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創造了「被危機管理」的腦死政府
已經忘記是什麼時候開始,回想一下企業或政府發生醜聞事件後,必定有以下這番媒體對答:「危機管理做的不夠好,才會導致溝通不良、認知落差,事實上我們做了……」、「現在最重要的就是把事情做好,……」彷彿一切事情像是可憐的老實人不懂的該如何表達,一時慌張失措而讓大家誤會連連。鞠躬對不起成了標準動作、自稱受害者是第一時間的說法、重新檢討的說詞掛在嘴邊,我幾乎以為大家該不會都上了同樣的訓練課程了吧?(說真的這部分還是演藝圈處理的比較有創意)
然而發生危機的頻率有越來越少嗎?媒體上了癮,當起民間稽查員、檢查官,全面盤點的結果就是發現食材也有問題、油也有問題,接著是泡麵、澱粉,當這些封面故事都大賣後,換個品項再來一次,洗髮精、沐浴乳、洗面乳全部中標,台灣的優良企業百年老店都成了黑心廠商,代言人算什麼,連總統副總統也是這些企業的保證人呢!近日來最扯的是交通部竟然想要來個「全民抓包」,發獎金鼓勵民眾投訴檢舉eTag的問題。
我想請問,一個政府沒有能力靠驗收或測試瞭解問題嗎?不,說穿了這只是平息民怨、討好媒體的投機作法。
這些現象都是危機管理效能極大化的「後遺症」。若只以結果論的績效指標檢視,就會太過著重於有「預防」概念的徵兆期和「治療」概念的復原期,而當企業與政府都追求一樣的績效指標時,合手打造的太平世界之下,就是現在你我所處的眾多亂象。
危機?風險?傻傻分不清楚
危機與風險不分即導致管控失能。風險管理可說是談危機的前一步驟,然而現今政府部門幾乎無法辨識各自業務的「風險」何在,一律花錢請媒體監測公司,24小時監看談話性節目與新聞台,每天早上進行輿情分析,研擬回應內容,鎖定特定發言立委進行「溝通」,危機管理就只剩下新聞稿與長官會報,其他的一律不重要,只要別上報紙、別被點名,今天就算功德圓滿,哪裡管得到業務內容呢?請大家做幾個練習題,就知道是否你也落入「風險來自媒體」的錯誤邏輯裡:
●若你是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請問該處應該管控的風險有哪些?
●若你是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請問該處可能會發生的風險有哪些?
●若你是企業裡的研發人員,請問需要管理的風險因子為何?
作答時若不約而同的都先跑出「媒體(惡意)報導」時,那麼恭喜你,你已經成為「被危機管理」的優先族群!
無法辨識可能發生的風險,自然就無法預先想像標準作業流程,那麼進入危機爆發期,就只能依照公關公司或管理顧問公司建議的程序進行,所有的正事都等下在做,先把火滅了、長官安全退場再說!
滿意度調查滿足了誰?
接下來的事情你我都很熟悉,咒罵媒體嗜血斷章取義之餘,就是花納稅人的錢購買廣告進行置入行銷。這已成為危機「復原期」的必要工作,購買版面好好「溝通」各類政令宣導,而媒體一邊罵一邊有錢賺,何樂而不為?下次罵政府前還可以假惺惺的先通風報信,再告訴你新聞自由不得不報;或者媒體缺營收時來個政府滿意度調查、幸福感調查,創造另一個「排名危機」。
最矛盾的案例就是號稱五星縣長、高滿意度的苗栗現劉縣長,你認為呢?
沒有風險概念的危機管理,勢必走向民粹為上的風向球政治,然而在媒體功能不彰、過於譁眾取寵的包裝手法之下,「製造」出來的意見不一定是主流民意,因此政府得到不完整的資訊、下了不正確的政策結論、民怨一起立刻朝令夕改,公務員疲於奔命應付繁文縟節的流程,誰還有心力去瞭解用心執行自己的業務?
一架攝影機一支麥克風加上1999市民熱線(或任何首長信箱),你知道嗎?其實我們都已經間接創造了這個腦死政府。能不能讓它甦醒恢復功能,得要看看媒體可否真正監督政府的核心業務?人民的滿意度不要只是建立在自我的蠅頭小利之上?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