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歧視言論享有言論自由,或許更有助於消弭歧視

聯合新聞網 朱家安
圖/美聯社

查理週刊兇殺的中文網路討論裡,有一種說法主張「言論自由不能無限上綱」。這種主張通常是用來回應鋪天蓋地的「我是查理」支持聲浪,強調即便社會允許嘲諷的言論自由,像查理這般使用污辱手段來嘲諷的言論,依然不值得肯定。這種說法有道理的地方,在於指出言論有其後果,因此也有道德意義,拿捏得不好,道德意義就有可能會變成負的,並轉而成為被批評的對象。

總體來說,我同意這種說法。然而,有些人除此之外再進一步,指出那些在道德上有負面意義的言論,因此並不值得享有言論自由。我不同意這種說法,我認為,讓歧視言論享有言論自由,或許更有助於消弭歧視。

言論自由的表率?

在一些討論裡,查理週刊被形容成言論自由的表率,特別是當一些進一步消息指出它身為左翼,其實對資本家和各式宗教幾乎一視同仁嘲諷,這似乎給了查理週刊某種超然發言人的地位。

然而我認為,即使查理週刊總體而言在綜合立場上表現出一般媒體難得一見的公平,這也無法讓我們有理由在言論自由上給他加分,因為言論自由是用來保障言論,不是用來判斷誰的言論比較中肯。因此,當劉宏恩指出查理週刊曾經因為不想得罪猶太人而開除嘲諷猶太人的漫畫家時,這個更新的資訊關係到的也應該是對於查理週刊本身的評價,而無關於他是否值得享受言論自由。

說查理週刊是言論自由的表率,是犯了某種概念錯置。比較合理的說法應該是:像查理週刊這類若非言論自由,否則不太可能存在的低俗、歧視言論,剛好就是我們擁護言論自由的原因之一。

歧視難以管制,只能期望交流改變

主張言論自由不保障歧視言論,代表支持對於歧視言論的管制和懲罰。有些人可能會認為,為了維護社會和諧,或者為了保護少數人不遭到言論霸凌,我們應該管制歧視言論。我認為這種說法立意良善,但我懷疑此方案真能舒緩歧視問題。

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會同意:若沒有人歧視其他人,這個世界會變得更好。因為抱有歧視的人,會對其他人做出不公平的判斷甚至壓迫、侵權。並且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們打從心裡認為這些做法沒有什麼不對。

然而「歧視言論」並不是歧視本身,而是歧視的「症狀」之一,我們不能指望藉由禁止症狀發生來改變歧視。考慮到歧視通常來自於當事人根深蒂固的價值觀,在現代社會,要改變歧視,通常只能藉由溝通和交流,這些溝通和交流可能涉及促膝長談,也可能涉及髒話和辱罵,這些做法聽起來很老套,但除非我們可以接受洗腦等侵犯自主性的手段,否則似乎沒有更好的選擇。

掌握症狀才有機會消弭歧視

一旦同意歧視只能藉由交流來改變,我們就可以用更有建設性的眼光來看待歧視言論:它們是「當事人有待溝通」的線索,告訴我們哪些人擁有和我們水火不容的價值觀,我們應該向對方盡量表達自己的不滿,讓對方了解,自己心裡部分歧視的價值觀,在社會上是不受歡迎的。簡單地說,言論自由有暴露歧視心態的功能,而這個功能,可以在社會成員的協助下,讓公共交流擁有修正歧視的效果。

歧視的一種奇妙之處,在於人自己不見得會意識到自己在歧視別人。(甚至就連並非存心有惡意,並且有意識地在反省的人,也有可能在言談中吐露自己不那麼政治正確的刻板印象)考慮到這種特質,我們可能更有理由避免利用公權力來阻止歧視的「症狀」出現:或許歧視就是那種,需要社會成員彼此不斷提醒和警告,才能消弭到最低的東西。

有另一種現象,讓限制歧視言論的效果更不值得期待:有些人可能會認為,查理週刊上的東西並不算是歧視言論,因為該週刊的一貫心態是極盡可能挖苦和嘲諷,在個別案例裡,我們很難判斷它嘲諷的對象是社會上被歧視的族群,還是歧視該族群的人。我同意這種說法,並且它也進一步顯現:當我們禁制歧視言論,同樣的法條可能也會禁制了對於歧視言論的有趣反動,如此一來,社會上的價值觀便又少了一點交流的機會。

怎麼對付言論霸權?

有些人可能會擔心,言論自由的開放,會使得本來就比較有話語權的價值觀(如目前所謂的「西方」)獲得優勢,而本來就比較弱勢的一方,則只會被踩在地上羞辱而已。然而,這些善良且可貴的反思,往往都是被強勢方的歧視言論逼出來的。當他們批評言論自由讓價值觀的強勢方得以不公平地發揮話語優勢時,他們也正好就是在對強勢方進行公共交流,指控強勢方擁有歧視心態。

若你還是認為,我們應該對歧視言論進行一視同仁的禁制,來在發聲權不對等的情況下維持公平,想想看:當文化或族群上的強勢歧視弱勢是既定事實,那麼,對歧視言論進行全球規模的有效禁制,真的有助於改變此事實嗎?

我認為,改變歧視的方法,應該是讓無意中透露歧視的人了解自己有歧視心態、讓有意歧視的人了解自己的心態不受歡迎、讓所有人都知道:有一些歧視人的強勢族群,佔了不公平的便宜。而這些方案,恰好都需要一個能讓歧視者發表歧視的言論環境,以及社會上其他成員對於歧視的反駁和譴責。

台灣網路世界關於查理的討論紛雜,看起來大家意見似乎互相衝突,但我並不擔心。因為我相信,不管是認為言論自由需要保障,或者認為穆斯林的弱勢需要被看見,這些發聲,都在提醒我們社個社會更好的面貌可能長得是什麼樣子。

朱家安

多年來面無表情地致力於哲學教育,雖然人稱「雞蛋糕腦闆」但其實不受兒童喜...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