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文化大門能為所有人開放:出版工作者的無障礙嘗試

聯合新聞網 陳夏民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聽過,文化大門為所有人開放,但事實不盡然如此。 圖/取自SOZI...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聽過,文化大門為所有人開放,但事實不盡然如此。

當我們討論身障者的文化參與,或許可以直接討論下列案例:2013年,脊髓損傷基金會在國家音樂廳舉辦音樂會,卻因為輪椅席不足,許多輪椅觀眾只能圍在大廳看轉播。去年7月,兩廳院大整修,輪椅席仍然不足,兩廳院甚至提出增設輪椅席將減少一般席次,進而減損七萬多元票房收入的說法……

當時的新聞並未成為主流媒體討論的重點,也在幾天內便失去討論熱度,這也印證了媒體——或許也包含了多數人的自媒體——對於相對(極)少數族群的不在意與冷漠。日前,鳴人堂主編許伯崧在個人部落格上提到了易君珊於2017全國文化會議網站提出的提案《用「無障礙」與「身心障礙者文化參與權」的核心價值,作為提升文化包容力的驅動力》,該案被歸類在「文化包容力」之中。我點入網站查閱,發現文化包容力項目中,主要提及的都是語言或族群文化差異,而易君珊的版本,則是將身心障礙者的需求,列入上述的文化差異脈落之中。 讀完該文,我心生震動,因為這來自少數中的少數的提案,不僅點出了政府長期以來對於身心障礙者處境的應付心態,更讓許多「苦人所苦」的知識分子,發現自己是長期的局外人,無比心虛。

相信從事出版者,對於知識的傳遞,都懷抱著正向的期待。不敢說每一個人,但至少多數出版人都希望自己編輯出版的書本,能夠被更多的人閱讀。於是,我們討論紙本書、討論電子書、討論中文文本如何翻譯成他國語言,卻往往忘記仍然有一些族群,無法透過上述的任何一個媒介,閱讀到我們的文本——除非我們提供給啟明圖書館或是相關單位純文字檔,方便他們製作點字書、有聲書或透過閱讀器給視障者閱讀。

除了書本之外,還有講座活動。

一般而言,舉辦講座活動對人力吃緊的出版社而言,是能免就免的燒錢活動,許多單位光是想要挪出人力去書店舉辦講座,便捉襟見肘,更不用提設計、輸出文宣品,或是支付場地租用費,都是成本,光計算就已經頭大。諷刺的是,一旦決定舉辦活動,主辦方往往擔心沒有人參加,想方設法拉親友團前往,卻很少知道,在身心障礙讀者群當中,有許多人都想要參加這類活動,卻受限於各活動場地的限制——例如有些店家開在沒有電梯的樓層,或是門口沒有無障礙設施等——而不得其門而入。

成立出版社六年多,我恰巧有機會舉辦過許多歡迎身障讀者參與的活動,雖然因為經費問題,沒有辦法持續提供手譯等服務,也不是每次講座都能安排成類似等級。但我在此分享過往經驗,希望能拋磚引玉,引來更多討論。當然,這是一個微型出版單位所能負擔的最小額度無障礙活動,或許在某些層面上帶點粗糙,有許多改善的空間,也請指正。

圖為障礙閱讀舞台劇「魚‧貓」,這齣舞台劇改編自黃春明的兩則短篇故事,搭配著口語、...

第一,確認參加者需求

一開始策劃活動時,便必須思考這場活動是否對某些族群「友善」。例如對於聽障讀者,我們必須提供手語翻譯或是聽打服務;為視障者帶位、確認擴音設備清晰;為輪椅族群提供無障礙出入口以及輪椅席等,這些考量在確認之後,就必須在文宣中說明清楚。許多身心障礙者其實都會透過智慧型手機作為輔具並建立溝通網絡,因此只要文宣能夠發到特定社團或是單位,就能有效傳達到該族群。

第二,確認現場動線是否無障礙

想要確認這一點,其實很簡單,許多出版社都會以行李箱拖書,如果你能夠輕輕鬆鬆把行李箱拉到活動現場,那麼這樣的動線至少是流暢的。接下來,便要在活動前進行場勘,最好先確認電梯數量,走道寬度(確認輪椅是否能過)。如果能夠多做一點,那便是確認是否有預留空間,給使用移動式床位的觀眾。

先前我們在信義學堂舉辦活動時,便有臥在床上的觀眾前來聽講,由於當時出版社只有我一人在場(對,我的出版社只有一個人),當下手忙腳亂,幸好信義學堂的工作人員有充分訓練,他們即刻引導,迅速安排好停放床位的位置,方便該讀者及陪同的朋友能夠舒適聽講(後來他也的確提問了)。如果活動地點在無電梯的樓層,那麼一開始便該說明清楚,留給觀眾選擇,當然,也必須思考好當天的帶位路線,以免撞來撞去的,讓大家不舒服。

第三,活動當下務必仔細觀察參與者的需求

入場時間,必須有人帶位。活動進行時,我習慣輪流停在觀眾區的後方與側方,站在後方的時候,可以引導遲到的觀眾入席,站在側邊則是能夠看清楚全場的反應。此外,如果現場安排了手語翻譯員,也要確認他的位置不會被前方觀眾擋住,以致後方的觀眾看不見。通常,我會把聽障讀者安排在手語翻譯員前方的位置,讓他們可以輕鬆看到手語翻譯。最後的簽書或簽名服務,則是請講者主動前往輪椅區簽名。

第四,活動結束後進行文字整理

上述三點,其實不是每一個出版社都能負擔的,以我而言,距離上一次舉辦無障礙講座,也有半年。但下面這一點,絕對是很值得嘗試的:

盡可能紀錄活動現場的狀況,透過逐字稿或是報導的方式,將文章上傳到網路去。

先前提到,許多身障族群與我們一樣,早已習慣使用智慧型手機來接受訊息,只要資訊內容能以文字上傳網路,便能轉換成方便多數人可以閱讀的狀況。也因此,就算活動現場沒有辦法無障礙,至少透過網路,讓更多族群可以參與、得到活動單位精心設計的內容。

寫完這一篇文章,我想起每一年國際書展,我大學學妹(她是腦麻患者)以及一位輪椅讀者,總是會來參觀獨立出版社的聯合攤位。感謝他們不吝分享經驗,讓我這個經常被自身經驗所蒙蔽而有盲點的人,終於能夠領悟,當身障族群進入攤位開始閒逛的時候,需要的其實不是有人幫忙開路、跟前跟後提供所有與「拿取」有關的服務。他們需要的,是一個可以自在移動、自由觀賞、慢慢逛的場合,這樣的需求,與我們沒有兩樣——而我相信,每一個人都需要這樣的體貼。

逗點文創結社透過手語翻譯,將講座內容轉譯給聽障讀者瞭解

 


 

▍後記:

本文上線後,讀者來信補充說明現行身心障礙的服務資源,如何跟出版界跨界合作:

陳夏民

桃園人,從事獨立出版,現任逗點文創結社總編輯,讀字書店負責人;著有《主...

陳夏民 公共政策 文化平權 出版產業 身心障礙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