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命也要上大學,你真的知道大學在幹嘛嗎?

聯合新聞網 朱家安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李家同發文呼籲改回聯招,引發討論。在李家同的文章裡,我注意到兩個論點:

  1. 多元入學給學生增加無謂的負擔和風險。
  2. 需要特殊升學管道的學生只佔約5%,其他學生說實在的考試就可以了。

這兩個論點,在李家同的文章裡,是用來共同支持改回聯招的結論。然而我認為雖然(1)目前可能為真,但(2)不符事實。而且,造成(2)不符事實的那個原因,剛好是(1)這種尷尬景況的幕後黑手。

為什麼多元入學會這麼麻煩?

只要稍微觀察一下過年親戚的閒聊內容,就可以知道多元入學帶給學生和家長的困擾,並不亞於婚姻制度帶給適婚年齡的人的困擾。而朱宥勳在〈你從沒搞懂的「多元入學」準備重點〉一文裡,診斷了這種困擾的病因:

「參加甄試,真正合理的邏輯是這樣的:『我發現我很喜歡A科系,我做A很開心,所以卯起來A,最後得到一堆大A小a的資歷,於是輕鬆自然申請上A科系。』而許多痛苦掙扎的家長和學生,他們的邏輯卻是背道而馳的:『我想要申請上B系,但我不確定喜不喜歡B,也沒做過跟B有關的事情,最後找不到什麼大B小b,只好花一堆錢、精神和時間去搞出一堆β,然後不知道有沒有用。』」

根據朱宥勳的說法,那些為多元入學奔波的人,根本把多元入學想錯了方向:多元入學讓很多人白費了很多心思和錢沒錯,但是如果你真的很確定你想念的科系,那些心思和錢其實大部分都可以省下來。七年前我用申請入學進了念高二時根本不覺得自己有機會進去的校系,所以我很能理解朱宥勳的說法。

當然你可能會說,那又怎樣?你高中時知道自己要念什麼你很幸運,但是還是有很多人不知道啊!我完全同意我們應該重視這個問題,而且我無法理解的,恰好就是為什麼有人放著這麼重要的問題不管,反而想要逃避它改回聯招。

95%的小孩,用聯招就可以搞定了...嗎?

李家同認為,只有極少數的特別學生,需要適用聯招之外的升學方法,至於95%的其他人,考試就行了。這是錯的,因為我們的高中課程和考試根本不足以作為學生是否有能力唸各種校系的判準,而這些課程協助學生了解自己志趣的效果,也非常有限。

大家應該都記得,高中為了把遠足和畢業旅行偽裝成戶外教學,總會在行程裡插一兩個大學參訪。對那些來參訪中正大學文學院的高中生說明哲學系在幹嘛,曾經是我研究所生涯中的例行工作。中正大學的親善大使團會把高中生帶進200個座位的階梯教室,然後文學院的學生輪流上台報告。

如果只有10分鐘,要讓高中生知道哲學系在幹嘛,是滿困難的事情,然而兩年來,我並不覺得文學院其他同學的任務比我簡單到哪裡去。中文系和歷史系的同學,每次都會留一段時間跟高中生說明,他們系所教的東西跟高中課程是如何如何不同。雖然中文和歷史都是主流的文組科系,但這件事情並沒有讓他們在高中生層次的普及上佔到什麼便宜:高中的國文和歷史課,反而在學生心裡產生了關於大學中文系和歷史系訓練的錯誤印象,而破除這些印象的責任,有時候竟然會落到跟這些高中生只有10分鐘萍水相逢的校園參訪科系代表身上。

這種高中和大學教育脫節的狀況,不只發生在中文和歷史系。我在臉書上做了不正式的問卷,部分大學生認為高中課程對於他們所處科系的訓練幫助非常有限,而即便是看起來跟高中某課程名稱相似的科系學生,也往往會強調他們面對問題的觀念很不相同。如果大學校系授課所需的問題意識在高中並沒有提供,考試也不考,我們能期待這些考試的篩選力有多準確?從另外一個方向問:我們能多期待學生因為這些課程和考試而了解自己到底想念什麼?

李家同的錯誤在於,他認為我們可以用10種科目的考試,來決定95%的學生應該上哪些科系,這些科系有上百種,有些科系的內容和高中脫節,有些科系的內容在高中根本找不到。在幫助學生了解自己適合上什麼科系這件事情上,高中教育帶來的效果非常差。根據朱宥勳的論證,這也讓多元入學帶來了許多無謂的負擔和風險。

不了解校系有多糟糕?

高中生不了解大學校系在幹嘛,這除了增加多元入學的成本,我相信也促成人生機會的損失。一個學生可能因為錯誤的認知,而誤以為某些科系能帶來某些好處(例如能讓你找到人生的意義),或者誤以為某些科系對有害(例如只會讓你成為修電腦的工具人)。

為了把高中生弄上大學,高中、高中生和他們家長,都花了很多時間精力,然而,他們花費在讓高中生了解各科系在讀些什麼的努力,卻少得不能比。我知道有些人認為高中生連高中的東西都讀不好了,怎麼可能去嘗試讀大學的東西。但這不是事實,而且往往那些跟高中課程越脫節的大學校系,他們的課程內容對高中生來說越友善。稍微想一下就可以知道原因:因為脫節,所以他們安排的基礎課程一定要讓高中程度的學生可以理解才行。我曾參與Phedo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的活動,到南港高中教哲學課,我並不覺得哲學對高一新生來說是很困難的東西。

知識份子的責任

當然,這樣的困境並不全是高中、學生方的責任,我必須說,許多大學校系在「讓高中生知道我們在幹嘛」上的努力也非常有限。有很多教授會每年邊看學生自傳邊搖頭,覺得「這傢伙根本搞不清楚我們系在幹嘛啊!」,但是只有少數教授會主動把自己擅長的學術內容推廣出去,而這些少數人的作品,則成為高中生探覓大學教育面貌的資源。

這幾年來,網路上出現了許多學術普及內容,例如泛科學沃草公民學院芭樂人類學巷仔口社會學歷史學柑仔店菜市場政治學等等。這些內容來自教授和研究生,他們相信智性的樂趣,並且有熱情把這些樂趣介紹出去。考慮到這篇文章主要討論的問題和現象,我相信這些學術普及活動更顯得有意義:他們不但協助學術進入社會,也讓高中生擁有更多協助自己做出明智的人生抉擇的資源。

相對於這些努力讓社會了解自己學術內容的人的態度,李家同認為絕大多數學生可以利用聯考來決定去向,顯然對於學生的志趣和人生抉擇並不友善。我們不能只看到「多元入學很麻煩」,因為該症狀背後的癥結,在於高中生對於各種可能的大學教育選項內容並不了解,而此癥結也不是聯考可以解決的。

 

朱家安

多年來面無表情地致力於哲學教育,雖然人稱「雞蛋糕腦闆」但其實不受兒童喜...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