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誤解的「理由溝通術」!

聯合新聞網 朱家安
圖/shutterstock

在前文〈如何不預設立場,以理由為單位來思考〉裡,我介紹了一種「理由模式」的思考,可以讓人暫時避開尖銳的立場衝撞,和不同意見者達成比較有效的討論:

判斷立場的好壞,講起來好像是一件很尖銳的工作,似乎執行起來,必定需要連帶肯定或否定對方的價值觀。同時,似乎也預設了價值有所謂客觀的對錯——你可能不太願意在公共場合主張這件事情,因為這聽起來有點自大。

然而,若你因此認為不同立場之間的討論和妥協是一件不可能達到的事情,恐怕忽略了,在討論「立場的對錯」之前,通常我們可以從另一個比較容易達成的地方開始:討論「彼此提出來的理由,能不能支持自己的立場」。

前文強調的是:「理由模式」的思考,促使我們轉而區分彼此支持的不同理由,讓討論更有機會取得進展。以下我想介紹「理由模式」的另外一種好處:我們在溝通時的發言,常常本來就是強調理由多於立場,因此,若我們習慣首先考慮「理由模式」去理解別人說的話,或者首先考慮以「理由模式」去組織自己的發言,就更有機會避免誤解。

以「理由模式」避免誤解

舉個例子,我主張「宗教不能指導道德」,並進一步以此反駁諸多來自宗教的道德立場,例如護家盟基於基督教家庭價值而反對同性婚姻等等。曾經有人對我的想法提出質疑:如果我們要因為「宗教不能指導道德」而去反對來自聖經的一夫一妻制度,那我們是不是也該反對聖經宣稱的其他道德立場,例如「不可以殺人」、「應善待你的鄰居」?

這個誤解會出現,就是因為我沒有善用「理由模式」。如果我當初強調自己的意思是「宗教的教義不能成為理由,去支持任何道德立場」我的發言或許就會更好理解:

我們確實不該殺人,而身為秉持無神論的善良老百姓,我相信這個道德立場背後有比聖經更好的理由支持。當然,你不見得無神論者,但我相信上面這個版本的說法,也能讓你更容易正確理解我的立場。「更容易正確理解別人的立場」是好事情,因為誤解會讓溝通必須多進行好幾回合,消耗彼此的時間和耐心。

另外一個例子:

如果在你心裡的政治價值序列中,「言論自由」的排序很高,你可能會像妮妮一樣,主張政府不該處罰歧視言論。但即便如此,也不代表你認為:只要某個言論是歧視言論,就有如身掛免死金牌一樣,沒人動得了它。在比較合理的理解下,「政府不該處罰歧視言論」的意思不是:

若某個言論是歧視言論,政府就不該處罰它。

而是:

若某個言論是歧視言論,這並不構成政府處罰它的理由。(但依然可能有其他理由支持政府處罰它,例如該言論侵犯隱私、涉及教唆犯罪,或者是更大的不道德行為的一部份,例如霸凌)

無痛進入「理由模式」

要怎麼使用「理由模式」來在日常生活和公共討論裡避免誤解?我的秘訣是:

這些問題都不難,但是要在溝通當下記得並反應,並不是簡單的事情,此外,自己所處的溝通情境,也可能不適用於這些問題,這些都需要注意。

朱家安

多年來面無表情地致力於哲學教育,雖然人稱「雞蛋糕腦闆」但其實不受兒童喜...

朱家安 護家盟 言論自由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