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田園小農夫計畫」—柯P真的開示了多元教育?
日前柯P為了量尺問題和教育局嗆聲,一句「看家長包圍的是教育部還是台北市政府」看似替家長們出了口怨氣;接下來一片叫好的「小田園小農夫計畫」如火如荼地展開,各行政區內選定一所學校試辦,開闢校內快樂農場,讓孩子們親手栽種農作物,有機加菜順便加強食育概念。
我倒抽一口氣。在腦海裡揮之不去的兩段對話或許可先做背景說明。
有天去樓下剪頭髮,電視上正好播出爭論量尺的新聞,理髮店老闆娘的兒子正好是國中生,我從鏡子裡瞧她對這事情沒甚麼反應,不免好奇開口:「你孩子不是念國中嗎?那你的看法是什麼呢?」
老闆娘淡淡地回我一句話:「我們哪裡搞得懂什麼量尺不量尺的?以前聯考的方法簡單到每個人都懂,現在光弄懂就要花多少時間?而且那些都是很會念書的小孩跟家長才會在意的啦,不太會念書的孩子,用甚麼方法量都是輸,有學校念就偷笑了!我們討生活就很不容易了,其他的只好當白老鼠沒辦法顧啦!」
我分不清她臉上的表情,不過這種看開的淡然卻讓我耿耿於懷。
另一個周末帶孩子在公園裡放風,和其他媽媽們聊聊育兒經。其中一位媽媽為了讓孩子接受五育均衡發展的教育,好不容易找到一所體制內的小學附設幼兒園,每天開車接送孩子並努力參與學校事務,尤其是實驗教育法三讀通過後,家長會與校方積極合作,希望能轉型成融合華德福理念的學校,未來孩子就能在體制內上理想的公立小學。
她眼中閃閃發光,充滿希望的說:「現在是柯市長當政,我相信比較有機會改變,什麼都有可能發生。」
其實把所有教育改革的擔子放在台北市長身上並不公平,畢竟是教育部擬定課綱、決定國家的教育政策,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台北市有最多的資源和空間,展現對台灣未來教育的想像以及實踐,同時掌握著社會絕大多數資源的這些家長們,對政策方向具有實質影響力,也是塑造社會價值觀的主流團體,若身為首都的台北市仍走回換湯不換藥的老路一條,恐怕台灣教育改革喪鐘已經響起。
量尺事件反映出柯市長對教育的改革思想尚未完整成型。柯市長聽到的「廣大民意」,畢竟是某些家長們的放大聲音,也許評分標準不同真的會有「些微但關鍵」的差別,但無疑地是重拾分分計較的智育至上主義,這與十二年國教原有的精神大唱反調。倉促上路的十二年國教的確千瘡百孔,但這條不歸路終究指出一個值得努力的方向:打破單一智育能力評量、去除追求明星學校思維。
單憑老師們翻轉教學依舊逃不出老式評量、學生再怎麼翻轉學習仍得接受體制的評鑑;有能力負擔高額學費的,或有時間陪著孩子自學的還有一線生機,然而當社會裡百分之九十的孩子都因為接受教育而懷憂喪志,就算我的孩子逃過這關,她要面臨的又是甚麼社會呢?
簡單的說:我們用錯方法,但在追求對的事情。假十二年國教的錯亂讓家長的焦慮提早發酵,台北市區的國小有新北市的家長天天跨區接送就讀,更別提必須抽籤排隊面談的私立小學了。
出身於傳統菁英教育的資優生市長,要不就是沒看破這一點,掉入傳統思維,另一個可能就是不願得罪「民意」(喊的大聲的民意),順勢而為而不願辛苦地引領價值改革。
台北市能作的事情,就是發展「多元價值」的帶頭示範,如同我們將學習自主權還給孩子的概念,也請教育局「放手」讓喘不過氣的學校自主決定發展方向;率先停止加諸於學校的各項「宣導計畫」,這些為了拿預算而舉辦的活動耗盡老師學生時間,其實毫無實質教育效果。試想為了「交通安全」、「反菸反毒」、「品德教育」、「國防安全」……等這些八股主題畫海報辦演講比賽,真能搞出甚麼意義來嗎?
以往的「標竿」學校必須是「得獎機器」與「計畫報告製造工廠」,資源集中投注後等於變相製造明星中小學。而補助項目又是主管機關決定,難道所有的孩子都必須對陶笛、烏克麗麗、機器人組裝、合唱或電腦感興趣?還是妝點「多元」的抹粉胭脂?「假多元」只會造成孩子和老師更多負擔,除了書要唸好,還得像個超人一樣蒐集獎狀、參加活動,看起來每個都是全人,其實每項都很勉強都很累人。
給一個發展主題,將資源「平均」補助轉換成每校活用預算,鼓勵讓學校開放學生參與,就像在企業裡自行提出年度計畫,通過後實施年底進行評鑑。
舉例而言,準備實施的「小田園小農夫計畫」,目的是為了加強都市孩子「食育」概念,那麼就不應該top down規定擠出一塊空地作開心農場的單一作法,而是讓學校自行提出發展與食育相關的課綱、活動,誰說不能帶孩子走出校園,走入八里三芝的田裡,直接認養合作一塊梯田呢?食育又僅僅只有蔬菜一類而已,肉類呢?魚類呢?說不定這些都還能擴大討論到動物權與海洋生態保育的議題。還有數學課、理化課裡能不能也跟食育相關呢?
選定區域試辦的作法,其實跟以往的各項計畫毫無差別,只是趕上流行、立竿見影、家長看了喜歡而已。教育就在生活裡,學習不一定得在教室,這才是真正考驗老師們的授課能力,這才是「翻轉教育」。
真正的多元,是讓不同的教育理念都有發展空間。原有政見裡計畫將閒置空間開放予實驗教育團體使用,然而允許合法使用只是硬體鬆綁,更積極的作法應是與教育團體研擬體制外中長期教育發展政策,在教育部尚未改變課綱前,至少讓更多孩子有機會選擇其他適性的受教方法,不需要冒著擔心文憑的風險、銜接社會的壓力,甚至是「另類」的社會標籤。
至於打破明星高中神話,不妨學習日本的做法,同一行政區的高中老師每兩年或四年輪調學校,當老師與資源不再是迷思的因素,學生的學習能力或者學習問題才能真正公平地被看見。
雖然越來越多人意識到過時的台灣教育已不符合時代需求,但實際上孩子的選項看似更多(更多學校、更多管道)但還是停留在單一價值裡打轉。教育的核心價值就是放手、信任、討論,唯有體制內外同時與時俱進,我們才來得及趕上世界教育的腳步,畢竟孩子都生那麼少了,我們竟然還顧不好?
既然大部分人只聽得進「人生勝利組」的人說話,那麼我們深切期待柯市長領導的教育改革,不只有形式上的改進,而是思想上的省思與突破。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