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革命》:極權之下,改變人生的120秒
《無聲革命》(The Silent Revolution)是2018年上映的德國電影,改編自高中時自東德逃往西德的Dietrich Garstka於2006年時出版的《沉默的教室:關於勇氣,凝聚力和冷戰的真實故事》(本文作者暫譯,原文書名:Das schweigende Klassenzimmer: eine wahre Geschichte über Mut, Zusammenhalt und den Kalten Krieg)。
電影導演拉斯克羅曼(Lars Kraume)2015年時導過獲獎無數的《大審判家》(Der Staat gegen Fritz Bauer),兩部電影都直面德國歷史中複雜難理的傷痛記憶。
故事背景:1956年匈牙利革命時的東德
電影的背景在東德,1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國被列強分裂佔領,蘇聯扶植親蘇政權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即一般所稱之「東德」。隨著東西方冷戰情勢升高,自由出入東西德邊界越來越困難。1952年東西德邊界封閉,但東德境內的原首都柏林,依然被劃分為東德首都東柏林與西德治理的西柏林。
當時通過東柏林的鐵路全都同時通過西柏林,因此東德難以阻止人民透過鐵路逃往西德,直到1961年東德另建一條鐵路繞開西柏林,才真正完全封鎖進入西德的途徑。《無聲革命》便是發生在東西柏林完全封鎖前的1956年。
1956年,在東德並沒有發生甚麼大事,發生大事的是位於德國東南方的匈牙利,「1956年匈牙利革命」造成約2500名民眾與700名蘇聯士兵死亡。
1956年10月,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發生學生抗議事件,在祕密警察強力鎮壓之後演變成以布達佩斯為中心,席捲全國的革命行動,並曾經一度成功使政府倒台、解散祕密警察、退出華沙公約,並預備舉行民主選舉。但後來蘇聯軍隊大舉入境鎮壓,踩熄了革命的火苗,並再度建立親蘇政府進行高壓統治,直至蘇聯解體。在整個1956年匈牙利革命前後,除了大量人民傷亡之外,更造成20萬人逃離匈牙利成為難民。
小教室中的120秒所引發的政治風暴
電影故事便在這樣的歷史脈絡下展開,一群優秀的東德高中生偷聽西德廣播電台的新聞,新聞報導匈牙利學生抗議活動的消息,使同為學生的他們感到同理,尤其是傳出一名知名足球員的喪生,更讓他們群情激憤。
第二天一早上課前,其中一名學生臨時起意,呼籲大家為在匈牙利犧牲的人們默哀兩分鐘,雖然並不是所有學生都贊同,但在投票表決之後,全班便一起在上課老師的面前,沉默了120秒。
校方很快就得知消息,原來想息事寧人,但終究驚動了上級教育局與中央教育部,上級將事件定調為「反革命抗議活動」,約談每位學生,威脅利誘想找出主謀。
調查進行的過程中,電影的主幹在於觀照幾位參與學生的心境與他們的家庭關係。
贊成默哀的兩位主要角色之一:庫提,父親是人民議會主席。作為高官之子,對父親嚴謹的教育方式與保守立場並不認同,家庭關係緊張。相反的,另一位贊成默哀的泰奧擁有雖經濟侷促卻美滿溫暖的家庭,包括開明的父母與兩個心愛的弟弟。父親年輕時曾參加示威,但為了家庭不再出頭,每天辛苦的做著粗重勞力工作養活家人。
默哀行動的主要反對者艾力克,父親早逝、母親改嫁,對生父作為忠誠東德社會主義衛士而殉職的印象支撐著他,卻不知道其實自己的父親當年是以背叛者的身分被處決。
導演不討好流俗的表現手法
三人的家庭分別代表著三種完全不同的意識形態與價值,這部電影最傑出的地方便是在描寫這些家庭的同時,還能讓角色個性維持立體,不流於刻板。
庫提的父親在整部電影大部分的時間裡都是幾近反派的形象,但最後為了拯救兒子,不惜犧牲自己;泰奧的個性在學生中最為不羈,而在家庭關係裡卻是最柔軟糾結的;艾力克反對默哀行動,與兩位主角處處衝突,同時也有著不出賣同學的傲氣。角色的描寫鮮活,讓電影中的壓迫、衝突與不公無法被簡單歸責,觀眾因此不得不去思考歷史、價值與現實所交織出的困難處境。
我很喜歡導演拉斯克羅曼總是有些保留、不一廂情願的敘事角度。這部電影除了控訴東德政府對人民的高壓統治之外,也同時提到,引發整起事件的那則「足球員已死」新聞,其實是西德政府為了煽動東德民眾而製作的假新聞。導演這種雖不討好,但不隨意站邊的堅持,在《大審判家》中亦復如是。(可參見拙作:〈觀《大審判家》:「轉型正義」必然是正義嗎?〉)
《無聲革命》裡最引我思考的一幕,是在接近結尾時,庫提決定放棄卸責的機會,挺身而出擔下責任。在他步出教室時,全班同學一個接著一個站起來宣稱自己才是主謀,甚至當初反對默哀的幾位同學也站了起來。這當然是一段激情感性熱血的熟悉電影情節,但導演安排了在教室第一排右側,有唯一的一位同學沒有站起來,只是低頭坐著,被其他站著的同學圍在中間。
這幅畫面實在太引人注意,讓人不禁思考,現實世界中一定會有人與我們做了不同的選擇,那樣算是錯誤的嗎?以及,與我們做不同選擇的人,是不是也正承受著「與多數不同的壓力」呢?甚至,跟我們一起站起來的人們之中,有沒有迫於壓力才站起來的人呢?
導演寧願犧牲暢快的戲劇效果,也要留下一隅思考空間,令人激賞。
現代德國的歷史遺緒
延伸下去思考,在《無聲革命》中較為明確的反派是東德教育局與教育部的官員們,他們代表的是當時壓迫人民的東德政府。不過,這並不是一個「已經消失在歷史中的錯誤」那麼簡單的概念。
身在台灣的我們,因為歷史文化與社會價值的關係,很容易覺得專制政體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被人們揚棄的。但事實上,繼承了當年東德主政政黨「德國統一社會黨」遺產的現代德國極左政黨「左翼黨」,在2017年的德國大選中得到了近10%的選票,於電影故事的發生地柏林,甚至得票率近20%。而主張為納粹平反的極右政黨「德國另類選擇」,更是以超過12%的全國得票率,成為如今德國最大的在野黨。
當然,這不代表德國人民依然支持納粹法西斯與極權統治,但這可能代表著我們心中的那些歷史大反派,並不是毫無理由就莫名想毀滅世界的惡魔黨,他們背後隱藏著的理路與價值,即使到了現在依然真實存在於人們心中。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