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貓哪來一夫一妻制啦!

聯合新聞網
熊貓家族真幸福?(圖/伊達政宗提供)

在3/16由「台灣幸福家庭聯盟」舉辦的「活力台灣、幸福家庭、快樂義走

」中,看到「一夫一妻,熊貓家族真幸福」的文宣品,我真替被主辦單位們守護的下一代的科學素養感到憂心。熊貓不是一夫一妻制,就算是,那也跟人類家庭無關。

我是不知道熊貓幸不幸福,不過牠們的婚配制度(mating system)絕對不是一夫一妻制。根據全球研究熊貓最權威的「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的資料顯示:「在同一發情季節,一隻雄性大熊貓可與多隻雌性大熊貓交配,同樣一隻雌性大熊貓也可接受多隻雄性的交配,因此在大熊貓世界的婚姻是多雄多雌制。」[1]同樣地,在愛丁堡動物園網站的「答客問」中,針對「在野外,大熊貓是一夫一妻嗎?」也簡潔清楚地回答:「不,牠們是一夫多妻(polygamous)。」[2]再者,熊貓「交配完成後雌雄大熊貓再次分開單獨生活,妊娠、分娩和育幼等工作由雌性大熊貓獨自完成。」顯然熊貓再萌也不能成為人類幸福家庭的代言人。

使用「一夫一妻」(Monogamy)這個字來描述動物的婚配制度時,應當理解到動物的「一夫一妻」並不全然如某些人類想像的「手牽手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從今直到永永遠遠」(就算Homo sapiens 也不是這樣)。一夫一妻在不同動物甚至同種的不同個體有著不同的情況,大致可分為:

‧短期一夫一妻—像是只維持了一個生殖季的一夫一妻

‧長期一夫一妻—可能維持了幾個生殖季

‧終身一夫一妻—維持一夫一妻到伴侶死去,之後可能再尋找新伴侶

‧序列式一夫一妻—同一個時段只有一個伴侶,但不同時段可能有不同伴侶

‧社會性一夫一妻—共同維持某塊領域、資源或者其他社會性因素

‧隱蔽的一夫一妻—罕有偶外交配(extra-pair copulation)

人類為什麼演進成一夫一妻,其實有很多科學家在討論,有興趣的話也可以讀一下賈德戴蒙寫的《第三種猩猩》。但我認為要將「一夫一妻」視為「自然」或者「必須如此」的通則,事實上是忽略了生物學經常出現的「多樣性」。面對不同的環境條件,而有不同的行為表現或者社會模式,在動物的世界中並不罕見,那麼從草原、叢林到沙漠,熱帶到寒帶都有分布的人類,會有著固定的婚配模式嗎?

我們在思考人類行為時,經常會以其他動物的行為作為參考,特別是演化親緣關係與我們很相近的靈長類。但「台灣幸福家庭聯盟」這次以大熊貓為參照的對象,實在看不出熊貓與人類的相似點,在基因體的相似性也僅68% [3]若以基因組與人類相似度高達98.8%的黑猩猩作為參考,他們也不是一夫一妻的社會。而且,挑選一夫一妻的動物作為「模範」時,不能忽略其他不是一夫一妻的動物-再說,非一夫一妻的動物在自然界中還比較常見。

另外,我認為不管參考的動物和人類有多相似,都不該作為人類的行為準則,如同《共病時代》寫道:「我們從動物祖先那兒承繼了一套複雜的性遺產。人類性趣與性實踐的多元百態證實了這一點。......朝『大自然』尋找道德準則是錯的。」明尼蘇達大學的演化生態學家瑪琳.查克(Marlene Zuk)也表示:「運用動物行為的知識來合理化社會或政治意識型態,是錯的。」——更何況這次「台灣幸福家庭聯盟」用來合理意識型態的「知識」還是錯的;說熊貓是一夫一妻,你這樣我們以後怎麼教小孩科學素養呀



註〔3〕:Nature News. Genome reveals panda's carnivorous side. 13 December 2009

陸子鈞

PanSci 泛科學主編、台灣大學昆蟲學碩士。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