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公司缺人,年輕人卻找不到工作」的紙本產業裡

聯合新聞網 劉揚銘
photo credit:pexels

常在新聞裡看到台灣產業的困境是,很多公司在缺人,但年輕人卻找不到工作。過去我總是以「要不就是公司開的薪水太低,要不就是年輕人太沒競爭力」這種簡單的眼光來看待,沒想到有一天,這樣的現象脫離了新聞事件,真實發生在我頭上。

身為一個離職四年的前雜誌編輯,最近我身邊同時發生「資深編輯人離開所屬的雜誌社」、「渴望進入雜誌工作的年輕人不得其門而入」,還有「雜誌一直在徵人」這三重矛盾的現象。我找機會和朋友聊,想試著了解這個產業出了什麼事,或許台灣也有其他產業正面臨相同的狀況。

過勞加上前景不明,中堅戰力離開

我約了離職一陣子的資深編輯人喝咖啡,他坐下的第一句話就是:「終於不用每個月熬截稿了,真是太棒了!」身為產業裡的中堅戰力,他離開工作最大原因是身體吃不消。在他離職的半年前,我們每次碰面都他都處在生病狀態,討論的話題要不就是看中醫,要不就是去推拿,我都很好奇這樣算不算職業傷害了。果然不久後他提了離職,讓身體有機會休養,也多一點時間陪陪家人。

同是天涯無業人的我們(我早幾年離職),離開工作除了健康問題,還有產業前景不明。台灣人傳統的打拚精神──努力拿健康換取薪水、用陪家人的時間來加班換取成就──我們不是不願意繼續,如果爆肝可以賺個年薪幾百萬,從業人員大約也能多撐一段時間,只是在這個紙本被網路侵蝕的漫長隧道裡,我們還沒撐到眼前出現亮光,身體就先垮掉了而已。

文字工作者因為天天埋首於稿件,肩頸腰背很難不出問題。我每天去骨科復健頸椎時,看著診所雜誌架上的《商業周刊》、《天下》與《康健》雜誌,一邊問問剛畢業的物理治療師會不會看那些雜誌,得到的答案都是:「不會!雜誌只有偶爾會看《壹周刊》吧。」「要看文章或是新聞,用手機就好啦!」

就這樣,我確切地了解了什麼叫做「紙本被網路取代」,當身邊的人都不看雜誌的時候,做雜誌的人也別妄想什麼年薪百萬了吧!附帶一提,即使不確定有沒有人看,骨科復健診所也會訂閱商周、天下、康健,老牌雜誌的品牌力果然還是很強悍。

公司經營吃緊,不要新人只要即戰力

對雜誌社來說,讀者與廣告客戶迅速流向網路媒體,經營愈來愈困難,人員編制只能不斷精簡,也因此愈來愈仰賴成熟的即戰力,不傾向雇用新人。

景氣好的時代,公司可以組織比較完整的團隊,先給新人一段小聯盟培訓時間,再讓他上大聯盟的戰場。但是整個出版業的低迷還看不到盡頭,人員縮編的狀況下,除了中堅戰力過勞,也無暇培育新人。如果過去一個團隊十個人,有一兩個比較沒經驗,還有機會慢慢學;現在一個團隊只剩六、七個精兵勉強維持營運,實在也沒有餘裕去鍛鍊新人、培育新戰力。

對於憧憬雜誌編輯的年輕人來說,他們面試經驗十分挫折,彷彿投了再多履歷、面試再多都沒用,公司職缺開出的條件總是要資深、要有經驗,沒經驗的他們怎麼也比不過產業裡的既存者。或許好不容易進入產業,卻發現這裡離血汗工廠沒多遠,薪水只能讓你在台北活著卻存不了錢,不過一旦離開台北,也很少地方有和出版相關的工作,甚至台北以外的報紙雜誌或出版社,薪水更血汗,工時也更爆肝。

產業的此起彼落也能從新人面試看得出來,更多網路媒體的「社群編輯」願意給新人機會,只是經營社群要做的事(當小編、與網友互動、甚至辦活動、拍影片……等等)又和他們在學校時理解的「編輯」不是同一回事,讓年輕人陷入了兩難,不知該投入一個不是那麼想要的新世界(但可能有發展),還是要忠於過去對出版、編輯的憧憬(但只能吃土)。

另一方面,雜誌社的生存之道也離所謂傳統的「編輯」愈來愈遠。如何適當地配置圖像與文字,做出吸引人的內容當然很重要,但對經營來說,為雜誌找到一個市場定位,抓住一群讀者,透過議題設定吸引社群的注意,設法在傳統的訂閱零售與廣告之外開創新的收入來源(舉辦活動之類的),可能才是公司能持續下去的要務。

身處體制外,反而有搞頭?

身處所謂「文字工作」這個小世界裡(雜誌、出版、新聞媒體),如果說有什麼不需要調查報告、用眼睛就可以看見的趨勢,很可能是:有愈來愈多從業人員被這個產業裂解出來,離開公司體制,成為獨立工作者。

離開出版社的朋友開始接案,編輯、翻譯、採訪撰文等等什麼都做,他說:「為什麼都辭職了卻比上班還忙?」

離開雜誌社的朋友還在休養生息,就已經不少案子正在等他接,想跟他談的還有一堆,「現在能做的事好像比上班的時候多!」他說。

至於我自己,獨立生存了三年還沒出太大問題,當然賺的錢比不上體制內的時代,但也免除了爆肝待命熬夜截稿沒有耶誕節情人節的日子。

「好像以前多賺的錢也是拿去看醫生,外加截稿期崩潰買網購紓壓,現在省點用,日子沒差多少啦!」朋友和我有一樣的結論。

像我們這樣的獨立工作者能生存,靠得不是什麼才華洋溢,而是產業結構的裂解,公司養不起足夠的人員編制,為了轉型、為了生存,要做的業務又有一大堆,只好找尋有經驗的老手,用能接受的價格外包出去。此外,每一家網路新媒體都在缺內容,能寫文章的人在這時代大概餓不死(至少比吃土好一點),也難怪我們「能做的事比在公司的時候還多」。

養不活中間戰力,沒餘裕培養新戰力,這樣的夕陽產業有點可怕,我們都還在撐,撐到那個內容為王的時代有一天到來,但我們同時也都了然於心,在那之前,生產內容的人會繼續吃土,現在餓不死的,以後才能活下來。

劉揚銘

大學念經濟,曾在商管雜誌當編輯,離職成為獨立工作者後,更常思考工作與職...

劉揚銘 時事觀察 媒體觀察 長工時 出版產業

推薦文章

留言