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光復中學扮納粹事件想想,我們真的能「容錯」嗎?

聯合新聞網 WaCow
學校裡的主題遊行活動能不能選擇納粹當作主題?當然可以。問題在於「表達」的方式,傳...

因為一場古今中外歷史人物的扮妝遊行,光復中學的同學們選擇納粹親衛隊作為主題,沒想到引起極大爭議,短短兩天,不只總統府發出聲明道歉、取消優質高中的認證與補助,校長也因此為此辭職下台。

這個事件發展至今,打擊最大的並不是光復中學的老師和學生而已,而是台灣所有身在其中、看著這件事情變化的孩子們。這個社會裡的大人們,不論平常對教育改革多麼侃侃而談,都做了最直接的表態:我們無法容忍孩子犯錯。

學校裡的主題遊行活動能不能選擇納粹當作主題?當然可以。這和任何電影、小說創作者想選擇這個主題一樣,即便議題極具爭議性,也不代表學生不能自由選擇。問題在於接下來的「表達」方式,到底傳遞什麼訊息?

就校長的說法,事先提交的申請單內,完全無意提倡戰爭或任何鼓勵迫害行為的意味,校方秉持尊重學生的立場通過此案。站在鼓勵創意、不預設立場的教育原則下,能夠承擔「孩子可能犯錯」的風險,我認為這是學校第一個值得肯定的地方。

顯然校方和孩子高估自己掌控議題的能力,或者對於「表達方法」過於輕忽。他們犯的錯誤,就是不知道整體設計出來的口號、服裝、肢體語言、表情動作和道具,每一項都是重要的溝通工具,整體呈現出來嘉年華式的戲謔感,絕對不是表達納粹主題最好的選擇,更必須對別人觀看表演後解讀的訊息負責。

這樣的主題活動一定有資料蒐集的過程,看看那輛手工精製的戰車就可得到蛛絲馬跡。但就算看過影片、讀過小說的孩子們,會不會仍有可能犯下同樣的錯呢?真正讓孩子甚至老師誤判的關鍵點到底是什麼?

孩子犯錯是事實。那麼我們又是怎麼對待犯錯的人,甚至還是受教育中的孩子?

首先,媒體看到影片照片見獵心喜,新聞內容根據網路風向已定好角度充滿指責意味,顯然沒有經過太多思考就上了檯面,同樣輕忽跨媒體傳播引發的效應和後續結果,引發以色列與德國在台協會的聲明。這點的判斷程度,恐怕和學生沒有甚麼兩樣。

接下來,總統府的態度更顯荒謬,教育部長帶頭嚴厲斥責動作頻頻,並迅速取消優質高中的認證與補助。不成比例的懲處意味著只要一個「引起社會關注」的錯誤,就將其他努力一筆勾銷通通不算,那些做過洋洋灑灑的評鑑都不重要,正常程序和法規也都靠邊站,部長一句話就能定生死。

場景是否似曾相識呢?嚴厲的懲罰表示父母(管理者)已經盡了責任,而一個令人「難以容忍」的錯誤能一夕顛覆對孩子的觀感,開始全面監視、負面解讀所有的行為動機。

教育部做了最差的示範。那些「從錯誤中學習」的教育理念,只存在別人定義可接受的範圍裡;這種就像古時候「斬首示眾」一樣,狠狠地將犯錯的人高高掛起,誅連九族,只怕和自己沒有切割乾淨,當然有意無意間充滿警告暗示,其他人別再搞出類似情況了。

以後將有多少學校更小心翼翼舉辦活動?有多少老師不願意孩子嘗試「沒做過的事情」?談什麼翻轉教育呢?一次錯誤都不許犯!

教育部應該和校方站在一起,如同光復中學一直和老師學生站在一起共同承擔。相較於教育部充滿政治味毫無建設性的新聞稿,光復中學的新聞稿中勇敢地和老師學生站在一起,闡明即將採取的教育行動,立即反省並調整作法,最重要的是不斷保護孩子,給孩子犯錯的空間,這才是一所真正的優質學校。

透過這個事件,我們當然可以檢討教育的方式和內容出了什麼問題、探討情意教育的缺乏和改進方法,甚至進一步深究溝通表達的藝術,這些資源和訊息都能協助孩子領悟到自己的作法為何不妥,也能幫助校方將這個主題活動辦得更完美。然而因為這個錯誤,我們完全抹煞第一線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也讓學生們噤若寒蟬,甚至寫出「以後還是少碰為妙」的結論,還沒步出校園就親眼見到校長老師們的「下場」,我們還能期待孩子們觸碰更複雜的議題嗎?

不只是孩子,每個人都有犯錯的權利也必須承擔責任,但是「不能容錯」的社會,只會讓價值觀更加偏頗、理盲濫情地憤怒沮喪。我們正在違背我們對孩子說過的話、我們正在塑造我們討厭的濫情社會,收起批評和苛責吧,我們期待光復中學的扮裝活動繼續舉辦,我們也期待今年犯錯的孩子們記取教訓,深刻了解這項議題後,明年勇敢地告訴大家你們學到了什麼,給我們這些大人好好的上一課。

WaCow

認為家庭主婦是最難的全職工作,所以只願意承認這個身分。2013年底前是...

WaCow 時事觀察 教育部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