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吃素是有福的

聯合新聞網 Emily
懷著感謝吃每一棵菜,就是最好的調味。 圖/Emily

遊客來台灣離不開吃,上館子吃小籠包、麻辣鍋、台菜、熱炒,路邊攤吃夜市小吃、冰、珍奶。初到台北的頭一年我感到如入寶山,週五下班想放縱亂吃,會去樂華夜市「掃街」,平日吃豆漿店的燒餅、美而美早餐、清粥小菜、排骨便當,覺得30元一碗肉燥飯超值又美味,即使是便利商店的涼麵也很好吃。台灣的美食讓我快樂又苦惱,因為短短一年就胖了六、七公斤。

身體用道地食物餵養,精神也受台灣出版的書餵養。愛貓人有些會說,不是我們選了某隻貓,而是貓選上我們;我覺得讀書也是,書有時候會自己找讀者,閱讀後小則帶來啟發,大則改變觀念,影響人生。我就是讀了生物學家珍.古德寫的一本關於環保飲食的書,談及現代人的肉食習慣怎樣嚴重威脅地球生態,以及讓很多動物受苦,我便從無知無憂的肉食者,漸漸傾向素食的生活模式。

我要十分十分慶幸,當初是在台灣開始想吃素,若是在香港或其他地方,起步一定難得多。吃素對我來說是意識與本能的拉鋸,理性希望能夠越少傷害環境越好,但本性卻會軟弱。壓力大與精神耗弱的時刻,會懶得兼顧環保/動保意識,總之有得吃就好。這種情況常出現在我回去香港或去國外旅遊的時候。只有在台灣我才覺得吃素不是難事。

素食選項其實充滿我們四周,即使去夜市,仍然可以吃酥炸臭豆腐、蛋煎或素蚵仔煎(用草菇取代蚵仔)、炸蛋葱油餅。滷味吃蔬菜、豆皮、百頁、意麵,鹽酥雞吃蛋豆腐、蘿蔔糕、四季豆、糯米椒、玉米筍......,配一大杯冰茶,沒有肉仍然吃得痛快又滿足。叫Pizza可選素餡料,速食店可以吃蛋堡、薯條,便當不要肉也有足夠的配菜。我換過幾個工作地點,總能在附近找到素食自助餐。在台灣吃「方便素」,真的挺方便。

跟葷食的朋友吃飯也不是困擾,中式、美式、義式或印度菜的餐館,通常也有蛋奶素的選項。在台灣即使吃麻辣鍋,亦有各種蔬菜、根莖類與豆製品可以吃,我很少會因為缺乏選擇而感到委屈。有些素食餐廳更值得讚賞,巧妙地使用原食材,做出十分豐富的口感和味道,廚師們對食材運用和調味的想像力,有時候讓我很驚喜。

有一樣東西不太健康,但台灣做得實在出色,就是素肉。我曾經熱愛吃素肉、素丸子,經驗告訴我市面上大概有七八成的素肉味道不太好,但好吃的那兩三成,配以適合的烹調方法,例如南門市場的梅干素東坡,真的很好吃!我曾經在外國的超市買過素肉、素香腸嚐鮮,味道與巧思也落後台灣太多。

近年盡量少吃加工食品,變成大量吃蔬菜與農作物。我自小是個五穀不分的人,青菜也只認得香港最常見的幾種,來到台灣才發現很多葉菜也沒見過。每次買菜也可以輕易挑到五、六種蔬菜,一星期天天在家吃飯也不會覺得無聊。還有各種本地水果,價格與品質都甚好,例如最平凡的柳丁,便宜和甜美得讓我感恩。

小時候我認為一個地方要有摩天大樓、金融發達才叫先進富裕,但近年看到世界上的金融災難與環境災害,漸漸覺得一個地方擁有豐富的農產品與天然資源,能夠自給自足,才叫真正的、最實際的富裕。畢竟人去到最後,就算沒房沒車,沒3C產品沒Wifi,仍然能夠好好活著,沒有可靠的糧食與潔淨的水源,才真的是末路。就算有錢從外國進口食品食水,糧食市場被他國控制,差不多就等於把命運交在別人手中了。

台灣在我眼中十分富庶,即使「偏食」到所有肉也不吃,仍然可以把我餵得飽、吃得好,而且開心滿足。本地產的菜蔬、自然放牧的雞蛋、米和麵粉,都是我的優先選擇,一來可以減少食物里程數,二來希望他們能夠繼續擴大經營。擁有這些選擇並不是必然的,不珍惜恐怕將來就沒有了。年前聞說不丹計劃成為世上第一個有機王國,我羡慕到眼珠子也快掉出來,剎那間許了一個極度天真的願望,希望台灣也有機會能夠這樣,出產優質蔬菜水果與農產品,不用擔心農藥與污染,活在這裡就太幸福了。

Emily

70年代生於香港,80年代移民澳洲,90年代回流香港,2006年移居台...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