會引發地震,造成板塊移動,舊大陸似乎只能逐漸往海溝與地殼深處隱沒。

這是產業改變與典範轉移的黑暗面,也如同這篇討論矽谷房價的文章所言,科技創業所造就的財富推升了房價與物價,也帶來了經濟壓力與社會問題。或者,當56人的WhatsApp團隊得到190億美金的同時,是否代表數萬名電信產業員工的未來前途岌岌可危?

回顧近代歷史,從印刷術普及,到工業革命引發製造業與資本主義興起,然後是電力普及、汽車發明、電視出現、傳媒興盛,其實技術創新與規模化經濟所造成的財富暴增與產業淘汰現象,從來沒有消失,只是不斷地在不同產業、不同地區、不同時間發生。

固然「破壞式創新」伴隨著全球化現象不斷發生,推動著技術領先者不斷被勞力與土地較具生產優勢的新興國家取代(如美國的汽車、電視、電器與電子產品的製造及品牌,相繼被日本、台灣、韓國、中國等取代),但是不可否認,技術創新的本質,仍然是知識與技術,以及優秀的人才與教育環境。

姑且不論美國移民社會特質與科技教育成功之處,但美式資本主義的確創造了許多新的產業發明,也創造了大型跨國企業的出現與經營管理學的盛行。當然,所謂的美國夢,無論是早年的淘金還是晚近的創業,都包含了對財富的追逐與個人成就感的實現。

隨著電腦與網路的普及,資訊的流通飛快、數量爆炸,造成知識經濟與數位經濟時代的來臨。產業革命也不再是製造業的課題,服務業也開始受到電子商務、網路平台、行動載具、應用程式的創新,例如EZTABLENicedayQLLUber,分別進攻餐飲、旅遊、教育與交通等產業。

這些新創企業也許都還沒有成功,但是一定已經造成行業中傳統企業與從業人員的壓力。十幾年前電子郵件興起,有人預言郵差會失業;到了網路媒體出現,傳統媒體也開始警覺。然而這些年下來,郵差沒有真的失業,反而因為電子商務的出現,而有了更多的快遞貨量;傳統媒體雖然失去光環,但如果熱情擁抱網路,經營成績往往還是勝過新進網路媒體。

所以,重點不在新科技是否應該淘汰舊產業,而是從科技創新釋放出來的產業人力,能否得到更好的知識教育與工作機會。科技與教育,曾經是台灣引以為傲的產業聚落優勢與人才素質來源。但今天,卻似乎成為我們的絆腳石。而關鍵因素,有人覺得是貧富差距過大,也有人說是產業轉型太慢。

解決貧富差距與產業淘汰問題,無法一蹴可及,但是從矽谷蔓延到全球的線上教育翻轉教育風潮,從某個層面來說,正在嘗試解決數位落差跟終生學習的問題。而我覺得,這才是解決人才落後與產業升級問題的核心。

一直以來,我們認定「教育」與「學習」可以改變人的命運,是造成階級流動的關鍵,在過往兩三個世代,也的確發生這樣的現象。但現在,似乎只有創業跟投資,透過技術跟資本的規模化,才有機會改變財富的支配權與自主性。

不過,當我檢視科技創新所造就的產業淘汰與失業議題時,再度發現教育的重要性。但重點不是學校教育,而是社會教育、產業教育、成人教育,以及所謂的終身學習環境。

也因此,在推動技術創新與產業改革的同時,在科技新貴與創業致富故事的背後,國家社會不能忽略成人教育與數位落差的議題,更必須提倡終生學習的觀念。避免數位落差與淘汰性失業的關鍵,其實是網路覆蓋與學習能力,全民教育應該造就的是終生學習的能力與習慣,而不是特定產業或某種類型經濟的技術與知識。

我對知識與教育的一貫信仰是:真正的知識份子,是運用知識的力量改變世界,而不是利用知識去掠奪弱者。教育除了養成終身學習的能力,更要培養勇於創新與永不放棄的態度與承擔。

而如同《超極資本主義》一書所言:我們必須鋪設一條讓資本主義與民主制度共存共榮之路。關鍵是公民權利的實踐,民主制度的落實,還有知識與資訊的普及與流通。

新時代的資本主義,不該繼續造成階級對立。網路與行動產業,不該只是創造新富、淘汰舊產業而已,而是創造知識流動、教育翻轉、文明進展。創新的資本主義,要能創造更多機會,而不是消滅工作、剝奪就業。

我們要做的,不只是推動技術創新與科技創業,更應該關注教育改革與知識推廣,更應該鬆動僵化的舊有資本主義概念與既得利益者的社會結構。

科技,除了來自於人性,更應該關注於人道。而知識流動與教育革新,除了是人才的培育基礎,更是人道的終極實踐。

詹益鑑

之初創投共同創辦人暨合夥人,投身創新、創業、創投領域近十年,長期關注科...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