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球賽時高舉「台灣就是台灣」,到底是不是好事?

聯合新聞網 賈培德
除了8月31日的亞洲青棒賽外,6月底在屏東舉行的次青年少棒錦標賽也曾發生過政治標...

八月三十一日,是第11屆亞洲青棒錦標賽的中日大戰,有靜宜大學的學生在觀眾席高舉「台灣就是台灣,Taiwan is not Chinese Taipei」布條,遭到中華棒協工作人員阻止,布條被搶走並毀損。事件一發生立刻引發熱議,大部分的風向是指責棒協人員不該侵犯言論自由,或是傷害台灣的主權表達。

這起事件裡有幾個值得思考的點,我們可以先分辨一下,抗議的對象是誰?可以是抗議「中華台北」這個名稱,也可以是抗議中華棒協的處理方式,我們先來看看前者。

「台灣就是台灣」的布條抗議的對象是誰?

「中華台北」這個名稱在我國是個顧人怨的名稱,無論你的國家認同與政治立場是甚麼都不會滿意,希望我們的國名叫「台灣」的、希望我們的國名叫「中華民國」的,都不會喜歡叫自己「中華台北」。

「中華台北」來自1981年3月23日,由中華奧會與國際奧會所簽訂的「洛桑協議」,協議前的歷史演變非常複雜。簡單的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加入聯合國之後,向國際奧會施壓,不接受我國以「中華民國」為名參賽,而我國政府也不接受以「台灣」為名參賽。經過不斷折衝,國際奧會甚至為了我國修改奧林匹克憲章,將以國家為單位參賽改為以奧會為單位參賽,最後協議我國以「中華台北」為名參賽。

所以,如果你是希望我國以「中華民國」參賽,抗議的對象應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抗議他們干預我國決定出賽名稱的權利;如果你是希望我國以「台灣」參賽,抗議的對象應該是我國政府,抗議政府不願意以台灣為名申請參賽。

只是這有個前提,雖然1976年蒙特婁奧運時我國可選擇以「台灣」為名參賽,是我國政府不接受,但時空背景經過40年,即使我們現在提出申請以「台灣」為名參賽,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否願意接受,令人大大懷疑。

確定抗議對象與抗議行動間的關係是,在運動場館進行抗議並露出之後,我們打算如何藉此將壓力施加到我們想抗議的對象上?如果我們最終必須面對的是對岸的打壓,我們的抗議是否有助於問題的解決?

我並不是想暗示抗議不能解決問題,在國際政治的舞台上,法規的強制力不如國內法般明確,政治折衝與談判才是真正的關鍵。而「主張」的持續發生,在國際政治上是相當重要並且基本的談判籌碼,有時民間的主張比起處處受限的官方立場更為有用。

只是,抗議的意義不只是抗議行動本身,抗議者必須預先思考行動的效果應如何被顯現,才不會落得成為一個快閃的新聞爭議事件。

中華棒協的處理方式有沒有問題?

首先,粗暴的搶奪旗幟絕對不是適當的處理方式,中華棒協人員不具公權力,除非是正當防衛,否則無論是不是違反規定,無論是不是干擾比賽進行,中華棒協人員都不能以強制力作為手段搶奪旗幟。

而對於在場內舉政治性抗議旗幟是不是真的違反規定,有一些爭議。中華棒協秘書長說國際奧會的規定是場內不能有政治性標語,體育署副署長也支持這樣的說法。但是自由時報報導指出,在體育署官網上明白寫著觀眾席並不在規定範圍之中。

細觀體育署官網確實有這段文字:

「奧會模式」效力原則上僅限於與運動競技有關的場合內,效力並不及於觀眾席及觀眾本身,即在國內舉辦正式國際綜合性賽會或錦標賽,觀眾席上觀眾可以持國旗,只要不干擾比賽進行,主辦單位無權干涉。

不過,國際奧會確實曾經表示在奧運會場內,即使是觀眾席,依然不可以出現政治標語,最近的例子就出現在剛落幕的巴西里約奧運會。在今年的里約奧運舉行時,有一些觀眾因為抗議巴西臨時總統Michel Temer而高舉標語或是穿著印有抗議文字的T-shirt,被安全人員驅逐出會場。在後續的司法爭議中,國際奧委會曾表示根據奧林匹克憲章,「在任何奧運會場地、場館或其他地區進行抗議或是政治、宗教以及種族宣傳都不被允許。」

這段文字出自奧林匹克憲章第50條第2項,原文是:

No kind of demonstration or political, religious or racial propaganda is permitted in any Olympic sites, venues or other areas.

看起來體育署官網的文字有再商榷的必要。

觀眾違反禁帶政治標語的規定,我國體育單位真的會被罰嗎?

會的,而且前例就出現在今年。今年六月在高雄舉行的二○一九亞洲盃男足資格附加賽台灣與柬埔寨之戰中,有觀眾公開懸掛政治性旗幟,事後中華足協被亞洲足球聯盟罰款台幣十六萬兩千元。當時惹議的旗幟,上面寫的正是「台灣就是台灣」。

因此,我認為中華棒協基於符合國際奧會規定並避免受罰的動機,規定觀眾禁止攜帶政治性標語或旗幟入場,是合理的。

回到抗議行為本身,並不是中華棒協或足協規定了不准攜帶政治性標語,就一定不能抗議了。抗議者進行抗議的目的與棒協或足協所關注的不同,而抗議行為本來也就是藉由衝突的存在而達成效果的。但抗議者需要清楚理解,在國際運動賽事的觀眾席上展示政治性標語可能會產生成本。因此成本是由全民買單,也會為抗議者帶來某種程度的道德非難,要讓這樣的成本顯得值得,就應該要預先思考如何處理抗議的後續效應,並對抗議目的達成帶來足夠的幫助。

賈培德

致力推廣辯論教育、促進同志權益,有空的時候做做不專業的劇場人,不過討生...

賈培德 時事觀察 言論自由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