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病釣到了工具人,也把自己吊起
統一超商最近的「單身也幸福」廣告,在網友的「熱情」回應下火速下架。為甚麼「工具人」這個題材會引起網友的熱烈討論?是甚麼使得「工具人們」積怨難平?究竟社會上是否仍存在著男女不對等?
這個議題非常難寫,一不小心,左邊得罪女權,右邊得罪鄉民,可謂左右為難。但身為時事觀察者,陽光越刺眼,眼睛就得睜越大……
(先讓我帶個太陽眼鏡。)
首先我們得釐清兩個觀念,這非常重要,絕大多數對此廣告產生情緒反應的人,都忽略了這兩個重點:
一、女性也可能是父權下的加害者,男性也可能是父權下的受害者:父權主義下的加害者與被害者,並非以性別來區分,而是以觀念到行為上,是否助長父權及性別不對等作為分野。
太多人把女性受到歧視的問題,簡化成「男性陣營」跟「女性陣營」。似乎一方得利就一方受害,這種切割方式最後總是變得雞同鴨講,無法聚焦,原因很簡單:這根本就不是事實。
世界上存在著助長父權的女性,例如媽媽勸女兒:「女人的價值就是找個有錢老公嫁一嫁」、「女生就應該要溫柔文靜,不要有那麼多意見」、「妳爸再怎麼樣(例如賭博終日言詞侮辱醉酒家暴),為了一個家我們都必須忍耐」、「男生就應該多請客多讓女生」……又或者是家庭主婦/姊妹淘之間,比較老公/男朋友的財富與地位,這些都指向一個歷史悠久的歧視法則:基於男女天生的差異,必然延伸出社會分工的不同。男主外女主內,女性應該待在家守護家庭價值,男性則應該要去社會上打拚。男性應該剛強,勇於表達憤怒與意願,掩飾自我的悲傷;女性應該溫柔,避免衝突與出頭,如果女性要獲得榮耀——那一定是來自於她的配偶或是她的小孩。
這類的觀念我們甚為熟悉,與現代社會的衝突也甚為明顯:從科學數據、職場表現到家庭的經營上,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男性/女性天生比較優秀、特別適合某種工作。在資本主義追求營運效率的邏輯上,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優秀企業由女性主導--畢竟,願意正視女性才能的企業,與歧視女性的企業相比,等於多出了一倍的人才庫(男性+女性)。另一方面,世界上也存在著適合當家庭主夫的男性。男女之間的傳統定位,除了產生歧視跟壓迫之外,基本上是跟科學與社會實證的結果脫節的。
但「文化」這種力量強大的地方,是會構成一些習慣與觀念的盲區。刻板的分工定位,許多男性如此相信,許多女性也如此認為。除了助長父權的女性之外,也有著在父權底下被壓迫的男性。他們如果缺乏在職場上衝鋒陷陣的欲望或能力,就被說為「缺乏上進心」;他們如果心思細膩,誠實面對自己的脆弱與悲傷,就會被貼上「娘們」標籤甚至因此被霸凌;他們可能缺乏與異性相處的能力,然而,在父權主義的偏狹定義下,只有弱小可悲的男人才會找不到女人喜歡,因此他們滿懷焦慮與悲憤,甚至只能心不甘情不願的成為「工具人」,希望掏空所有的付出,可以獲得女神的青睞……
父權觀念下,女性可能是加害者,男性可能是被害者。甚至……同時扮演加害者與被害者的角色:
女性被迫放棄職場生涯後,即使對於全職家庭主婦的身份日漸不滿,還是反覆說服自己以及下一代,這才是女人唯一的選擇。
男性在飽經求偶失敗的經歷後,有一天翻身符合了父權下強者的定義(通常是賺到了錢),轉而成為壓迫女性的一方。
加害與被害,不但跟性別無關,甚至是「兼具」與「流動」的。
二、受寵有時就是受害,受難本身或是磨練。
如果一個人有機會到達世界頂級的學術殿堂,在大師環繞下進行刻苦的學術鍛鍊,這是弱勢嗎?
不,多少人費盡努力,也希望能夠成為這種意義下的「受難者」。
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人念到了「放牛班」,自由自在,這算是一種福祉嗎?
