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讓奧運轉播成歹戲之作?
所以,不用怕看不到里約奧運了,民視如是說。
事實上,家裡是MOD的收視戶本來就沒有在擔心,愛爾達將以14個高畫質頻道完整轉播,但在台灣無線和有線頻道沒轉播就是看不到的神邏輯之下,民視的殺出,宛如救世主,讓許多人鬆了一口氣。
在里約奧運倒數一百天時,我就曾經撰文擔心此次的電視轉播,將可能由政府埋單,半買半相送地讓無線電視台再加入奧運轉播,在老三台無意也無力的現實之下,民視成了最大贏家。
根據相關報導,體育署將從運彩基金裡搬出6000萬補助此次奧運轉播,姑且不論是否真為6000萬這個數字,但民視顯然在這個案子中,從愛爾達與體育署之間,得到非常理想的條件。畢竟與里約奧運相同的時段裡,他們已有美國職棒大聯盟的轉播,沒有必要再額外支出一筆費用。除非,他們在做無本生意。
如果無線五台中真有一台夠資格轉播奧運,那當然是民視,之所以我願意相信他們是因為在過往幾年中,民視累積了足夠的專業運動媒體製播人才,以及業界人人稱羨的強大業務團隊所獲致此次的成果,而非改朝換代後的政治酬庸。如同四年前倫敦奧運翻版,政府官僚依舊丟不起無線台沒有奧運轉播的面子,民視抓住了這個把柄,以極低成本換取可能的高收益、或至少是「服務觀眾」、「為台灣健兒加油」形象上的加分,養兵千日的體育記者與主播們派上用場,時勢下發揮其極致的商業電視台邏輯,成為贏家,其他各台只能徒呼負負,怨不得誰。
但必須質疑的是,政府每逢奧運扮演撒財童子,這點總是被無線台吃定,尤其是「撐得越久,領得越多」的荒謬現實不能再持續,如果如外傳這筆補助金真是民視整碗捧去,那麼去年早早拿下轉播權總代理的愛爾達情何以堪呢?
對了,說到愛爾達,為什麼你們每次都是受害者啊?
從倫敦奧運、巴西世界盃足球賽到里約奧運的轉播,我們所看到的都是愛爾達早早布局完成,但從倫敦奧運時與凱擘系統業者的爭議、「數位元年」的大旗下含淚授權給無線五台,巴西世界盃爆發與年代的類比、數位轉播爭議,還是這次里約奧運被民視占了便宜,不管劇本怎麼寫,他們結局的形象總是含淚吞下委屈的小媳婦。為什麼?
愛爾達已然是興櫃掛牌的公司,必須要對自身營收負責,所以我們不妨檢視他們的營運策略。以奧運乃至運動轉播建立品牌形象,在國外有許許多多成功的例子,這也是愛爾達的策略,所以當初以3億5000萬的價錢拿下里約奧運轉播權,他們不是「佛心」或是「服務觀眾」來的,當然是有所盤算的:
預估里約奧運廣告至少較倫敦奧運成長3成,也就是7800萬元起跳,由於這次授權採非獨家,新媒體至少增加2~3家,不排除陸媒,至於電視也不限無線,在通路增多,法人預估光授權收入至少增加1億元。
這是蘋果日報在愛爾達宣布取得里約奧運台灣轉播總代理記者會的報導,也就是說,愛爾達從未想過以獨家的方式轉播里約奧運,付出的3億5000萬之中,他們早就盤算著轉授權,讓無線和有線的大哥大姐們能幫他們分擔一些,甚至「陸配」、網媒小弟都能「共襄盛舉」,但無奈算盤失靈,只有民視挾著體育署願意「共赴國難」。
回頭來看3億5000萬(台幣!!!)這數字,或許很難讓人有具體概念,我們不妨先來看看這些例子:
- 日本的無線電視台聯盟(Japan Consortium)以4億7200萬美金取得2014索契冬季奧運以及里約夏季奧運兩屆賽事轉播權
- NBC以12億3000萬(當然是美金)獲得里約奧運轉播權
- 韓國的民營商業無線台SBS則是早在2006年就以7250萬美金拿下2010-2016四屆的冬夏季奧運轉播權
上面這些根本就是天文數字吧!日美當然就別說了,韓國看似便宜,但那卻是早在十年前就簽訂的長約,人家的遠見與長期投資,在此時獲得回報。如果說這些太遙遠,香港夠近了吧!香港TVB是以2000萬美金獲得里約奧運轉播權,換算成台幣就是6億5000萬左右。香港耶!!!這一個奧運史上只有三面獎牌、只瘋足球跟賽馬的地方,還花了近愛爾達兩倍的價錢,這樣愛爾達真的賺到了吧!
但我們再看看前兩屆夏季奧運台灣轉播權利金的狀況:
- 北京奧運(零時差、又有棒球):2億4000萬
- 倫敦奧運(七小時時差、無棒球):1億5000萬
如今里約日夜顛倒的11小時時差、同樣沒有棒球,歐美眾多球星因茲卡疑慮而決定不前往與賽而星光黯淡,縱有號稱台灣史上最大規模奧運代表團,以及三金二銀一銅的期待,但,3億5000萬,值嗎?
愛爾達在一年前訂下轉播合約其實一點都不早(美國NBC已經簽到2032年去了!),問題是台灣的運動媒體市場實在太過奇特,無力的無線電視台、把持一切的系統業者以及頻道代理制度、棒球獨大等等,都是麻煩的地方,但政府過度介入,才是台灣奧運轉播權這場歹戲的元凶。
我們必須理解,奧運等等國際賽事早已是披著國族外衣、不折不扣的商品,但也因為這國族外衣,奸巧地讓各國政府都覺得自己「該做些什麼」,甚至自動進一步把轉播也攬為已任,許多國家以公共電視台轉播奧運即是出於此「使命」。放眼當今大型國際賽事轉播權利金,是一個已經被吹到嚇死人的大泡泡,儘管擔心它會爆炸,但所有中介商和媒體都還死命地吹,像台灣轉播倫敦奧運那樣的負成長是舉世罕見的特例。而當今這些大型賽會的轉播權正由少數運動中介商所把持,以奧運來說,歐洲的Sportfive、亞洲的電通就成了各自區域的獨佔代理,所以如同所有銷售通路的商業模式一樣,國際奧委會、電通、愛爾達都打著賺下線的算盤,任何打著「服務觀眾」之名的大旗大可收起,「佛心」留給大愛頻道就好,商業頻道就免了吧。
愛爾達的失算、民視的見縫插針,都是因為政府這個陰晴不定的裁判所造成的,所有運動迷都同意,一場比賽最好的裁判就是讓人感覺不到存在的裁判,最讓人無力的是過度又無章法的哨音,勝者竊喜,敗者又只好不甘地吞下去,因為這樣的介入,打亂了原本單純的資本主義市場供需法則。政府在這件事情上只該有兩種立場:要就涉入到底,出錢讓公視以文化公民權之名進行轉播;不然就完全放手,一切回歸市場機制。
對於電視台而言,這屆算盤打對、撥錯了,都已漸成定局,早早布局下屆東京奧運吧,時段又好,萬一棒球又打進去了,那大概不是四億、五億可以滿足電通胃口的,如果真是如此,至少在商言商,通路商層層剝削的現實我們無力改變,一個願打一個願挨,比誰算盤打得精。
如果我們因為政府不介入就真的就看不到東京奧運,那就表示台灣真的不值得享受運動所帶給我們的美好,也罷。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