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粉」與「蚊燻」目睹了文革進行式
說到文革,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可能都是一些批鬥來批鬥去的激烈場面,但其實,文革最恐怖的地方並不再這些肢體暴力上面,而是文化層面的破壞。
喬治.歐威爾的經典名作《一九八四》裡的真理部做了一些看起來莫名其妙的事情,簡單說就是不斷去擅改語彙,美其名是要簡化語言,讓語言更精準。這一點正如中國當年改用簡體字一樣,但簡到後來,卻成了殘,以至於殘體字之稱,連他們中國人自己都在嘲笑,甚至開始有人想恢復使用正體中文。
《一九八四》裡,把「很好」變成「加好」,然後把「非常好」變成「雙加好」,依此類推,看起來似乎很科學,但卻是在根除文化、消滅想像力與人類感性。
簡單說,不只是要把人變奴才,最好是變殭屍,永世不得超生。
想不到,同樣的事情,在台灣近來越演越烈。
倒不是說這種事在台灣是新聞,其實國民黨幾十年來一直在做這種事情。比方說禁說母語、布袋戲與歌仔戲改用北京話、刻意用中國發音模式套在台語文發音上、捨棄台灣已經通行百年的羅馬拚音,或者乾脆用好幾種不同發音方式與文字對應來製造目前各母語教學的複雜版本。
最近則是變本加厲了。
比方說那個「米粉」變「炊粉」。
請問你聽過哪國質疑Hotdog裡面到底有沒有狗肉嗎?偏偏國民黨政府在這部份不斷找麻煩,但這不是吃飽了沒事幹,而是文革的現在進行式。當一個國家強制把很多約定俗成的名稱改掉,基本上就是想破壞一整個世代的文化記憶。
把「蚊香」變「蚊燻」就算正名嗎?要知道,燻走的可不只蚊子啊!而既然說米粉裡面米含量太低甚至沒有,那叫炊粉就比較恰當?問題其實不在於怎樣的名稱比較名符其實,而在於這種刻意的文化破壞,對於獨裁統治的延續非常有幫助。
當然,官方理由講得很好聽,說是要名符其實。
幾年前泡麵曾經有過一次改名風波,說牛肉麵裡牛肉只有一點碎塊,只能叫牛肉湯麵,這倒不完全沒道理。但像松露巧克力沒松露之類的,根本就是無理取鬧了,難到馬路上有馬?
請問把牛肉泡麵改成牛肉湯麵有多大影響?把米粉改成米炊影響又有多大?畢竟,有誰會認真的追究泡麵封面圖示跟裡面差異多大?但把米粉改成米炊,別的不談,全國廠商登記、包裝乃至於名片,有多少要改?又有任何意義?(不妨想想多少人至今依然會說小叮噹,而不說哆啦A夢)
重點根本不本在於米含量之類技術性問題,而是文化破壞。正如這些年大家很愛開的玩笑:「請問教育部這幾年在做什麼?答案是『改讀音』。」
若就個案來起看還滿爆笑的沒錯,但整個串連起來,那可一點都不好玩,而是整個政府部門各部會一起展開的文化破壞活動。
我們看到拆台灣建築,引進中國土樓、我們看到用中國發音取代台灣發音、我們看到物品傳統名稱被刻意改成奇怪的新名詞。
我們看到文化大革命,或者說,文化大浩劫。
國民黨不是普通的惡質政黨,一個正常國家裡可能有些貪腐黑心的政黨沒錯,但在台灣這個不正常國家,獨裁政權可以變得更惡質,馬英九的施政就是個最好的證明。
別以為文革是個歷史片段,雖然有些亂政被民意擋了下來,但請記住,台灣的文革不但還沒結束,而且越來越惡質啊!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