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中足賽——死守香港逼和中國!真實世界的無奈救贖
近年來,在香港的市民社會中,與中國一直瀰漫著緊張關係,爭取真普選的雨傘運動、反水貨等等,今年,這樣的情結蔓延到了足球場上。
當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亞洲區會外賽分組抽籤公布後,9月3日和11月17日兩天的對戰,就一直令人期待,正是兩場中國與香港足球正面對決的時候。
兩隊第一回合交鋒前數月,就已經瀰漫不安的氣氛,五月份,中國足協宣布與香港隊的主場選在離香港再近不過的深圳,這就已經夠耐人尋味了;六月份,針對香港隊而充滿種族歧視的「不輕視任何對手 這支球隊的人,有黑皮膚,有黃皮膚,有白皮膚,這麼有層次的球隊,得防着點!」的宣傳文案,更是惹惱了許多香港人。選在深圳或許是對香港表達善意,或許是因應9月3日北京大閱兵而將比賽遠離京城、或許是純粹戰力考量註1,以免橫生枝節。不論如何,這場比賽門票的銷售中國戒慎恐懼,不論主客場球迷,都必須採取實名登記制才能購票,進場也必須檢查和票上登記相符的證件才能入場,自己知道有「案底」的,索性也直接放棄申購球票。也就是說,你坐在哪個位子、家住哪裡、老大哥可是一清二楚,香港球迷想要作怪的話,後果請自負。
這場山雨欲來的比賽,深圳的親戚請「朋友」幫我買票,還煞有介事地問了我的台胞證號,但是比賽前兩天等拿到票時才發現,票上登記的是中國身分證號,被海噱的「代購費」當然只能自個兒吞下去。眼看進不了場,只好轉進球迷團體「香港力量」在旺角一家包場的咖啡廳,隔海加油打氣。
前兩場會外賽,香港雖為特區,但是如同國際競賽慣例,賽前依舊演奏義勇軍進行曲,不過卻吸引大量主場球迷噓自己國歌的有趣氛圍;在這樣的背景下,這一晚的賽前儀式也就格外有戲,但既然兩隊同屬一國,國歌也就索性只奏一次,既然分不清是你的還是我的國歌,大概也就沒啥好噓的了。
中國雖然主控全場,但是四度踢中門柱、兩度香港後衛空門救險,門將葉鴻輝多次撲出中國隊射門,最終雙方以0:0戰和,「英雄輝」、「鋼門」的封號也都送給了葉鴻輝。這場比賽過程十足成了當今港中關係的比喻,球場上黑皮膚、黃皮膚、白皮膚的港人,奮力死守,加上護國神柱的保佑,或可將中國暫擋於門外,且以和局作收。但真實世界裡,如潮水湧入的中國勢力或以水貨客或以政治控制之姿無所不在,電影《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裡的滂沱紅雨,象徵著所有香港人都將無所遁逃這股紅流。這場死守的和局帶來的喜悅,或許只能是真實生活中的無奈救贖。
香港人愛足球,但多半瘋的是世界盃和以英超為首的歐洲各國聯賽,以往並不關注香港代表隊的比賽,更不用說本土的聯賽了。香港TVB旗下的無線J2台轉播港中之戰,收視率最高達14.1,吸引了91萬觀眾收看(香港當今人口約7百30萬),成為該台2009年開台以來收視率最高的節目;隔天各大報除了東方日報之外,也都以頭版頭條處理香港0:0逼和中國的賽果。跑遍旺角著名的「波鞋街」,香港隊的「波衫」一件不剩。
當我問道身邊的年輕人,看這場比賽有什麼心情時,他們很清楚地說道,「沒什麼好矛盾或複雜的,就是香港人挺香港人」,畫面上一帶到中國的啦啦隊,全場立刻噓聲四起,中國隊長鄭智疑似辱罵躺在地上的葉鴻輝「狗」的風波,更添火藥味。即使原本不關注足球的港人,也到了現場掛著「堅持熱血」、「The Power of Hong Kong」布條的咖啡廳隔海打氣。走進香港的書店,香港文化、認同、尋根的書籍擺在最醒目的地方,這樣的氛圍之下,足球在今夏也搭上一陣本土化與尋根的風潮。
老牌球會傑志,在香港賽馬會的捐助下,耗資4千9百萬港元的訓練中心於今年7月落成,同時也為6到12歲的小朋友提供免費的足球訓練;英國留學生陳寬敏以第一位在英格蘭頂級聯賽進球的香港球員張子岱為主題,拍了一部《尋找張子岱》的紀錄片,並巡迴各社區與公園放映;香港理工大學專上學院的李峻嶸博士也在相同的時間點上完成了《足球王國:戰後初期的香港足球》一書,企圖為香港爭得華人足球正統的詮釋權,國民政府所宣稱的台灣足球光榮時期實則為「華皮港骨」的歷史。
我並不認為這一系列的現象是種巧合,解殖回歸之後,從北京奧運的與有榮焉到雨傘運動的幻滅,香港人擺盪在港英與中國特區之間,在此時渴尋自己的路,足球提供了這樣的載具,港中之戰的第一回合已然落幕,11月在香港的第二回合,更將是港人展現主場力量「We are Hong Kong」的時刻。
中國隊原本要飛到馬爾地夫進行下一輪賽事,而就地理位置與縮短航程考量,深圳的確是最方便的選擇。但事後馬爾地夫因為體育場草皮狀況不佳,被迫放棄主場,改打中國主場而在瀋陽進行。這樣一來,中國隊反而要從深圳飛到瀋陽,妙的是,這場在瀋陽的比賽日,剛好還與周杰倫演場會的場地籌備工作撞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