未必,除了少數自我控制能力高的人可以把握時間外,更多的人是沒辦法在極度放任下成為強者的。
所以這樣說吧,所謂的「公主病」:一個缺乏獨立生活能力的女性,餓了有人買飯,窮了有人買單,不必在學業或是職場上有傑出的成就,不必學會看地圖,不必有行程規劃的能力,不會騎車或不愛開車。但是,很嚮往幸福快樂,喜歡把跟自己無關的成就(丈夫/男友的能力與付出)當成是自己的成就……這樣的生活模式,當下看來活得無比輕鬆,但這是一種福氣嗎?
不,這是種意圖把女性養成廢柴的風氣。如果父母這樣養女兒,他們真實之目的是不希望女兒離開自己;如果男性這樣對待女性,他們是要壓抑女性表達自我的能力。
更可怕的是,如前一點所說到的,有些女性也嚮往當公主。
那麼,「工具人」呢?他們看似得要照顧另一半的生活,事實上,在這個過程中,即使最後很可能無法獲得與女人性交的權利,也無法換來心靈的支持與穩固的關係,但他們在這段刻苦的鍛鍊中,成為了一個在各方面不但能照顧自己,也能同時照顧另一個人的能力。
就像在刻苦的訓練中有人被淘汰,也有男性陷入無止盡的「工具人循環」,漫長的青春裡,遲遲無法在工具能力之外,獲得瞭解女性心理、取得交往入場券的機會。他們是父權下的受害者,被貼上「無能」的標籤,憤恨並且妒忌……
這種複雜而多重面向的悲劇中,只有少數人獲得幸福,多數的男女在漫長的歲月裡感受痛苦。
工具人與公主病,並非在父權/女權中各持一方,而同時都是父權下的受害者。只是受害與獲利的時機點不同罷了。看似短期獲利的,長遠來看,反而是受害。
那麼我們要問:為甚麼女權的提昇會招來網友的反彈?
▎爭取權利,並非是要不勞而獲,而是取得對等的機會
社會上有太多的女性在自我實現上備受壓抑,她們無法選填自己理想的科系,無法決定自己理想的工作,在職場上,會遇到「隱形天花板」,到了一個門檻,就會在父權主宰的企業裡,無法打入高層。日前流出的國民黨會議談話中,不就有人說洪秀柱的出線,讓很多男性大老沒面子嗎?男性大老們不願與洪秀柱參加初選的原因竟然是:贏了勝之不武,輸了恥笑終身?
更別提多少的家庭主婦,在犧牲職場的發展機會,放棄了個人能力的養成與自我實現的可能,任勞任怨的為家庭付出,卻換來丈夫的暴力對待、冷眼相待甚至是出軌外遇的結局……
有些女權分子極力避免這些問題的時候,卻忘記了,男性很多也是受害者。
父權主義把英雄的位子留給男性,卻不是每個人都爬得上去,也不是每個男性都想當英雄。
但在父權裡,你不夠強,就是男性的恥辱。你無法得到女性青睞,就是失敗者/魯蛇。
為甚麼人的價值非得透過職場成就、經濟收入與異性緣來證成?
一個善良而安分守己的人,就算能力不強,難道不能獲得應有的尊敬嗎?
女權要的不過是「對等」。對等的機會,對等的付出。然而,往往卻變成,部份女性只追求某些明顯的權利,卻不想負擔辛苦的義務。
而那些義務,諸如賺錢養家、保衛國家、獨立生活……如果最後只是男性單方面撐起的話,最後將會逐漸轉換成能力與功勳,再度為男女的刻板分工提供了例證。
或者……女性可以拒絕男性過份的討好送禮,不再依賴他們的各項服務,因為那些最後會讓自己無能化,會落實父權偏狹的想像。或試著接起那些會讓自己成長的「苦差事」,自己照顧自己,爭取賺錢養家與服兵役的機會。
男性也試著瞭解,單身只是一種選擇,人的價值與另一半的條件無關。在社會新舊價值的滑動錯落中,男人不再是必然的強者,面對自己的悲傷與軟弱,接受女性地位應該與自己對等的事實,才能看到救贖的曙光。
唯有瞭解各方在父權下的困境,和解、體諒、對話、問題的解決才成為可能。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